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5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生物学通报》2012,(9):34-34
近日,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人员范旭丽等人发现,附生兰科植物多花脆兰的雨水传粉机制不同于兰科植物中已知的自交机制,是有花植物中第1例真正意义上的雨媒植物。该发现回答了学界一直以来对“雨媒”这一传粉形式是否存在的质疑。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在线发表于《植物学纪事》。  相似文献   
72.
秦岭山地天然油松群落主要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及Pianka生态位重叠研究方法,对秦岭山地天然油松群落内20种主要乔木及26种主要灌木的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锐齿槲栎、华山松、漆树为乔木层的优势种群,而榛子、卫矛、忍冬、荚蒾为灌木层的优势种群。(2)乔木层中上述优势种群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构成了该群落的主体;灌木层中荚蒾、胡颓子、卫矛、榛子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3)乔木层主要种群间生态位重叠相对较少,其中冬瓜杨-尖叶四照花、盐肤木-山杨、小叶杨-白桦、小叶杨-少脉椴等种对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灌木层主要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较多,其中卫矛-陕西卫矛、绣线菊-忍冬、粉背黄栌-黑刺菝葜、高山杜鹃-中华柳等种对生态位重叠较高。(4)群落内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较大,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相对较高,但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之间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3.
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标本和文献查阅以及野外调查,对浙江北雁荡山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北雁荡山共有蕨类植物37科71属156种(含种下分类群);以单种和寡种分布的科和属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75.7%和91.5%.该区域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世界分布型和泛热带分布型为主,分别有14和20科,占总科数的37.8%和54.1%;热带成分总计22科,占总科数的59.5%,而温带成分仅1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9类型2亚型,包含世界分布型17属、热带分布型47属、温带分布型7属;其中,泛热带分布型属数量最多区28属),占总属数的39.4%.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东亚分布型最多(93种),其中,中国-日本分布亚型有65种,占总种数的41.7%.中国特有种有21种(占总种数的13.5%),其中2种为仅分布于本区域的特有种,分布类型以华东-华南分布最多.由分析结果可见:北雁荡山蕨类植物具有组成丰富、区系起源古老、地理成分多样、热带区系特征明显及特有种数量匮乏等特点,但与周边区域蕨类植物分布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4.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院士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朱玉贤院士和海南省热带农业资源研究所所长方宣钧博士任执行主编。本刊设置固定栏目和随机栏目。固定栏目常设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主要发表最新的原始研究成果。随机栏目根据稿源可能设研究资源、数据分析、技术专题和评述与展望等栏目,还可能设置刊登有关科学新闻、科技  相似文献   
7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热带亚热带鱼类选育与养殖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王立新等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76.
 为探讨西双版纳独特地方气候背景下,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时间尺度上环境因素对森林CO2浓度时间分布的作用,以及 为研究热带季节雨林的碳通量、净生态系统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 NEE)等提供支持,我们利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上方和林内近地层 CO2浓度连续监测资料,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以及林内湍流的共同作用下,西双版纳 热带季节雨林C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林冠上下差异。在日尺度上,林冠上方的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林内近 地层CO2浓度时间变化曲线为“双峰型”,造成林内近地层傍晚第二个峰值的主要因子是地形因子作用下形成的局地环流。在季节尺度上,林冠 上方CO2浓度主要受林冠代谢作用的影响,呈现雨季低、干季高的特点,而林内近地层的CO2浓度则主要受地表呼吸过程所控制,季节变化趋势 与林冠上方相反。林冠上方CO2浓度低于林内近地层CO2浓度,且差异较大;在日尺度上,各月(除12月外)CO2浓度的最大差值皆大于80 mg·m -3,且出现在傍晚;在季节尺度上,最大值为-62.9 mg·m-3,出现在10月,最小值为-8.4 mg·m-3,出现在12月。  相似文献   
77.
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土壤CH4排放通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CH4在温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估算中亚热带CH4的源汇现状,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室效应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千烟洲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土壤CH4 排放通量特征及水热因子对其的影响。对2004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的观测结果分析表明 :千烟洲人工针叶林土壤总体表现为大气CH4的吸收汇,原状林地土壤(Forest soil)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为7.67~-67.17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5.53μg&;#8226;m-2&;#8226;h-1;无凋落物处理(Litter-free)情况下,CH4通量的变化是9.31~-90.36 μg&;#8226;m-2&;#8226;h-1,平均为-16.53μg&;#8226;m-2&;#8226;h-1。 二者对土壤CH4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秋>夏>冬>春,但无凋落物处理CH4变化幅度较原状林地土壤大,无凋落物处理吸收高峰出现在10月,最低值出现在翌年3月,原状林地土壤则分别在9月和翌年2月,均提前1个月。对土壤CH4吸收通量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分析表明: 无论是原状林地土壤还是无凋落物处理情况下,土壤CH4通量都与地下5 cm的温度和湿度相关性最高。偏相关分析反映了不同季节水热配置对土壤吸收CH4通量的影响:冬季为12月~翌年2月,温度起主要作用;雨季3~6月,温度作用为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水分作用微弱;7~8月,CH4吸收通量随着湿度的降低而增加,但高温限制了CH4的吸收;秋季(9~11月)水热配置适宜,CH4通量达到高峰值。总之,CH4吸收通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和 湿度的降低而增大,但温度过高会抑制其吸收。  相似文献   
78.
79.
《生命世界》2008,(6):9-9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通过对云南省西双版纳1976、1988和2003年的遥感数据分析,首次定量测定当地森林面积与橡胶林面积30年来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当地森林覆盖率从约70%降至50%以下,共损失约40万公顷热带季节雨林,其中很大部分被转换为橡胶林,目前橡胶种植已经向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发展,将进一步导致山地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80.
聚焦中国     
《生命世界》2008,(10):9-9
基因影响择偶;基因多态性与SARS易感性;RNA干扰技术抑癌研究;揭开蝙蝠回声定位奥秘;评估热带森林受干扰程度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