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黄土丘陵区三种典型土壤地类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世雄  陈莉  高旺盛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37-1542,1552
中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由于长期水土流失的侵蚀切割作用,表层土壤流失殆尽,黄绵土母质、红胶泥土以及土壤与岩石过渡类型--风化岩沫土等土壤类型依次裸露了出来,形成了3种典型的土壤地类,增加了造林的难度.由于红胶泥与风化岩沫土土壤瘠薄,当地林业部门认为这两种土壤地类不能造林,因此,传统造林只在黄棉土进行.为此,提出了"适土适树,因土制宜"的造林原则和"穴衬膜栽植技术",以扩大适宜造林的土壤类型.穴衬膜栽植技术是指树木栽植时,在挖好的栽树坑底部和四周衬贴一层防渗薄膜(厚度为0.0007 mm可降解塑料薄膜),树木栽好覆土浇水后,再在地表面覆膜,防止栽树浇水(施肥)的渗漏和蒸发,使树根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含水量较高、四周封闭的潮湿土壤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成活率和促进林木前期生长的目的.1997~2001年,我们在黄土丘陵区陕西省延安市下砭沟小流域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法进行了5年试验,结果表明,穴衬膜栽植技术促进浅层根系的生长发育,保水作用可持续4个月以上,对各种树木成活率和生长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黄土丘陵地区这3种土壤地类采用穴衬膜栽植技术可达到良好的造林效果,特别是红胶泥和风化岩沫土地类主要位于沟谷两岸,地下水供给较为充裕,是浅根性植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类型,科学混交可获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92.
西藏岩蜥属一新种描述:(蜥蜴亚目:鬣蜥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动物学研究》1998,19(5):401-404
995~1996年,作者撰写《中国动物志·蜥蜴亚目》卷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时,曾详细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收藏的岩蜥属全部标本,发现其中采自西藏自治区扎达县的1号雄性标本是未经描述的新种,将其订名为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i)。其种名取自美国柏克利加州大学脊椎动物学博物馆TheodoreJ.Papenfus先生的姓氏。Papenfuss先生在本世纪80年代与我所合作进行我国西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与生态的研究,曾数次到西藏野外工作。西藏岩蜥与南亚岩蜥(Laudakiatuberculata)相近,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前者鼻鳞椭圆形,鼻孔开口于其中央;后者鼻鳞梨形,鼻孔开口于其膨大部。(2)前者上鼻鳞1枚;后者上鼻鳞2枚。(3)前者上睫脊较不发达,脊缘钝且不上翘;后者上睫脊发达,脊缘锐利且向上翘。(4)前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多数较小浅色点斑,点斑处为普通小鳞片,体背及体侧分散的若干较大锥鳞都不位于浅色点斑处;后者体背及体侧分散有若干橘黄色圆斑,圆斑所在或为1枚大的锥鳞,或为数枚较大刺鳞,或为中央1枚大的锥鳞围以一圈小鳞,圆斑之外无刺鳞或锥鳞。  相似文献   
93.
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地层中,微生物岩发育,其中所发现的蓝细菌以结构、构造比较简单的微球状蓝细菌为主。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产有一套厚约20m的凝块岩,通过对凝块岩薄片的显微镜照片观察,发现其中产有丰富的、保存精美的疑似的蓝细菌化石,它们清楚地展现了比此前所报道的蓝细菌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构造。根据其特点,可以分辨出四种主要类型:疑似的花冠状蓝细菌,疑似的蛛网状蓝细菌,疑似的嫩芽状蓝细菌和疑似的似管状蓝细菌,文中对它们进行了详细描述。另外,在研究的凝块岩薄片中,还发现了有些黑色的条带,这些条带并没有覆盖整个凝块岩,只是覆盖一部分,其中蓝细菌的结构、构造与条带外的微生物岩中的蓝细菌有着很大区别,条带中的黑色物质远比条带外的多,围绕这些黑色物质的丝状体呈网孔状,而条带外的丝状体则呈长条形或椭球状。这些黑色的条带很可能是原始的蓝细菌生物膜,文中称之为疑似的蓝细菌生物膜,这也是早三叠世蓝细菌生物膜的首次报道。对蓝细菌生物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蓝细菌的生长过程以及生物膜在微生物岩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岩梧桐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岩梧桐属Wightia Wall.花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与紫葳科和玄参科部分属种作了详尽的比较。结果认为,从花粉的大小等级、萌发孔特征、外壁内外层比例等看,岩梧桐属花粉与玄参科的花粉更类似,而与紫葳科的相距较大。孢粉学支持把岩梧桐属置于玄参科。该属的国产种,根据花粉的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的差异划分为两个种较为合理和自然,不该合并为一个种。  相似文献   
95.
岩螨属Petrobia Murray,1877至今全世界已知32种。我国曾报道过4种(王慧芙,1981)。本文记述1新种。测量单位为μm。新疆岩螨Petrobia xinjiangensis Tan et Wang,新种(图1—13) 雌螨:体长467,包括喙591,宽364;卵圆形,褐红色。 须肢跗节长为宽的2倍,背感器棒形,具明显横纹;端感器和刺突均为刺状,等长。口针鞘前端圆钝;气门沟末端缠结,个体间形状、大小有差异。 前足体背中央部位光滑,侧面表皮纹纵向;后半体背表皮纹横向。背毛粗壮,近末  相似文献   
96.
用猪甲状腺球蛋白-Sepharose 4B作亲和吸附剂,再经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可以从岩豆种子中纯化出岩豆凝集素(MDL)。该凝集素可以凝集人类A、B、O型血细胞和兔红细胞,纯化的MDL凝集兔红细胞的能力可被D-松三糖、邻硝基-苯酚-D-半乳糖和N-乙酰半乳糖胺抑制,甘露糖也有弱的抑制作用。纯化的MDL在PAGE和SDS-PAGE上均显现单一蛋白质染色带,经Schiff’s试剂染色证明为糖蛋白;以酚-硫酸法测得其中性糖含量为6.0%;SDS-PAGE测得亚基分子量为32 000;Sephadex G-100分子筛柱测得其分子量为63 800;等电聚焦电泳显示其等电点为5.1;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其中Asp、Glu、Phe含量较高,但不含有Pro、Tyr。MDL也是一个强促有丝分裂原,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可达81.2%,细胞分裂比率达14.8%。  相似文献   
97.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重庆地区金发草在3种基质种生境中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种生境下金发草基径、冠幅、高度及根系面积、最长根和根深差异极显著.3种基质中,紫色土中金发草的地上部分基径(15.18cm)、冠幅(3086.77cm2)和高度(66.8cm)均为最大值,而紫色砂岩金发草的基径(10.89cm)、冠幅(1868.79cm2)和高度(60.7cm)均为最小值,但差异不显著.砂岩中金发草的根系比紫色土中分布广泛,差异显著,说明岩石生境中金发草将较多生物量投入到根系,通过增加根系的生长,提高其在岩石上的固着能力,扩大根系吸收面积,忍耐岩石基质的干燥和贫瘠.  相似文献   
98.
萨仁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6):1256-1258
根据对标本的研究及文献资料的整理,证实了西伯利亚岩黄芪在中国的分布;山竹岩黄芪在新疆的分布新记录。另外,还报道了地中海岩黄芪在陕西的栽培记录。  相似文献   
99.
岩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岩溶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及医药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由于生存环境脆弱和人为采挖的影响使得野生岩黄连资源面临枯竭,因此被列入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为探索该物种濒危的原因,该文研究了种子保存方法、化学试剂前处理、温度、光照、干旱、pH以及混沙保湿冷藏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温保存能够延长岩黄连种子的活性,保存2 a的种子萌发率仍能达到30%。(2)化学试剂HCl及NaClO对种子的前处理使其发芽率提升50%~60%;种子在20℃时萌发率能达到50%,而30℃时基本不能萌发;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周期性光照条件;萌发率随着干旱程度加深不断下降;萌发率在pH值3.0~8.0的条件下无显著变化。(3)混沙保湿冷藏使种子发芽势和萌发率显著提高,萌发率达到对照的2倍。综上认为,岩黄连种子在室温条件下易失活且不能在30℃以上高温萌发的特性与其濒危有较大关系;高效的种子萌发方法可以为岩黄连保护与产业化应用提供有效途径。该研究结果为野生岩黄连的保育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保障,为其大田栽培和产业化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0.
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mtDNA Cyt b)基因序列, 对2013—2017年间采自我国长江上游贵州省赤水市和重庆市万州区共161尾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有个体序列中, 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2%、27.9%、28.2%和13.7%, (A+T)含量(58.1%)明显大于(G+C)含量(41.9%), 表现出较强的反G偏倚性。161条序列检测到18个变异位点, 定义了15种单倍型, 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590、0.00132; 岩原鲤赤水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万州群体; 万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但是赤水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一致, 万州和赤水群体并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Mega 6.0软件计算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Fst值统计表明, 2个地理群体间Fst值为0.01749 (P>0.05), 群体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现象。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 基因流Nm=24.71。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显示: 98.25%的遗传变异是由群体内产生的。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岩原鲤群体历史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 时间约为0.15百万年前。岩原鲤群体整体上遗传多样性偏低, 急需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 以加强长江流域岩原鲤物种的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