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7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3382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256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264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67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40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564篇
  2007年   411篇
  2006年   390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299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60篇
  1995年   159篇
  1994年   124篇
  1993年   154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135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76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7篇
  1963年   5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海藻酸盐固定化北京丙酸杆菌丙酸发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利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北京丙酸杆菌,及其丙酸发酵的最适条件。最适海藻酸钠和菌体的起始浓度分别为2%和I00%(w/v)。菌体和海藻酸盐混合滴入CaCl2:溶液中得到直径为3—4 mm球形颗粒。将固定化细胞放入25ml厌氧管中5 g颗粒/15ml培养基。其成分为(%):葡萄糖1,酵母膏0.5,CaCI20.1。30℃静置培养产生大量的挥发酸,丙酸对乙酸的比例接近10:1。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发酵30次,保持稳定活性65天。  相似文献   
32.
对山西省朔县省虹鳟试验场1987年8月在亲鱼中爆发的一次流行病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毒力试验和详细的生理生化测定,确定点状气单胞菌为其病原菌。并对该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其溶血活性、酪蛋白酶活性、对鱼致死性以及对其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观察,初步确定了胞外产物与该菌侵袭力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
本文研究了D-葡萄糖两步串联发酵中前一步菌株的发酵产酸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D-葡萄糖、适量的玉米浆、碳酸钙和磷酸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48小时,一株葡萄糖酸杆菌突变株SCB611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3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25%左右;另一株欧文氏菌突变株SCB247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45—5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40%。随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可逐渐增高。温度28℃,种龄15小时,接种量10%及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株产生2,  相似文献   
34.
从捣碎大麦芽的增菌培养液表面的悬浮物中发现很多细菌芽孢。纯化后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乳酸旋光性测定等表明,此菌呈革兰氏染色阳性反应,产芽孢,周身鞭毛,产物为DL-乳酸,系同型乳酸发酵类型。再经乳酸发酵试验,50℃发酵120小时,以葡萄塘为碳源,对葡萄糖的转化率为86.5%。以玉米糖化液为碳源,对糖的转化率为85.2%。  相似文献   
35.
本文研究了D-葡萄糖两步串联发酵中前一步菌株的发酵产酸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D-葡萄糖、适量的玉米浆、碳酸钙和磷酸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48小时,一株葡萄糖酸杆菌突变株SCB611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3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25%左右;另一株欧文氏菌突变株SCB247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45—5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40%。随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可逐渐增高。温度28℃,种龄15小时,接种量10%及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株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  相似文献   
36.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L-精氢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结果。以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状杆菌AS1.542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多次逐级诱变,获得了一株能够积累大量L-精氨酸的菌株971.1。该菌属于组氢酸缺陷型,并具有对磺胺孤的抗药性。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四天,产酸最高可达25·2 mg/ml,并具有较高的产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37.
苏芸金杆菌的一个新血清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生伴孢晶体的芽孢杆菌。该菌株具有苏芸金杆菌的典型特征,严生不规则型晶体,鞭毛抗原及生化反应与已知的苏芸金杆菌21个血清型不㈤,不产生β-外毒素。对棉铃虫、粘虫、大蜡螟及尖音库蚊幼虫均无毒性,是一个新血清型(H22),定名为苏芸金杆菌山东变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erovar shandongiensis, H22)。  相似文献   
38.
本文首先从苏芸金杆菌(B.thuringiensis,B.t)的科学和工业前景出发,并注重未来,特别是在遗传学方面。自从1911年发现苏芸金杆菌以来,它对科学和害虫防治工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50年代后期,由于苏芸金杆菌具有很大的好处而对工业产生了予期的影响。这包括它对人类和野生动物安全、并由于其在孢子形成时形成独特的毒素蛋白结晶,专门对重要的害虫有效且作用快。  相似文献   
39.
芽孢杆菌属产生的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芽孢杆菌能产生不同的胞外多糖,根据多糖中的中性糖组成,可以把产生多糖的芽孢杆菌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中性糖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的菌株,计有B. subtils, B. pu-milus, B alvei B. cereus, B. sphaerieus, B. lichniformis, B. laterosporus, B.Pulvifaciens,B.brevis,B.Mycoides,B.Polymyxa,B.Popilliae,B.Macerans,B. fitmus B. megaterium; 第二类为中性糖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菌株,计有 B.polymyxa,B. larvae, B. thermop-hilus B.Mycoides;第三类为中性糖由四种以上单糖组成的菌株,计有B. megatetium, B.coagulans 和 B.Circulans B.Polymyxa B.Larvae产生的胞外多糖是一种类琼脂型的多糖,它们的水溶液(1%)具有加热熔化,冷却后凝固的特征,这种多糖是酸性多糖,它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糖醛酸组成。  相似文献   
40.
一株新的具有脱色能力的琼脂分解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株具有脱色能力的琼脂分解菌的分离、脱色现象及细菌学鉴定结果。该菌株分离自琼脂生产工厂周围的土壤中。它能在琼脂培养基上脱除废糖蜜的黑褐色色素,能分解淀粉和琼脂,利用纤维素生长,液化明胶。培养新分离菌不需要生长因子,不产生吲哚、硫化氢、荧光色素及扩散性色素。新分离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井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wellantypicum n.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