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本文报道产于云南南部的中国蝴蝶2个新记录属及7个新记录种:新记录属为奕弄蝶属Iton de Niceéville, 1895和帕米灰蝶属Pamela Hemming, 1935;新记录种为弄蝶科Hesperiidae的素绿弄蝶Choaspes subcaudatus(C.&R. Felder, 1867)、沃氏奕弄蝶Iton watsonii(de Nicéville, 1890)、暗色梳翅弄蝶Ctenoptilum multiguttatum de Nicéville,1890和马氏陀弄蝶Thoressa masoni(Moore,[1879]),灰蝶科Lycaenidae的雅燕灰蝶Rapala duma(Hewitson, 1878)和帕米灰蝶Pamela dudgeonii(de Nicéville, 1894),蛱蝶科Nymphalidae的坎带蛱蝶Athyma kanwa Moore, 1858。所有种类附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212.
【目的】明确贺兰山榆跳象Orchestesalni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影响榆跳象幼虫空间分布的因子,以期为榆跳象的预测预报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贺兰山灰榆林榆跳象幼虫平均密度进行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分析榆跳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贺兰山中部沟道灰榆榆跳象幼虫密度明显高于南北沟道。半阴坡和阴坡榆跳象幼虫平均密度显著高于阳坡和沟道。灰榆树冠不同方向的幼虫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以树冠中下层最大。榆跳象幼虫密度与树干高呈显著正相关。榆跳象幼虫在贺兰山灰榆林中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并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聚集分布是由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灰榆林海拔和坡度显著影响榆跳象幼虫密度,榆跳象幼虫主要聚集在海拔1 800 m以上(29.00%)和急坡(24.08%)的灰榆林。【结论】贺兰山中部沟道的中海拔区域是榆跳象发生的重点监测区域,背风且水分条件好的坡向密度大,榆跳象幼虫聚集分布容易造成局部区域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213.
214.
Song R  Dong F  Liu LM  Wu F  Wang K  Zou FS  Lei FM  Li SH  Yang XJ 《动物学研究》2011,32(3):241-247
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各亚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分歧。该文测定了棕颈钩嘴鹛10个亚种20个样本的完整线粒体Cyt b和ND2基因序列(共2184bp),以棕颈钩嘴鹛(P.ruficollis)和灰头钩嘴鹛(P.schisticeps)为内群;栗背钩嘴鹛(P.montanus)、棕头钩嘴鹛(P.ochraceiceps)、红嘴钩嘴鹛(P.ferruginosus)和剑嘴鹛(Xiphirhynchus superciliaris)为外群,通过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推断法,构建了棕颈钩嘴鹛亚种间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棕颈钩嘴鹛是并系群,灰头钩嘴鹛聚合在其内部;棕颈钩嘴鹛可分为3个地理支序,即中国西南部支序、中国东南部支序和中国中部支序;棕颈钩嘴鹛亚种间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特征不完全一致,并澄清了一些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215.
用石蜡切片法对濒危物种灰叶胡杨的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灰叶胡杨雌蕊由三心皮构成,侧膜胎座,胚珠为倒生型,有18~21列;发育早期的胚珠为双珠被,厚珠心;当外珠被发育至与内珠被处于同一水平时,内珠被便开始退化,故成熟胚珠为单珠被;孢原细胞1个,并且自表皮下2层处分化;大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分裂后形成的造孢细胞直接发育而来;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形排列,合点端的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在胚囊发育过程中珠孔端的珠心组织退化.根据开花物候不同阶段花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灰叶胡杨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216.
在国内首次利用光纤光谱仪对鸟类的羽色进行量化和分析.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雌、雄鸟羽色的差异以及雄鸟羽色与雄鸟质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喉鹀雌、雄鸟在人眼看来相同的黄色羽和白色羽部分,在紫外光色度上却存在显著差异,雄鸟紫外光色度高于雌鸟;雄鸟的质量与脸部黑色羽的亮度、可见光色度和色调呈显著正相关,雌...  相似文献   
217.
利用从香菇菌丝体中克隆的启动子片段gpd-Le(613bp)和ras-Le(715bp)分别连接于报告基因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上游,构建了启动子功能活性检测表达质粒pLg-gfp和pLr-gfp。采用PEG介导法把表达质粒pLg-gfp和pLr-gfp分别与辅助质粒pCc1001(含有trp1基因)共转化进色氨酸营养缺陷型的灰盖鬼伞粉孢子的原生质体中。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假定转化子的分子鉴定以及GFP荧光检测。结果表明:香菇gpd-Le启动子在灰盖鬼伞的菌丝中具有较强驱动外源gfp基因表达的活性,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gfp基因表达的绿色荧光。而香菇ras-Le启动子没有检测到有驱动外源gfp基因表达的活性。  相似文献   
218.
三阴性乳腺癌是最具侵略性的乳腺癌之一。目前首要的治疗方案是化疗,通常以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为主。然而,由于P-糖蛋白(Pgp)的存在,化疗的疗效受到限制。Pgp是一种膜转运蛋白,可以排出阿霉素,减少其细胞积累和疗效。因此,如何开发安全有效的药物抑制Pgp的活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的Chiara Riganti及其团队证明了一种来自灰毛豆的异戊二烯基黄酮Glabratephrin(Glab)能增加阿霉素在高Pgp含量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中的积累和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19.
【目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obNPV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可侵染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2种宿主。为探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田间应用技术,对影响防效的3个因子喷施方式、剂量和虫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2种喷施方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104 PIB·2 000 IU/μL)防治灰茶尺蠖的效果;设置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以1龄幼虫期喷施防效为最佳。  相似文献   
220.
2018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30°34′42″N,118°41′47″E)和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30°21′26″N,118°30′11″E)的针阔混交林采集到3只麝鼩属小型兽类。3只个体体型较小,体重11~14 g;背毛灰褐色,腹部毛色稍淡;尾短而粗壮,上下异色,基部2/3散生稀疏的长刚毛,这些特征与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描述一致。基于Cyt b全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这3号标本与从GenBank下载的台湾灰麝鼩(GenBank登录号KX946002~KX946006、AB175080、AB175081)构成单系群(支持率为100%)。这3号标本Cyt b全序列与台湾灰麝鼩地模标本(GenBank登录号AB175080、AB175081)的遗传距离在0.76%~0.85%之间。基于以上结果,确定这3号标本为台湾灰麝鼩,这是该物种在安徽省的首次发现,也是其在华东地区的首个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