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诸躁狂越,皆属于"是《黄帝内经》中病机十九条其中的一条,至今仍是分析疾病病机的重要依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是临床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其病机与脏腑之密切相关,使用"诸躁狂越,皆属于"的理论指导辩证论治甲亢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脏腑气机不疏、情志不遂,内遂生,可导致狂、躁等症状,热日久可耗伤气阴,并可产生痰热、瘀血,但贯穿疾病始终的仍为热,是疾病的起始因素,临床上从论治甲亢,使用清热法、清热药治疗甲亢,在临床及动物实验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再次证明了从"诸躁狂越,皆属于"治疗甲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2.
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3JRC遥感卫星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间蒙古高原草原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植被、气候与人文因素等对草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的过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过率显著高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P<0.001),过频次的分布格局与过迹地相一致.草原行为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草甸草原(r2=-0.54,P<0.05)和典型草原(r2=-0.61,P<0.05)的年过率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草原集中在降水较少、风速较大的春、秋两季.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和载畜密度远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而过率则相反,表明人文因素,尤其是过度放牧是导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市森林抗火树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烧迹地和污染区、公园、风景区、村旁风景林等不同类型区林地)进行城市林业抗树种的筛选研究,对所调查的52个树种进行含水率、粗脂肪含量、粗灰分含量以及对其中的6个树种的燃烧热值作了测定。结果表明:同时满足含水率≥40%、粗脂肪含量≤20‰以及粗灰分含量≥5%三个条件的有16个树种(铁冬青、假苹婆、细叶榕、腺叶野樱、红桂木、多花山竹子、半枫荷、牛矢果、朴树、秋枫、白颜、枫香、麻楝、阿丁枫、蝴蝶果、吊瓜木),可初步肯定这些树种具有较高的抗性。其中白颜树、枫香、秋枫、麻楝、吊瓜木、蝴蝶果6个树种的燃烧热值比较低,均比木荷低,具有较高的抗性,可作为城市林业生物防推荐树种。  相似文献   
74.
北京地区人工湿地植物活力及污染物去除能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北京地区常见9种水生植物在水平流潜流型人工湿地中的污染物去除能力和生活力.结果表明,前边湿地单元对COD、TP、TN等污染物的去除贡献大于后边湿地单元.供试植物均可在人工湿地中正常生长,稳定生长112 d后,不同植物的氮磷含量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多数植物氮磷含量地下部高于地上部,地下地上部生物量比(U/A)接近或大于1.植物体内的氮磷累积量为1.36~7.89 g·m-2和0.19~1.07 g·m-2.植物生物量对氮磷累积量的影响力大于氮磷含量对氮磷累积量的影响力.水生鸢尾应为北京地区首选人工湿地植物,菖蒲、香蒲和荻等次之.泽泻和芦竹在人工湿地中不能越冬成活.  相似文献   
75.
模拟火干扰对森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氮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发林 《生态学报》2017,37(7):2188-2196
干扰产生热能从而诱导土壤有机质的化学氧化,改变碳和氮转换,对土壤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强度、干扰持续时间和热渗透。在湖南省株洲市高枧林场选取马尾松次生林烧迹地,按两种土壤、3个温度和3种土壤水势进行试验设计与方差分析,探讨干扰对土壤微生物及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氮的浓度与强度和初始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干扰后短期内土壤碳和氮浓度较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潜在可矿化氮较低,温度和土壤水势对基础呼吸速率没有显著影响;当土壤温度达160℃时,未受干扰土壤中潜在可矿化氮浓度迅速不稳定增加,温度达350℃时破坏90%的非微生物组织;土壤加热后水势对氮矿化过程有显著影响,水势越高,潜在可矿化氮损失越大,干扰土壤的含水量与硝态氮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培养14d期间,土壤灾历史、热处理和土壤水势对微生物活性、碳和氮矿化有显著影响,-1.5 MPa水势下加热到380℃后两种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高,土壤水势和可溶性糖呈负相关关系;水势和干扰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活性和氮转换,低水势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糖和潜在可矿化氮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76.
云南松球果延迟开放及其植冠种子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果实成熟后在植冠中宿存延迟鳞片开放释放出种子,是易生境中植物的一种常见适应性状。以分布于昆明西郊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云南松植冠中保存球果的数量、鳞片开闭状况、球果年龄分布和球果内种子的萌发率,以及宿存闭合球果鳞片开放对高温和烧的响应。结果显示:云南松植冠中除有当年成熟球果外,还有1a到7a前成熟的鳞片闭合球果,以及1a到8a前成熟的鳞片开放球果。宿存闭合球果中有可萌发的种子,种子的萌发率随球果宿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宿存9a球果中的种子平均萌发率仅为2.9%。每100m~2林地的植冠中储存有大约10~5粒有活力的种子是近3年平均种子产量的2倍。宿存的各年球果在宿存期间每年会有一些球果的鳞开放释放出种子,一般在成熟后的8a内所有球果逐渐开放释放出种子。40℃以上的温度可诱导球果鳞片开放球果开放时间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过后云南松释放种子的数量约为非过地段年均释放种子量的2.6倍,过地段云南松释放种子的萌发率为(69.8±22.8)%。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具有非严格植冠种子库,地面可诱导植冠中的闭合球果鳞片开放释放种子,球果在植冠中最长宿存和延迟开放的时间与种子存活的时间基本一致;每年自然释放和过后释放的种子都由多年成熟的种子组成;云南松球果延迟开放可能与生境易发生林有关。  相似文献   
77.
生态流的构成和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通常以流态形式来表达,其路径、方向、强度、速率等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系统分析了生态流的起源与发展,从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三方面对生态流进行了解构,并对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典型半人工半自然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生态网络连接度等指标与纯自然生态系统对比分析生态流的流向、路径和强度等,人类活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灵活度,但扰乱了原有的稳定性。生态学家一直专注于研究适用于统一计算生态流的方法,其量化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仍需系统地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8.
白桦种群的稳定性与火干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扬  李湛东 《植物研究》1998,18(3):321-327
从种群生态学和干扰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在史重建的基础上,采用种群世代划分的方法,研究了大兴安岭北部白桦群的稳定性与干扰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桦种群的耐力与自我恢复力都较差,主要依靠很强的后恢复力维持其稳定性,种群耐力与长期状况密切相关,表现为:低频类〈中频类〈高频类。高强类〈中强类〈低强类。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和最近一次烧强度及距今时间密切相关,后恢复力与自我恢复力都以低强类〉高强类  相似文献   
79.
研究了羊草-杂类草草原状况,设计一种研究无树草原周期的方法,结果表明,羊草-杂类草草原较为稳定的着季节时间为每年的5月和10月,自然周期为4年,人为周期为25年。强度足以彻底清除地上草本柘落物,草原牲畜粪便等大型可燃物是影响烧迹地内部格局的主要因素。讨论了烧产生的各种现象的生态学意义,定义了成因子。  相似文献   
80.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因子之一,直接影响地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为了解大兴安岭烧迹地地表土壤动物群落恢复状况,于2016年6月和8月,选取松岭区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2006年落叶松白桦混交林重度烧迹地为实验样地、未受干扰的混交林为对照样地,采用陷阱法研究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本研究共捕获地表土壤节肢动物17 460只,隶属5纲14目57科85属。其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隶属4纲11目36科55属,优势类群为铺道蚁属(Tetramorium);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隶属2纲3目18科30属,优势类群为球角跳属(Hypogastrura)。整体而言,重度烧迹地地表土壤节肢动物总个体数多于对照样地,而总类群数低于对照样地,但仅大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明显低于对照样地(P < 0.05)。研究时段,8月份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明显高于6月份(P < 0.05)。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重度烧迹地与对照样地的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 > 0.05),其中6月份中小型地表土壤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8月份(P < 0.01),而6月份Simpson优势度指数高于8月份(P < 0.01)。烧迹地与对照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为0.78,不同月份之间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均为0.43,表明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总体变化较小,但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随时间发生改变。地表土壤节肢动物对研究区域资源的利用存在明显的差异(P < 0.01),重度烧迹地可共同利用资源增多,对照样地可共同利用资源少而优势现象明显。重度烧迹地地表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因可利用资源增加而导致生态位重叠指数增加。典型判别分析显示,地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受烧干扰影响,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