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王晓春  鲁永现 《生态学报》2012,32(23):7463-7472
在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瓦拉干林场22支线截取3个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疤圆盘,预处理和交叉定年后,测定垂直年轮(径向)和沿年轮(横向)方向2次烧间的年轮宽度变化.通过生长趋势拟合、烧后生长面积与正常(理论)生长面积比较,分析烧伤害对兴安落叶松树干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烧后横向年轮生长呈现出窄—宽—正常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用3次曲线来拟合,即y=0.01x3-0.14x2+ 0.85x+ 0.56(DF=3,F=227.7,P<0.0001,y为平均年轮宽度,x为偏离烧点距离).在本文分析的3个圆盘中,烧后的横向生长释放都出现在距烧部位1/3范围内.烧后径向上年轮宽度变化规律也较为明显,即在灾后的几年时间内,年轮宽度值较灾前都呈增加趋势.烧后3个圆盘的径向生长释放持续时间分别为14、5a和11a.通过面积计算整体来看,烧导致圆盘1较正常情况下损失了67.2%,圆盘2比正常情况下增加了6.6%,圆盘3增加了13.7%.上述分析表明,烧导致的径向生长损失,可以较好地由横向和径向生长释放予以补偿,但是具体补偿多少因烧伤程度不同而有差异.烧可直接改变树干径向生长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像树龄、树种特性、灾间隔期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差异就可能导致补偿程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52.
以帽儿山地区红松-蒙古栎林下地表混合可燃物为材料,进行不同含水率、载量和混合比例的室内点烧试验,观测得到蔓延速率、驻留时间、反应强度、线强度和焰长度,并与采用表面积加权法和载量加权法的广义Rothermel模型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广义Rothermel模型对红松 蒙古栎林下地表混合可燃物的林蔓延速率、反应强度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4 m·min-1、77 kW·m-2,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6%、22%;对驻留时间、线强度和焰长度的预测偏低,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5.5 s、17.3 kW·m-1和9.7 cm,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5.5%、48.7%和24%.这些误差可以看成是用该模型预测同类可燃物相应行为的误差下限.两种加权算法对模型预测精度影响差异不大,当红松可燃物所占比重较小时,表面积加权法得到的蔓延速率和反应强度预测值精度较高,载量加权法得到的线强度和焰长度预测值精度较高;当红松可燃物所占比重较大时,结果则相反.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棘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贵州野生棘果为原料,首先,以柠檬酸的乙醇溶液为提取剂,在400~800nm范围内对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进行扫描,确定其最大吸收波长;然后,以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为衡量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剂;再次,探讨了提取次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等单因素对棘果红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后,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1.在400~800nm范围内,棘果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0nm;2.最佳提取剂为9%柠檬酸乙醇溶液;3.棘果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次数2次,提取温度40℃。  相似文献   
54.
气候变化对中国大兴安岭森林演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肖侠  延晓冬 《生态学杂志》2007,26(8):1277-1284
应用森林生长演替动态模型-FAREAST,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大兴安岭漠河林区森林的演替动态进行了模拟。模拟选择了目前气候情景、增暖情景、温度和降水都增加情景3种气候情景,并考虑了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扰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维持目前气候不变,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将继续作为绝对优势树种,樟子松(Pinussylvestris var.mongolica)、桦树(Betula)、杨树(Populus)伴生其中;气候发生变化,东北森林带将有北移的趋势,大兴安岭将可能以温带针阔混交林为主,森林群落中出现红松(P.koraiensis)、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椴树(Tilia)等树种;干扰影响森林生物量及森林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55.
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的管理与火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澳大利亚是灾频发的地区.每年因森林灾的危害都要造成相当的社会、经济损失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故生态的研究及的管理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学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讨论了澳洲森林大起燃的物理过程和机制、可燃物的特征、林的特点、习性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控制和减少灾的危害性,达到对进行利用、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6.
陈志秀  赵天榜 《植物研究》1997,17(3):301-304
发表了河南棘属两新种,即匍匐棘Pyracantha stoloniformis T.B.Chao et Z.X.Chen,sp.nov.;异型叶棘Pyracantha heterophylla T.B.Chao et Z.X.Chen,sp.nov.  相似文献   
57.
火棘(火把果)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 ,国际上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非常重视 ,棘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野生植物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发利用潜力。1 .形态特征与分布棘PyracanthaangustifoliaSchneid系蔷薇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高可达 4m。短侧枝常成刺状 ,小枝细长 ,水平延展或平卧。叶倒卵形至倒卵长圆形 ,先端圆钝微凹 ,基部楔形 ,叶缘有圆钝齿 ,齿尖内弯 ,近基部全缘 ,表面暗绿色 ,两面无毛。复伞房花序 ,花白色 ,径约 1cm ,花期 5~ 6月 ,果熟期 9~ 1 2月。棘主产于我国四川、云南、湖北、西藏等省区 ,分布于亚洲东部至欧…  相似文献   
58.
为了弄清抗肿瘤活性物质菇素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活性在保存时自然衰减的规律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测定了菇素的圆二色性并用蛋白质二级结构解析程序分析了菇素的溶液二级结构 ,研究了菇素的变性动力学 .菇素的远紫外圆二色性的研究表明 ,其水溶液在 2 0 8nm处表现为大负峰 ,最大平均残基摩尔椭圆度 [θ]2 0 8=- 6574deg·cm2·dmol-1,在 2 2 3nm处为肩 .经二级结构解析程序计算分析 ,菇素的二级结构组成为 :α螺旋 1 5.2 % ,平行 β折叠片和 β转角6.1 % ,反平行 β折叠片 32 .7% ,无规卷曲和 γ转角 2 3.4% ,其中二硫键和芳香氨基酸对菇素圆二色性的贡献占 2 2 .6% .热变性几乎使所有的二级结构都遭到破坏 ,转化为无规卷曲 .利用已建立的菇素免疫单向琼脂扩散定量检测技术 ,对在 4℃下保存的菇素进行了长期跟踪检测 ,结果表明 ,在保存过程中菇素的活性逐步降低 ,同时其二级结构也被破坏 .根据实验结果 ,建立了菇素变性的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 :ct=coe-t/τ,该模型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结果 .根据模型方程计算的菇素的寿命为 370 d,半衰期为 2 56d.说明菇素这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比较容易长期保存 .  相似文献   
59.
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类型特征及其分类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退化已严重制约着阿勒泰地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的群落特征、生态服务价值、功能多样性和主导性,提出了阿勒泰地区草地资源分类经营的模式和策略.研究表明,生态功能区面积为164.66×10^4hm^2,占草地面积的16.73%,草地类型主要有高寒草甸和草原、沼泽、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化荒漠和部分平原荒漠,经营策略为禁牧和封育;经济功能区面积为116.33×10^4hm^2,占草地面积的11.82%,主要草地类型有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草甸草原,经营策略为通过施肥、灌溉等手段,集约化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值;混合功能区的面积为703.21×10^4hm^2,占草地总面积的71.45%,草地类型主要有山地草原、平原荒漠草原和大部分平原荒漠,经营策略是以草定畜,合理轮牧.  相似文献   
60.
生态流的构成和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带来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通常以流态形式来表达,其路径、方向、强度、速率等对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系统分析了生态流的起源与发展,从能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三方面对生态流进行了解构,并对相关原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述评。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典型半人工半自然的农田生态系统为例,通过生态网络连接度等指标与纯自然生态系统对比分析生态流的流向、路径和强度等,人类活动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灵活度,但扰乱了原有的稳定性。生态学家一直专注于研究适用于统一计算生态流的方法,其量化已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仍需系统地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