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火百合花丝组织培养器官形成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合花丝节段为外植体,接种在附加6-BA 1.0 mg/L和NAA 0.2 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及器官。经细胞组织学观察表明,细胞启动、愈伤组织形成及器官再生皆发生于外植体形态学下端的切口边缘及内方,而形态学上端的细胞自始至终未启动。器官发生的途径是通过愈伤组织间接产生,有的愈伤组织团单独形成芽或根,而有的愈伤组织团则同时分别从表面形成芽,内部形成根,通过维管组织连接成完整的植株。  相似文献   
172.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重金属原位钝化技术是一种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指向污染土壤添加一些活性物质(钝化修复剂),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浓度或改变其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有效降低其迁移性、毒性及生物有效性.本文基于原位钝化修复剂种类、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作用机制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目前广泛使用的钝化修复剂主要有粘土矿物、磷酸盐、有机堆肥及微生物材料等.由于土壤结构和组分的复杂性,钝化修复剂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沉淀反应、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表面沉淀、有机络合和氧化还原等.今后应加强从分子水平研究重金属的钝化机制,重点关注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钝化修复的长期田间效应.  相似文献   
173.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不变情况下,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下层(20~40 cm,40~60 cm)土壤容重变化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下层土壤容重不同时,玉米的光合速率(Pn)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叶片Pn和产量降低,下层土壤容重越大,降幅越大.不同处理玉米叶片的Pn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变化趋势不同,Pn早晨和傍晚较低,中午较高,且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Ci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气孔限制值(Ls)和气孔导度(Gs)也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随着玉米生育进程,Pn、Ls和Gs不断下降,而Ci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74.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蒙古栎次生林下的蒙古栎凋落叶片为材料,根据研究地区同类可燃物的野外条件,在实验室内构建了不同载量、高度和含水率的可燃物床层,进行100次平地无风条件下的点烧试验.结果表明:平地无风条件下蒙古栎阔叶床层的林蔓延速率不超过0.5 m·min-1;可燃物含水率、床层载量和高度对蒙古栎阔叶床层的林蔓延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含水率对林蔓延速率的影响与可燃物床层高度、载量等无显著关系,而可燃物床层高度对林蔓延速率的影响与可燃物床层载量有关.可燃物床层压缩比对蒙古栎阔叶床层的林蔓延速率影响不大.以可燃物含水率、床层载量和高度为预测因子的林蔓延速率预测模型能解释83%的林蔓延速率变差,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4 m·min-1,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17%.  相似文献   
175.
四川岷山火溪河地区人为干扰后的植被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平武县地形图、植被图、野外植被调查结果为数据源制作研究区植被图和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在Arcview GIS平台下通过植被分类和图层叠加分析法,研究了人为干扰后植被的组成及植被类型在主要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受人为干扰特别是森林采伐活动影响,研究区针阔混交林消失,针叶林面积缩小,阔叶林和灌丛面积增加。(2)植被类型在海拔梯度上分布规律性明显;除农田外,其它植被类型在坡度上的面积比例与研究区面积在各坡度段所占比例很相似;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灌丛对坡向有明显选择性。(3)人为干扰活动改变了研究区植被类型及其面积比重,并使植被在海拔段上的分布带有明显人类干扰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6.
采用4.5 ~6.5cm长、花苞青色未开放的百合花蕾作材料,切取其子房、花柱、花丝为外植体进行鳞茎诱导,结果表明:花丝的鳞茎诱导率最高,其次是花柱,子房的诱导率最低。以子房和花柱为外植体诱导出的鳞茎个体大小不一(1~7mm) ,以花丝为外植体诱导出的鳞茎则普遍偏小,但较整齐一致(3~4mm) ;小鳞茎诱导的最佳6-BA浓度是1.0mg/L。研究了基本培养基、6-BA浓度、NAA浓度对小鳞茎增殖的效应及不同蔗糖浓度对小鳞茎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鳞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2.0 mg/L+NAA0.2 mg/L,4 %蔗糖对鳞茎增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7.
罗威 《蛇志》2008,20(2):138-141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属中医学"蛇串疮"、"缠腰丹"范畴.中医认为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有关;其病因病机主要由于肝气郁结,久而化妄动,脾胃湿热内蕴,外溢肌肤,兼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毒蕴积肌肤而成.  相似文献   
178.
王超儀  包海鹰 《菌物研究》2013,11(3):196-201
对6种"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 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 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 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 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 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相似文献   
179.
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火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为草原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相关关系研究对于草原发生、草原管理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Ripley's K函数对呼伦贝尔草原1976-1996年间发生的人为草原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确定人为草原空间分布在年内主要发生月份和年际间均呈聚集分布;应用Kernel密度函数对人为草原及其影响因素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人为分布广泛,热点区域主体在123.05-124.82°E、48.25-50.21°N之间;居民点、农田空间分布密度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道路的分布密度较农田和居民点分布更加均匀.人为草原空间分布密度与居民点、道路和农田的空间分布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其Pearson相关系数依次为0.448、0.236、0.602 (P<0.001),源因素(居民点、道路、农田)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呼伦贝尔草原人为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0.
以采集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的棘、密花棘、全缘棘、细圆齿棘和窄叶棘共5种棘属植物26 401个成熟叶样为材料,利用WinFOLIA软件测量叶的多项形态指标并与叶面积进行11种模拟方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五种棘属植物的叶面积(LA)与叶长×叶宽(LW)相关性最高,幂函数方程、三次方程、二次方程和线性方程能较好拟合其关系,且均以幂函数方程的解释程度最高(R2均大于0.970),5个物种的幂函数方程分别为LA=0.743(LW)0.936、LA=0.748(LW)0.936、LA=0.742(LW)0.955、LA=0.732(LW)0.952、LA=0.766(LW)0.954。这说明基于叶长×叶宽的叶面积幂函数方程能很好地来模拟五种棘属植物的叶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