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基于树轮火疤塔河蒙克山樟子松林火灾的频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海清  赵致奎  王晓春  张远东 《生态学报》2010,30(23):6372-6379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林区,又是林的多发区,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干扰因子,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都有重要影响。樟子松为欧洲赤松的一个变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近年来,频繁的森林灾造成樟子松林大面积减少。因此,重建大兴安岭樟子松林历史,掌握樟子松林灾规律已显得十分迫切。在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蒙克山林场采集了11棵樟子松疤圆盘,利用树木年轮年代学方法重建了大兴安岭北部塔河县蒙克山樟子松林的灾历史,获得1个以树轮年代学为基础的樟子松疤年表。利用历史分析软件得到蒙克山樟子松林灾间隔期和轮回期分别为24.8a和33a。由疤年表得到的蒙克山樟子松林灾历史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时期:满清中期(1723-1859年)、清末民国时期(1860-1949年)和建国后(1950年至今)。41个疤记录中早早材(E)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疤数目的61%,晚材(A)、未确定(U)和休眠季节(D)则相对较少。大区域性灾事件平均间隔期为32.5a,最大灾间隔期为61a。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大兴安岭地区寒温带针叶林灾历史的时间和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2.
火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层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景观尺度自然干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个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数 S)、2个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Eh'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E)、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Hill多样性指数N1和N2)共6个?多样性指数,研究了长期干扰与最近一次干扰对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下木层、草本层及下层总体的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下层植物的物种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都以下木层显著大于草本层,因而下木层对下层植物总体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最大,也是主要影响因子.干扰对下木层、草本层和下层总体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而对均匀度的影响不显著.长期的干扰影响下,下木层、草本层和下层总体的物种数、各类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呈现如下格局:高频类>中频类>低频类,低强类>中强类>高强类.最近一次干扰影响下,各个生物多样性指数都表现为一致的趋势:低强类>中强类>高强类;短期类>长期类>中期类.下层植物多样性与干扰的关系是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3.
火干扰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吕爱锋  田汉勤  刘永强 《生态学报》2005,25(10):2734-2743
干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子。它改变着整个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碳分布格局。正确评估干扰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对推进全球碳循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4个方面系统的回顾了干扰对碳循环的影响过程及其研究方法:(1)烧过程中含碳痕量气体排放的估算;(2)烧迹地恢复过程中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与土壤呼吸的变化;(3)干扰对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4)模型方法在干扰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目前灾碳排量的估算方法业已成熟,但进行更精确的估算必须基于对受干扰生态系统的性质以及势的时空变异性质的准确理解;相比之下,对于间接的、更为重要的影响,即对烧迹地恢复过程中碳循环变化的研究则显不足。由于数据缺乏,现有研究大多限于对碳循环某一方面的观测与定量描述,缺乏全面的机理性分析。对此,实地观测、模型模拟与遥感观测的跨尺度集成将成为未来干扰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4.
火菇素蛋白的免疫印迹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金针菇子实体浸提液中提取了抗癌活性物质菇素,将纯化的菇素用Freund佐剂乳化后注射到新西兰白兔体内,经数次加强免疫后采血并分离了抗血清,并以抗血清为探针建立了菇素蛋白的免疫印迹法定性检测方法。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金针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结果显示,只在金针菇子实体中发现与菇素抗体相结合的抗原信号。  相似文献   
145.
热力学指标生态(用)作为传统群落结构指数的补充,通过衡量物种包含的遗传信息量化群落生物热力学空间结构,评估其群落稳定性和健康程度。基于生态(用)理论研究了戴云山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群落乔木层、灌木层生态(用)和结构(用)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乔木层和灌木层分别是群落生态(用)和结构(用)的主要贡献者。(2)黄山松种群在群落中具有更高的竞争能力和生存概率,群落生态(用)贡献率为98.39%,对维持群落结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3)乔灌层的生态(用)和结构(用)在研究尺度上均具有强烈空间自相关,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所占比例大于75%。(4)乔灌层的生态(用)和结构(用)均呈明显条带状及斑块状分布,有多个明显高值区,等值线较弯曲且密集,空间异质性程度较高。研究确定了戴云山黄山松种群的热力学地位,黄山松在维系戴云山群落结构稳定和群落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果可为黄山松群落演替动态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6.
对松属植物的进化和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在与野长期抗争中,松属植物形成了一系列性状提高在易生境中的适合度,维持种群生存与繁衍。西南地区是中国野高发区,作为这一地区特有松树,云南松、思茅松和高山松具有一些典型的适应性状,如厚树皮。以这3种松树和东部常见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比较4种松树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4种松树的适应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与适应相关的13项性状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种在空间上总体是分离的,也表现出一些重叠。其中云南松适应生活史对策是耐受型和依赖型的中间类型,适应会发生林冠的生境。高山松、思茅松和马尾松都是耐受型,通过快速高生长、厚树皮等性状适应生境不同频度的地表。四种松树适应对策与分布区险基本相符。表明野在这一区域广泛存在,并对植物进化和森林格局有重要影响。野在西南地区松属分布和种群维持中的生态作用应被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7.
周文昌  牟长城  刘夏  顾韩 《生态学报》2012,32(20):6387-6395
干扰在湿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湿地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很小一部分,却是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的碳汇。然而关于干扰对我国小兴安岭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选取两种森林沼泽典型地段进行土壤取样,研究干扰对小兴安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沼泽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苔草(Carex schmidtii)沼泽地表凋落物和土壤碳储量(0—50 cm)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度烧使得白桦沼泽地表凋落物量和碳储量降低了36.36%(0.50 kg/m2)和35.52%(0.23 kg C/m2),而轻度烧无显著影响;轻度烧和重度烧落叶松-苔草沼泽地表凋落物量和碳储量分别减少了45.32%(0.99 kg/m2)和44.66%(0.42 kg C/m2)、50.42%(1.10 kg/m2)和49.71%(0.47 kg C/m2);②白桦沼泽和落叶松-苔草沼泽两者对照样地、轻度烧样地、重度烧样地的土壤碳储量(0—50 cm)分别为(23.55±6.34)kg C/m2、(18.50±8.16)kg C/m2、(32.50±7.22)kg C/m2和(20.89±2.59)kg C/m2、(23.52±16.03)kg C/m2、(21.75±6.60)kg C/m2,然而干扰对两种森林沼泽土壤碳储量(0—50 cm)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东北开展森林湿地计划烧和碳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8.
高钰  索奥丽  高敏  王忆文  陈锋  刘晓东 《生态学报》2023,43(22):9281-9293
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显著影响土壤固碳能力及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阐明不同烈度对云南松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对于云南松林后生态系统恢复及土壤碳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烧2年后四川泸山林场云南松林0-5、5-10、10-15、15-20cm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烈度(未过、低烈度、中烈度、高烈度)设置3块20m×30m样地,共12块样地,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室内测定土壤全氮、容重等理化性质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土壤活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采用方差分析研究不同烈度下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差异性和变化趋势,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从土壤理化性质角度探究林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烈度显著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其中土壤全氮、有效磷、阳离子交换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随烈度增大而增加,而土壤pH、速效钾、碱解氮、容重随烈度增大而减少。(2) SOC随烈度增大而减少,其中5-10cm土层降幅最大为44.79%;4种土壤活性有机碳随烈度增大而减小,其中0-5cm土层下降幅度最明显,各组分降幅大小依次为ROC (36.31%-61.31%) > POC (30.05%-53.61%) > MBC (20.60%-48.19%) > WSOC (13.47%-29.29%),不同组分对林的不同响应显著影响了土壤ROC、POC、WSOC的占比。(3)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与阳离子交换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效磷、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烧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主要与阳离子交换量、容重、全氮、含水率有关,且阳离子交换量影响最大(解释率为61.7%)。  相似文献   
149.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两种不同间伐强度下(70%和50%),美国俄亥俄州南部橡树混交林森林可燃物(包括枯落物、木本、草本和倒木)碳储量和其燃烧后可能释放的碳量。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和木本碳含量显著高于草本部分。在50%、70%间伐和对照中,森林枯落物分别占了总的橡树混交林可燃物碳储量的36.6%,50.9%和66.0%。粗木质残体分别占了58.4%,48.0%和32.6%。小的木本和草本在总的森林可燃物中占据很小比例。在50%、70%间伐和对照三种情况下,总的森林可燃物分别是54.07t/ha、41.98t/ha和20.73t/ha。如果对这些森林可燃物进行燃烧,50%、70%间伐和对照中,其森林可燃物将释放碳量分别为90.39t/ha、70.19t/ha和34.66t/ha。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产生显著的差异,但和对照进行比较,间伐后仍产生了较多的一、二级森林可燃物。在50%、70%间伐和对照中,分别产生了25.08t/ha、23.47t/ha和14.38t/ha一、二级的可燃物。计划用在燃烧这些可燃物成分时,在50%、70%间伐和对照中,可能会分别释放41.93t/ha、39.24t/ha和23.55t/ha碳。此研究对使用计划用来减少引起森林灾的森林可燃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0.
本文对蚁类群及其生物防治中的寄生性天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寄生性蚤蝇作为主要的寄生性天敌被引进到入侵蚁的非原产地-美国进行了室内饲养和田间释放,并已在美国南部的部分州定殖和扩散.寄生蚁,寄生蜂,捻翅虫和螨类亦被发现寄生于蚁,笔者对它们的寄生行为、寄生特征和寄生率进行概述,并试述了各种天敌在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为今后我国开展红蚁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