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1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重金属原位钝化技术是一种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指向污染土壤添加一些活性物质(钝化修复剂),以降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浓度或改变其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有效降低其迁移性、毒性及生物有效性.本文基于原位钝化修复剂种类、研究方法、评价指标、作用机制以及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深入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目前广泛使用的钝化修复剂主要有粘土矿物、磷酸盐、有机堆肥及微生物材料等.由于土壤结构和组分的复杂性,钝化修复剂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可能的机制主要包括沉淀反应、化学吸附与离子交换、表面沉淀、有机络合和氧化还原等.今后应加强从分子水平研究重金属的钝化机制,重点关注钝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存在的潜在风险以及钝化修复的长期田间效应. 相似文献
132.
入侵中国大陆的红火蚁的鉴定及发生为害调查 总被引:76,自引:5,他引:76
根据形态特征鉴定结果首次证实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入侵中国大陆 ,并调查了广东省吴川市红火蚁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发生区内部分地点红火蚁发生密度较高 ,主要发生于较稳定的生态环境中 ,如荒坡、草地、长满杂草的田埂等。红火蚁已对当地农业生产、人们的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 ,Cyt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采自美国佛罗里达和广东吴川的红火蚁与采自广东 4个地方的热带火蚁S .geminata (Fabr.)两物种间有 61个变异位点 ,种内变异为 0。限制性酶切多态实验 (RFLP)的结果显示 ,BamHI酶在红火蚁的特异扩增片段中有一个识别位点 ,而在热带火蚁中无酶切位点 ;MspI酶在热带火蚁的扩增片段中也有一个识别位点 ,而在红火蚁中无识别位点。有酶切位点的扩增产物在酶切后分别获得近 2 0 0bp与 2 5 0bp的片段各一带。因此 ,用PCR RFLP的方法可以简单快速地鉴别红火蚁和热带火蚁。 相似文献
133.
施氮量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一氧化氮含量和气体交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分蘖到抽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80 kg·hm-2氮处理时达到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叶片NR活性提高; 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叶片NR活性与NO含量呈显著线性相关(R2≥0.68,n=15),NO含量和气孔导度(Gs)呈显著正二次相关(R2≥0.43,n=15);低氮处理下,NR活性较低使叶片NO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促进气孔开放,高氮处理下,NR活性较高使叶片NO含量增加,诱导气孔关闭;在抽穗期叶片NR活性和NO含量无显著相关关系,虽然NO含量和Gs也呈显著正二次相关(R2≥0.36,n=15),但不能通过施氮提高NR活性来影响叶片NO含量,进而调节叶片气孔行为.合理施氮使小麦叶片NO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可提高叶片Gs、Tr和IWUE,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4.
我国北方针叶林带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储藏地,也是林火发生的重灾区,其自然火和人为火所占比例相当. 气象因子、地形特征、植被条件、人为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人为火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国内目前应用空间分析技术对北方针叶林带人为火影响因子的研究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本文基于1974—2009年间人为火的空间地理坐标,结合研究地的气象因子、基础地理信息及矢量化林相图,应用ArcGIS 10.0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和SPSS 19.0的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对影响人为火发生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并建立人为火发生的概率模型. 利用HADCM2模式下研究区域未来气象数据对塔河地区2015年人为火发生情况进行计算.结果表明: 距离铁路距离(x1)和平均相对湿度(x2)对研究区域人为火发生具有显著影响,并得到火险概率模型P=1/[1+e-(3.026-0.00011x1-0.047x2)]. 模型校验结果显示,模型的准确度可达到80%.林火发生预测结果表明,塔河地区2015年 4—6月、8月为人为火高发期,其中,4—5月的林火发生概率最高.从火险空间分布来看,高火险主要集中在塔河西部和西南部,铁路线路主要包含在此区域. 相似文献
135.
136.
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与自然火干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典型样带调查法,通过对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树种多样性垂直格局及其与自然火干扰分布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树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对自然火干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树种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现明显的下降态势(P<0.01),但树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之间的相关程度不高(R2=0.2165),并且表现出以1900m为界的区域性变化特征.②所调查范围内共发生了8次自然火干扰事件,平均间隔时间为14a,干扰事件多集中在1900m以下的较低海拔区.③林分受自然火干扰作用后,树种多样性普遍表现出增加的特征.总体而言,海拔高度是影响喀纳斯森林群落树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本因素,但随机发生的自然火干扰是主导1900m以下较低海拔区树种多样性丰富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7.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不变情况下,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下层(20~40 cm,40~60 cm)土壤容重变化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下层土壤容重不同时,玉米的光合速率(Pn)和产量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叶片Pn和产量降低,下层土壤容重越大,降幅越大.不同处理玉米叶片的Pn和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变化趋势不同,Pn早晨和傍晚较低,中午较高,且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Ci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气孔限制值(Ls)和气孔导度(Gs)也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而降低. 随着玉米生育进程,Pn、Ls和Gs不断下降,而Ci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138.
139.
兴安落叶松林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区,选择不同恢复年限各种火烧强度(重度、中度、轻度)的火烧迹地进行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对火后有机层和矿质层有机碳含量变化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森林火灾对区域碳平衡影响的定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干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影响包括火烧即时影响和火后生境条件变化带来的间接影响。火干扰样地有机层的积累与转化主要是通过火后林冠郁闭度的变化影响的,其有机碳总储量低于对照样地。对于矿质层土壤,重度和中度火干扰后,如果样地发生植被序列演替,即阔叶林植被入侵,样地郁闭度增加迅速,凋落物积累量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将随着过火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样地发生自我更新,样地郁闭度增加缓慢,凋落物分解量大于积累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将会在一定时间内随着过火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但是,无论样地发生植被序列演替还是自我更新,土壤有机碳含量短时间内均无法恢复到火前水平。轻度火干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短期内先增加,随着植被更新情况的发展最终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140.
采用4.5 ~6.5cm长、花苞青色未开放的火百合花蕾作材料,切取其子房、花柱、花丝为外植体进行鳞茎诱导,结果表明:花丝的鳞茎诱导率最高,其次是花柱,子房的诱导率最低。以子房和花柱为外植体诱导出的鳞茎个体大小不一(1~7mm) ,以花丝为外植体诱导出的鳞茎则普遍偏小,但较整齐一致(3~4mm) ;小鳞茎诱导的最佳6-BA浓度是1.0mg/L。研究了基本培养基、6-BA浓度、NAA浓度对小鳞茎增殖的效应及不同蔗糖浓度对小鳞茎增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鳞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MS+6-BA2.0 mg/L+NAA0.2 mg/L,4 %蔗糖对鳞茎增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