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85篇
  265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61.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极端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利用矿化度为4~5 g/L的地下咸水灌溉,在风沙土上建立了人工绿地。对流沙和人工绿地中微生物三大类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数量测定,结果显示:流沙上微生物数量很少,人工绿地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种植时间相同而植被类型不同的样地中的微生物数量有差异;微生物的组成中,细菌占绝大多数,达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表层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下层。人工绿地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说明风沙土已逐步向具有一定肥力水平的土壤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生物炭及调亏灌溉对大豆的影响,以大豆"开育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盆栽栽培条件,研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B0(0 t·hm-2)、B1(6t·hm-2)、B2(12 t·hm-2)和不同程度调亏灌溉W1(充分灌溉,70%田间持水量)、W2(轻度调亏,55%~60%田间持水量)、W3(重度调亏,45%~50%田间持水量)对大豆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调亏灌溉不会影响大豆叶面积指数及地下部分干物质累积量,而大豆叶面积指数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累积量随着生物炭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随着调亏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而生物炭施用量为12 t·hm-2时,才会提高地上部分干物质累积量。调亏灌溉和生物炭均能影响大豆的耗水量,其中耗水量随着调亏程度的加剧而减少,而添加6 t·hm-2生物炭耗水量最高,但有利于产量的形成。与充分灌溉不施用生...  相似文献   
63.
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黄土塬区补充灌溉及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麦田土壤水分利用、氮素吸收及作物产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年份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分别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0~24.6%和134.1%~240.2%,方差分析表明,施氮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补充灌溉及施磷作用不显著;补充灌溉及不同施氮水平均显著增加冬小麦耗水量,补充灌溉能在一定程度减少冬小麦对土壤储水的利用,而氮磷配施显著增加土壤储水的消耗;补充灌溉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雨养处理降低0.2~2.3kg.mm-1.hm-2,但差异不显著,氮磷配施WUE较对照提高4.0~7.2kg.mm-1.hm-2,达显著水平;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受施氮水平影响显著,低氮和高氮处理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6.9~33.4kg.hm-2和60.9~66kg.hm-2;补充灌溉能够促进地上部氮素吸收。本试验表明,补充灌溉与高氮高磷组合处理可获得高产及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影响研究区域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吸收等的主要因素是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64.
华北平原典型农田氮素与水分循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平原近几十年的粮食生产伴随着强烈的地下水开采和化肥投入.高强度的农业活动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原有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过程,同时给地区水土资源乃至粮食安全带来潜在的风险.本文通过对近20年有关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典型农田氮素循环、水分循环研究的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及田间试验观测结果,综合计算得到该一年两熟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氮水循环的主要通量.在氮素循环方面,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经由化肥施入的氮素约为523 kg N·hm-2,有机肥施入74 kg N·hm-2,大气沉降23 kg N·hm-2,灌溉水带入12 kg N·hm-2,共632 kg N·hm-2;在主要的氮素输出项中,作物吸收289kg N·hm-2,土壤残留77 kg N·hm-2,淋失到根区外104 kg N·hm-2,氨挥发52 kg N·hm-2,硝化-反硝化过程损失10 kg N·hm-2,共计532 kg N·hm-2.由于各研究案例本身以及综合分析时纳入的不确定性,致使氮素收支并不平衡.在水分循环方面,年平均降水量557 mm,灌溉量340 mm,蒸散约762 mm,根区向下的入渗量约135 mm.鉴于氮水平衡过程的不确定性,应尽快开展多学科并举的大型农田氮水耦合试验研究,揭示氮素与水分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运移转化规律,以及两者相互影响制约的机制和特定生理化学过程的临界点/阈值的确定,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65.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旗叶水势、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设置畦长为10(L10)、20(L20)、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6个处理,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设置畦长为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4个处理.结果表明: 2010—2011年生长季开花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L80、L60>L100>L40>L20>L10,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为L80、L60>L100>L40.开花后11 d和21 d,旗叶水势、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为L80、L100>L60>L40>L20、L10;花后31 d为L80>L60、L100>L40、L20、L10.L80各区间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小于L100,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100、L40、L20和L10,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畦长处理.  相似文献   
66.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激增背景下,灌溉和施肥成为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在陆面过程模型(LSM)中耦合灌溉和施肥方案对清晰把握陆-气相互作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回顾了灌溉和施肥(氮肥)在LSM参数化过程中的3个关键参量(方式、用量和时间)的表达方法,指出了当前受到灌溉和施肥关键参量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匮乏的影响,LSM中的灌溉和施肥方案与实际农业生产方式有所偏离,难以充分反映灌溉和施肥对粮食产量、生态环境和局部气候的影响。最后,提出了LSM中灌溉和施肥方案的未来优化方向:1)考虑作物间的水分需求差异,对灌溉阈值进行差异化设置,正确评估不同作物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2)充分利用施肥灌溉的地面观测记录和日益丰富的区域格网数据,发展更加贴合实际农业操作的参数化方案,准确揭示灌溉和施肥的经济、生态和气候等效应;3)综合作物类型、物候阶段、土壤基础肥力等因素,发展施肥诊断方案作为模型的补充方案,提升模型在氮肥数据匮乏地区的应用性和模拟准确性。  相似文献   
67.
根系分区灌溉和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根系分区灌溉是指仅仅部分根系受到正常的灌溉,其余根系则受到人为的干旱,两项理论根据指出这种措施可减少植物的水分肖耗,并保持一定的生物产量,其一是植物蒸腾失水与气孔导性是线性关系,而光合作用与气孔导性则是一种渐趋饱和的关系,如果气孔导性从最大值适应调低,可显著降低蒸腾,但对光合影响应小得多,其二是处于干燥土壤中的根系可感觉干旱,产生干旱信号来调节地上部分的气孔开度,显然,这项措施在田间有多大效用值得深入研究。 先是大田作物的蒸腾失水仅部分地受气孔控制,界面层的扩散阻力起很大作用。因此该措施可能对界面层阻力较小的,如果树等作用大些,另外,根系干旱信号可否“长期”地产生和调控气孔仍需试验证明。  相似文献   
68.
污灌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积累与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对污灌土壤中 1 4种多环芳烃的分析表明 ,各灌区土壤中 PAHs的积累一般以渠首最高 ,渠中次之 ,渠尾含量与对照相当 .但在沈抚石油灌区上、中和下游土壤中均有PAHs的积累 .此外 ,水稻生长期污灌可明显增加土壤中 PAHs的总量 ,各单一污染物的增、减趋势有所不同 .  相似文献   
69.
光照对苦瓜形态可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在人为遮阴条件下,对苦瓜的生长动态、形态特征以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遮阴处理下苦瓜植株的生长有较大的差异,弱光照不利于苦瓜构件数量的增加和生物量的积累;植株在弱光下形成较少的分枝,较薄的叶片以及较细长的主茎和叶柄,表现出较强光生长环境下更强的形态可塑性;植株在生长早期较生长晚期有较大的形态可塑性;生物量对叶片和主茎的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增大,分枝的生物量分配随光照的减弱而降低,光照对分枝茎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大;在光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外界支持物的缺乏不会对苦瓜的生长造成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0.
石油污灌渠底泥生态毒性诊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泥样品采自沈阳东部石油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进行了重金属Cu、Zn、Pb、Cd、矿物油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底泥均有污染物积累.矿物油含量为408~118 300 mg·kg-1,Cu为17.83~78.53 mg·kg-1,Zn为35.76~155.16 mg·kg-1,Pb为8.50~31.03 mg·kg-1,Cd为0.1 mg·kg-1~1.0mg·kg-1.底泥对高等植物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或刺激效应,对蚯蚓有急性致死及慢性亚致死效应.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29.81%~93.8%,蚯蚓14d死亡率最大值为100%.蚯蚓14d和28d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36.6%~6.08%和-40.4%~6.1%.研究表明,长期石油污水灌溉导致河道底泥中污染物的积累和较强生态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