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91.
采用静态箱法,现场监测黏土和砂土覆盖层生活垃圾填埋场N2O释放通量的春夏季节及昼夜变化,研究渗滤液灌溉、覆土土质对填埋场N2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土和黏土覆盖层填埋场N2O夏季的释放通量均值分别为(242±576)和(591±767) μg N2ON·m-2·h-1,是春季[分别为(74.4±314)和(269±335) μg N2ON·m-2·h-1]的3.2(P>0.05)和2.2倍(P<0.05).渗滤液灌溉促进了砂土填埋场覆土N2O的释放,填埋场中灌溉区N2O的释放通量为无灌溉区的2倍(P>0.05).渗滤液灌溉的砂土覆盖层填埋场N2O春夏两季释放通量均值[(211±460) μg N2ON·m-2·h-1]仅为无渗滤液灌溉的黏土覆盖层填埋场[(430±605) μg N2ON·m-2·h-1]的1/2(P>0.05).无论渗滤液灌溉与否,选择贫瘠的砂性覆盖土均有助于减少生活垃圾填埋场N2O释放.  相似文献   
192.
利用热平衡式茎流计和压力室,对不同灌溉量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植物梭梭的水分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梭梭茎干液流的日变化曲线随着灌溉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灌溉量为每次每株35和24.5 kg条件下,茎干液流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且变幅较大,灌溉量为每次每株14 kg条件下,其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变化较平缓;随着灌溉量的减少,梭梭日平均液流速率逐渐降低,其日单株耗水量也随之降低;随着灌溉量的减少,梭梭的清晨水势和午后水势逐渐降低, 且茎干液流速率与总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相关性均增强,但不同灌溉量下,其与总辐射的相关性都最强.  相似文献   
193.
乌梁素海保护的生态需水量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结合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基于保证水量、保证水质和改善水质 (对于污染湖泊 ) 3个层次的湖泊湿地保护目标 ,给出了不同环境保护目标下湖泊湿地的生态需水量估算方法 ,并在系统分析乌梁素海水文水循环特征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 ,对乌梁素海不同保护目标下的生态需水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从保证水量平衡角度看 ,乌梁素海排干系统排入湖泊水量为 6 .18× 10 8m3/ a,可以保证乌梁素海的水量平衡 ;从保证水质角度看 ,由于作为生态用水的黄河水总 N浓度超过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中湖泊水质 V类水标准限值的 1.6倍 ,比乌梁素海湖水总 N含量还要高 ,因此 ,完全达标的生态需水量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只考虑盐分和总 P,在现有排干水量为 6 .18× 10 8m3/ a条件下 ,则维持乌梁素海的盐分和 P浓度不变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1.82× 10 8m3/ a和 12 .3× 10 8m3/ a;从保证湖水水质达标角度看 ,现有污染物排放情况下 ,1a盐分和总 P达标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 4 .91× 10 8m3/ a和 16 .3× 10 8m3/ a,10 a盐分和总 P达标的生态需水量应分别为 4 .2 8× 10 8m3/ a和 14 .3× 10 8m3/ a  相似文献   
194.
长期灌溉施肥对半干旱区褐土氮、磷和钾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辽西半干旱区进行了长期田间试验 ,研究灌水、施氮、施磷和施秸秆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灌水在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产量的同时 ,使得土壤中的全氮和水解氮含量有所降低 ,施氮肥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土壤氮素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施秸秆能显著提高土壤氮素含量特别是水解氮含量。因此 ,秸秆施用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氮素营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5.
沈阳西部污灌渠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与生态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沉积物样品采自沈阳西部污水灌渠的上、中、下游.进行了污染物(重金属和矿物油)含量分析和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沉积物中均有污染物的积累,矿物油含量在400~12500mg·kg^-1,重金属Cd为1.6~27.2mg·kg^-1.沉积物对植物和蚯蚓都有明显的毒性效应.种子发芽根伸长抑制率为10%~60%.蚯蚓试验14d和28d死亡率分别为0%~70%和0%~85%.体重增长抑制率为-21.9%~17.7%和-18.6%~37.0%.研究表明,长期污灌导致河道沉积物中污染物积累和较强生态毒性.沉积物作为重要的污染源,其污染物迁移与释放对地下水和土壤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96.
不同灌溉方式对烤烟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用烤烟‘K326’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分根交替灌溉、亏缺灌溉和全灌溉方式对烤烟产量与相关化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根交替灌溉的烤烟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生理指标比全灌溉的均有显著改善。其叶片干重、株高和干物质积累量均比亏缺灌溉和全灌溉的高。烤烟烟叶中可溶性糖含量、氮含量、钾含量和钾氮比也明显高于亏缺灌溉和全灌溉的,表明分根交替灌溉能够提高烤烟烟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7.
本文通过控制水的瓶子和一个新的灌溉技术的使用,对幼苗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水分,保持水的痕迹的长期生存和生长的植物。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在干旱的条件下有效地延缓苗期干旱胁迫,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维持和幼苗的生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8.
造纸废水灌溉对毛白杨苗木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工业造纸废水用于杨树人工林灌溉的可行性,以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1年生盆栽苗木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造纸废水(分别稀释到12.5% (IF7Q)、16.7% (1F5Q)、25%(1F3Q)、33.3% (1F2Q)、50% (1F1Q))灌溉对苗木生长及养分状况、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纸废水灌溉对土壤pH值、速效P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及碱解N的含量(P<0.05).适当稀释的废水灌溉能促进三倍体毛白杨的苗木生长,提高土壤和植株养分水平:灌溉后1F5Q地径、苗高生长量分别为10.5 mm和97.3 cm,较CK分别显著增加102%和47% (P<0.05);1F5Q和1F3Q处理苗木总生物量为247 g和230 g,分别较CK显著提高19%和11%(P<0.05);废水灌溉可显著提高植株根、叶N含量和茎P含量(P<0.05),但对植株叶、根P含量和茎N含量影响不大(P>0.05).造纸废水通过一定处理后,可应用于苗木灌溉并促进其生长,提高地力.对于三倍体毛白杨,将废水稀释到16%-25%能起到较好的灌溉效果.  相似文献   
199.
通过防雨棚池栽试验,以不同花生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非充分灌溉对花生品种各生育期叶片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和花针期灌水,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生育期推进和土壤水分降低,其活性升高,但升幅因品种、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类型有异,两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Pr)、游离氨基酸(AA)和脯氨酸(Pro)含量均以对水分最为敏感的花针期升幅较大,且花育27号的SOD、CAT、Pr和AA的升幅大于花育20号;结荚期灌水后,各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未表现降低.两品种全生育期灌水处理与苗期灌水处理间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水分胁迫初期,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其活性明显降低;而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各生育期灌水处理.POD活性变化对灌水处理响应较弱,SOD和CAT是花生适应土壤水逆境的主要保护酶.灌水处理对花生叶片抗氧化及渗透调节能力表现为花针期>结荚期>苗期,各渗透物质调节能力依次表现为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  相似文献   
200.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m(T40)、60m(T60)和80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随微喷带带长缩短,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拔节期补灌,T40和T60处理在距畦首0~40m范围内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80处理在距畦首38~40m、58~60m和78~80m处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距微喷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小.T40处理的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和开花至成熟期间分别对40~60cm和20~80cm土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显著高于T60和T80处理,而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60和T80处理.随微喷带带长缩短,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而流量降低,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减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流量,40和60m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微喷带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