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39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潘骏 《动物学研究》1999,20(3):186-188
在大鳞Lizamacrolepis鳃上检获到鲻鱼虫属1新种,小钩鲻鱼虫,新种LigophorushamulosusPan&Zhang,sp.nov.。以其后吸器两对中央大钩的形态结构以及背、腹中央大钩量度上的差异,背联结片的结构和交接器形态结构不同而区别于LigophorusimitansEuzet&Suriano,1977。  相似文献   
102.
对甘肃靖远一带和内蒙古自治区黑山地区早石炭世前黑山组、臭牛沟组和靖远组中三亚纲鱼类微体化石进行了形态学和古组织学研究。这些化石涉及 7个目或亚目 ,含 4属 4种 ,其中有 2新种。文中记述的属均为全球广布的属。建立了 3个早石炭世鱼类组合 ,这是我国早石炭世第一个鱼类组合序列。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中 2个目的化石均为我国早石炭世鱼类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03.
关于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之探讨--对IUCN物种濒危等级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保存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根据物种的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波动与分布区下降速率来评定濒危物种的濒危等级,并针对物种的濒危等级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1994年11月,IUCN第40次理事会会议正式通过了经过修订的Mace-Lande物种濒危等级标准作为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虽然不是国际法和国家法律,但是对于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保护决策以及各国的自然法律法规的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我们在研究制定中国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标准时发现,如果直接应用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评定水生野生生物濒危等级将存在一些问题。如:(1)如何区别对待那些本来就数量稀少、分布区狭窄的物种和那些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其种群数量与生境面积急剧下降的物种?(2)不同的动物类群能否应用同一濒危标准尺度?(3)如何区别对待物种边缘分布区和核心分布区的种群数量与密度的差异?(4)如何处理种群的局部灭绝、局部濒危?(5)一些濒危物种在野生环境中濒危,但是这些物种可以人工繁殖,如何处理可以人工繁殖的濒危物种?(6)如果没有种群与栖息地的精确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怎样应用物种的濒危标准评估其濒危等级?在实践中,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考虑与国际流行的IUCN物种濒危等级标准接轨,我们提出来一个由“无危”、“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和“灭绝”等5个级构成的濒危等级系统,其中“值得关注”、“受胁”、“濒危”又分为“一般”与“高度”两个亚等级。我们提出应区分“生态濒危物种”、“进化濒危物种”;对于不同生物类群,应区分物种的生活史对策,制定不同生活史物种的濒危标准。对于r-对策物种,引入“经济灭绝”这一等级,将这一等级对应于“受胁”等级,以解决缺少物种数量的统计数据和历史数据这一难题;区别对待特有物种,将其濒危等级提升一等;引进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概念,将集合种群的局域种群(local population)作为“个体”对待。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揭示多拷贝基因的进化方式,对濒危植物木根麦冬(Ophiopogon xylorrhizus Wang et Dai)3个居群、6个个体的294个5S rRNA基因拷贝及其姐妹种林生麦冬(O.sylvicola Wang et Tang) 的45个拷贝进行了DNA测序和序列分析,并以这个迄今发表的最大的单个物种的5S rDNA基因数据,以PAUP程序重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所得序列呈高度多样性,长度变化在307-548碱基之间,仅13对(3.8%)相同,序列分化指数较高:木根麦冬是0.078,林生麦冬是0.032,两物种间是0.149;2)100%的统计值支持两物种的5S rRNA基因分别来自于祖先种的一个拷贝,即“建立者拷贝”,这个拷贝在物种形成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连续的扩增,形成一个直系的基因家族,而祖先种的其他拷贝在物种形成后被丢失;3)不同拷贝是独立进化的,序列间的一致化过程很弱,这在串联重复的rRNA基因中是罕见的;4)木根麦冬居群间曾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使5S rRNA基因的许多拷贝扩散于不同居群,维持着种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认为是某些近期发生的变化,阻止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该物种广泛的自交,发生自交衰退,并最后导致濒危。  相似文献   
105.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依据我国动物所面临的濒危,对我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等级划分,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等进行了描述说明,首批收录了535种濒危动物。本文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所收录的352种濒危脊椎动物(不含鸟类(以下简记为“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整理统计了现有濒危物种的分布资料,在GIS支持下,对中国濒危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濒危动物物种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横断山区,海南岛,西双版纳和云贵高原;而在华北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出现大片空白区。影响濒危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热量和水分条件,地形条件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开发,人为破坏等人文条件。山地因地形屏障作用而保留了较多的古老物种,其较为复杂的环境因子也有益物种的生存,因而物种丰富度较高。大多数动物对于水分和热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水热条件对其分布的限制作用十分明显。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濒危物种稀少;污染,开荒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对于现存动物的威胁很。运用Dobson排除算法得到云南勐腊县等9个县分布有168种濒危动物,占全国总数(海生种类及仅分布于台湾和香港的特有种除外)的51.5%,而其土地面积之和仅为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9%。而云南勐腊县等94个县市就分布有中国所有的濒危动物。这些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优先考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6.
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随机扩增多态(RAPD)方法对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ta X.W.Li)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14个随机引物共获得93条RAPD谱带,其中6条为多态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仅为6.45%,遗传多样性极低。Shannon指数I和Nei指数h在种内也只有0.020和0.030,两个亚居群间(半阴坡亚居群与半阳坡亚居群)遗传分化程度不高,遗传分化系数Gst只有0.110,与大多数松科植物近似,居群每代迁移数为4.032。五针白皮松极低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是由于它在演化过程中遭受过严重的灾害,造成严重的瓶颈效应,丧失其大部分遗传变异。在随后的演化过程中由于遗传漂变、自交衰退等小种群现象,导致遗传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另外,阔叶树种对其生存的挤压和人类的干扰也是导致五针白皮松遗传多样性降低的因素之一。本文最后对该结果的保护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7.
漫话国鸟     
介绍了“国鸟”的由来和发展,爱护鸟类、保护鸟类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还谈了选择我国国鸟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08.
南川升麻种子休眠与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川升麻(CimicifugananchuanensisHsiao)的种子自然脱落时尚处于球形胚发育阶段,需要长时间的越冬过程才能完成胚的后熟。室内采用低温湿润或不同浓度的GA3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加快其胚的后熟过程。休眠种子用0.1g/LGA3处理1周后,在低温(1~5℃)湿润条件下存放约90d,萌发率可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09.
濒危植物南川升麻传粉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川升麻(CimicifugananchuanensisHsiso)的繁育系统以异交为主,传粉昆虫主要为蝇类,盛花时的访花频率平均每花每天11次,雄蕊脱落后约06次;单穗升麻(C.simplexWormsk)以虫媒为主,风也可以帮助其花粉在近距离传播。单穗升麻的传粉昆虫有蝇类和蜂类,盛花时的访花频率蝇类为1.4次,蜂类为1.2次。南川升麻和单穗升麻都是靠大的花序和气味来吸引传粉昆虫,报酬是退化雄蕊基部分泌的蜜液。自然条件下南川升麻每个柱头上平均有4枚花粉,结籽率平均为64%,而单穗升麻每个柱头上平均有17枚花粉,结籽率平均为459%。南川升麻有性生殖中传粉的限制是其致濒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木论喀斯特林区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斯特林区分布有23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5种,三级保护10种,未划等级的8种。本文对它们分布的自然环境、资源现状特点和区系特征进行了较详尽分析,初步探讨了本区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程度及其致濒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系列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