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0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77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71.
摘要:【目的】利用一株溶藻细菌BS01分泌的杀藻化合物(二异丁氧基苯基)胺作用于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研究该化合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作用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10和20μg/mL的杀藻化合物处理塔玛亚历山大藻,观察藻细胞的响应。【结果】研究发现,利用20μg/mL的杀藻化合物处理藻,24 h后杀藻率达到84.1%,此时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仅为对照的58.5%。而当对藻细胞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进行测定时发现,20 μg/mL的浓度处理24 h后,最大光化学效率相比于对照细胞降低了55.5%,这说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受到抑制。细胞内部的活性氧(ROS)水平在处理0.5 h后即开始增高,并导致细胞内部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藻细胞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清除细胞内部的活性氧。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20 μg/mL的浓度处理24 h后,细胞内重要的细胞结构解体,细胞严重空泡化,显示出细胞死亡的特征。【结论】杀藻化合物(二异丁氧基苯基)胺能够通过引起藻细胞内部氧化损伤的方式引起藻细胞的死亡,同时该化合物仅针对少数几种藻类具有杀藻效果,因此该杀藻化合物在赤潮的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2.
本研究从造纸厂的污泥及污水筛选获得了一株产木聚糖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异硫链霉菌(Streptomyces althioticus),专利保藏号为CCTCC M 2014110。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优化了碳源、氮源、温度、初始p H、发酵周期、摇床转速、接种量及装液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产酶条件为:以为玉米芯为碳源,用量30 g/L;以大豆粉与硝酸钾复合物为氮源,用量分别为20g/L和10 g/L;发酵周期120 h,发酵温度40℃,接种量6%,初始p H 5.0,装液量50 m L/250 m L三角瓶,摇床转速为160 r/min。  相似文献   
173.
记述了采自宁夏和福建的中国雄尾螨科2新纪录种:雄尾螨属Arrenurus Duges,1834的大雪山雄尾螨A.(A.)daisetsuensis Imamura,1951和旗月雄尾螨A.(A.)velifer Lundblad,1969,并对这2个种进行描述和补充绘图。  相似文献   
174.
描述尖瘤属Acrocyrtus印度1新种,陈氏尖瘤A.cheni sp.nov.。  相似文献   
175.
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与以28S rDNA和ITS-5.8S序列为基础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对采自嘉陵江重庆市磁器口江段的黄颡单尾虫Unicauda pelteobagrusMa,1998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于28S rDNA数据探讨了黄颡单尾虫以及单尾虫属与相邻种属粘孢子虫间的系统地位;基于5.8S rDNA数据比较分析了粘孢子虫的系统地位。补充了黄颡单尾虫重庆种群形态学信息和28S rDNA、ITS-5.8S rDNA序列的分子信息。  相似文献   
176.
报道在我国发现的针尾姬蜂属Pion Schiφdte,1839的种类:沁源针尾姬蜂P.qinyuanensis Chen,Shenget Miao,1998,宜丰针尾姬蜂,新种P.yifengensis sp.nov.。指出了新种与近似种的鉴别特征并附彩色特征图。  相似文献   
177.
利用空气干燥法,对采自云南省丽江市束河古镇、保山市龙王塘和香格里拉市小中甸3产地淡水三角涡虫(Dugesia sp.)的染色体和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丽江市束河古镇淡水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16条为主,为二倍体(2n=2x=16=16m);保山市龙王塘淡水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24条为主(2n=3x=24=24m),少数为16条(2n=2x=16=16m),为三倍体和为二倍体的混合倍体;值得注意的是:香格里拉市小中甸淡水三角涡虫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以极少见的26条为主(2n=3x+2=24+2=21m+3st+2m),少数为25条(2n=3x+1=24+1=21m+3st+1m)和24条(2n=3x=24=21m+3st),为三倍性混合倍体。研究根据核型结果对上述三产地淡水三角涡虫的分类和染色体非整倍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8.
Five new record species of the cohort Uropodina from China are described and figured:Polyaspinus higginsi Camin,Trichouropoda calcarata Hirschmann et Nicol Z.,Trichouropoda bipilis (Vitzthum),Nenteria stylifera (Berlese) and Nenteria breviunguiculata (Willmann).  相似文献   
179.
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和方法,从延胡索根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包括1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二氢白屈菜红碱(1)、去氢紫堇碱(2)、四氢非洲防己胺(3)、异紫堇球碱(4)、紫堇碱(5)、四氢黄连碱(6)、药根碱(7)、黄连碱(8)、小檗碱(12)、巴马汀(13)和延胡索乙素(14);2个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9)和大黄素甲醚(10);1个三萜类化合物,即3β-羟基-齐墩果烷-111,3(18)-二烯-28-酸(11)和3个甾醇类化合物,豆甾醇(15)、β-谷甾醇(16)和胡萝卜苷(17)。其中,化合物9~1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首次从该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0.
报道了大口虫目大口虫科中国一新纪录种,即帆大口涡虫Macrostomum saifunicum Nasonov,1929,详细研究了该涡虫的个体发育与角质阴茎发育的关系.结果 表明:1) 帆大口涡虫角质阴茎端部结构在个体发育的第9 d 一次性成型,终身不变,是一个稳定的关键分类性状; 2) 个体发育至第20 d 后,角质阴茎长度达140 μm,第40 d后个体进入衰老期,其角质阴茎长度超过160 μm,指出角质阴茎的长度不是一个稳定的分类性状; 3) 根据作者多年的野外采集,发现北京、安徽、湖南、江西、广东均有帆大口涡虫分布,指出该物种是中国常见的分布较广的物种,并提示大口涡虫是一种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