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81.
小檗科的花粉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PG III定义的基部真双子叶分支(Basal Eudicots)中毛茛目(Ranunculales)小檗科(Berberidaceae)为研究对象,选取4个DNA片段(rbcL、matK、trnLF和26S rDNA),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合已报道的花粉形态数据,分析了该科16个属的花粉形态。选择花粉分散单位、极性、形状、大小、萌发孔数目、萌发孔位置、外萌发孔形状、覆盖层上元素、覆盖层纹饰和外壁厚度共10个关键性状,采用简约法推断了该科花粉的祖征、共衍征和演化式样。研究表明:单粒、等极、近球形、中等大小是小檗科花粉的祖征。无极、多萌发孔和周面孔是小檗亚科(Berberidoideae)的共衍征,支持其为一个单系。三萌发孔分别为鬼臼亚科(Podophylloideae)、南天竹亚科(Nandinoideae)各自的共衍征;覆盖层上元素不存在是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的共衍征,将它们与鬼臼亚科区分开来,同时也支持了小檗亚科和南天竹亚科之间的姐妹关系。此外,对一些属花粉形态的演化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特殊的花粉性状可以用来定义某些属,如Bongardia和兰山草属(Ranzania)。  相似文献   
82.
Zhang SP  Xue L 《遗传》2012,34(7):819-828
对动物体内单个细胞的谱系进行分析有助于追踪其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体内各种组织都是由很多形态、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细胞构成的复杂系统,这种复杂性严重阻碍了对单个细胞的研究。嵌合克隆技术(Mosaic technique)和标记技术(Labeling technique)的出现为这一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文章介绍了近几年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研究中常用的7种嵌合克隆标记方法,包括FRT介导的有丝分裂重组(FRT-mediated mitotic recombination)、MARCM(Mosaic analysis with a repressible cell marker)、TSG(Twin spotgenerator)、Twin-spot MARCM、Q-MARCM(Q system-based MARCM)、Coupled MARCM和G-TRACE(Gal4technique for real-time and clonal expression)技术,详述了这些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并对不同技术进行了对比。运用这些技术研究者可以从单细胞水平进行遗传学标记和操作,特别是在神经系统等复杂系统中追踪单个细胞的发育过程。果蝇中的这些技术也将为其他模式生物追踪细胞谱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叶序的秘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州 《生命世界》2008,(10):14-17
叶序指的是叶在茎上排列的方式,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特征。在一般人眼中,它们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极有规律。对植物叶序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有助于探讨植物形态发生、分类、系统演化和发育状况,同时也能为农林、花卉等作物品种的改良和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4.
在约25℃温度下孵化并选用第30~44期的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胚胎标本,用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进行整体标本免疫染色,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胚胎30期,可观察到鳃神经节短小的鳃神经本干;胚胎35期,已能观察到较明显的部分分支和交通支;胚胎37期,形成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胚胎38期,可观察到舌咽神经的背支、咽头支;胚胎40期,可观察到舌咽神经的鳃裂前支.因而,美西螈鳃神经在胚胎早期遵循祖先型排列的特点,之后随胚胎的发育,出现随鳃器官演化而重新分布的趋势;其舌咽神经基本保持了鳃神经的原始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85.
高峻 《化石》2005,(3):12-14
目前学术界对于有关鸟类起源与鸟类飞行起源等问题仍存在激烈争论。在关于鸟类飞行起源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假说:一种是地栖起源说,认为鸟类的飞翔是由鸟类祖先在地面奔跑和跳跃的过程中逐步升腾起飞成功的。此假说通常与鸟类小型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相关联。另一种是树栖起源说,认为鸟类最初的飞行是通过借助树木的高度,先进行滑翔,然后逐步发展,从而产生鸟类特有的振翅飞翔的本领。  相似文献   
86.
以雅罗鱼亚科为外群,采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鲐亚科17个属(须鳊属除外)进行了系统发育和动物地理学的分析。结果表明,(1)鲴亚科这17个属为一个单系群,并由4个较小的单系群组成;(2)鲴亚科现在的地理分布格局除源自离散事件外,主要源于扩散事件。鲐亚科的特征演化还表明,东亚地区地质历史的反转演化和平行演化可能在鲴亚科系统发育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珍珠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进化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0 种珍珠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表面纹饰和外壁构造等特征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细梗香草型、白花过路黄型、过路黄型和黑腺珍珠菜型。对它们可能的进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珍珠菜属各亚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88.
叶甲亚科口器比较形态学研究(鞘翅目,叶甲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叶甲亚科成虫为植食性昆虫,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对叶甲亚科8属8种叶甲(Agrosteomela chinensis (Weise),Ambrostoma fortunei(Baly),Asiparopsis convexa (Weise),Chrysolina aurichalcea(Mannerheim),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Gonioctena tredecimmaculata(Jacoby),Parambrostoma mahesa(Hope),Paropsides soriculata(Swartz))的口器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并对其演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9.
蒋平  郭聪 《四川动物》2004,23(3):257-261,i007,i008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历来是进化生命科学的核心命题。近年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有重大突破。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群中的后口类“皇冠西大动物”,半索动物“云南虫”和“海口虫”,尾索动物“始祖长江海鞘”,头索动物“海口华夏鱼”和“中间型中新鱼”,脊椎动物“凤姣昆明鱼”和“海口鱼”,论证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过渡的各种中间类型,勾勒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早期生命演化谱系。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所舒德干教授基于对靠近脊椎动物“源头”时段软躯体后口动物化石系列的研究以及新的发现提出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新假说,即在脊椎动物的起源的“四步走”前还有更为原始的“一步”:云南澄江出土的古虫动物门化石很可能代表了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间的过渡类型。本文即综述了普通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0.
猛禽类跗跖骨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捕获猎物为生的猛禽类。其跗跖骨具有:骨骼粗壮,肌肉附着槽、血管孔发育,位于同一平面的3个跖骨滑车组成了典型的“滚轴模式”,第Ⅱ跖骨滑车翼延伸变粗等形态特征。这些特征与猛禽类抓握有力、撕裂迅猛、行动稳健的功能相适应,将有利于猛禽类功能的发挥。进一步表明了猛禽类形态特征与其功能之间相互协同、适应性,并以此同地栖性鸟类的“三角模式”相区别。由此可以为古鸟类依据跗跖骨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其类型及栖息习性提供依据,同时对研究早期鸟类功能演化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