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丁瑞华 《四川动物》2006,25(4):819-822
岷江上游的鱼类曾有过较多的报道,但有效种的认定及种类混淆的问题至今未澄清。经调查该江段有鱼类28种。对其中6个有争议的种进行了讨论,同时述及了鱼类资源状况、影响因素及保护对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2.
在对酵母基因上游区调控位点的研究中发现,具有高转录水平的基因几乎都是编码核糖体蛋白的,在低转录水平的基因中却没有发现核糖体蛋白基因,这一现象似乎提示着核糖体蛋白基因上游序列中含有较多潜在的有利于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了能对核糖体蛋白基因上游序列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本文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从不同角度探测了核糖体蛋白基因上游序列中潜在的转录正调控位点,并对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3.
酵母基因上游序列中潜在的转录正调控位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期研究表明,高效转录酵母基因内含子在序列长度、寡核苷酸使用、以及位置分布等方面都有着区别于低转录内含子的特征 . 进一步观察发现:上游基因间区域的序列长度与基因转录频率也有与内含子序列相同的现象,转录频率高的上游基因间序列一般都比转录频率低的长 . 对高效转录和低效转录上游基因间序列的寡核苷酸使用频率进行统计比较分析,抽提出高转录基因上游区可能的转录正调控元件 . 与酵母的所有非编码序列比较,这些可能的正调控元件基本上也是过表达的 (over-represented) ,其中多数和实验所得的一些位点特征相吻合 . 这些元件富含 G 、 C ,这与内含子中可能的正调控元件在碱基组成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 从这些特征看,高效转录基因上游的序列结构确实有利于基因的转录 .  相似文献   
54.
刘力  王树蕙 《病毒学报》2000,16(1):24-28
在腺病毒交替的poly(A)位点使用过程中,靠近主要晚期启动子的L1 poly(A)位点起着主导的作用。前期的实验已经发现,在L1 poly(A)位点的上游存在一个RNA的抑制元件叶URE,缺失URE可以使模拟小基因的poly(A)进入病毒晚期的感染方式。现将L1 poly(A)位点单独游离出来,用体外的紫外交联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没有紫外光照射的情况下,仍有一组小于30kD独特的RNA  相似文献   
55.
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花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滦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空气中的花粉组合基本上反映了当地的植被面貌, 与植物的花期相对应, 乔木植物的花期多在春季, 草本植物的花期多在夏秋季, 该地冬季基本上无植物开花, 冬季空气中的花粉应是当年或多年春、夏、秋季散落在地上又被风吹到空气中的表土花粉和一些外来花粉 ;表土花粉随海拔高程的降低依次出现山地草甸、针阔混交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山地灌草丛、滨海平原草甸和滨海草甸或滨海盐生草甸的等 5个花粉组合带, 分别为蒿 (Artemisia)唐松草 (Thalictrum)松(Pinus)桦 (Betula) 孢粉组合带、松桦栎 (Quercus) 蒿孢粉组合带、藜科 (Chenopodiaceae)蒿禾本科 (Gramineae)中华卷柏 (Selaginellasinensis) 孢粉组合带、藜科蒿菊科 (Com positae)香蒲 (Typha) 孢粉组合带和藜科蒿莎草科 (Cyperaceae)禾本科孢粉组合带 ;由于花粉在河水中是以悬移质颗粒被搬运, 因此在不同时期沉积物花粉组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其中洪水期间河水对孢粉的分选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6.
羌塘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塘高原及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是植物学研究相对薄弱的地区.通过对该区域进行植被调查、植物种质资源采集,共收集到31科90属148种(变种)植物标本及其种质资源,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植物为主.分析结果表明: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广布为主,属的分布类型以温带分布为主,种的分布类型以中国特有与中亚分布及变型占有绝对优势,反映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特有种的大量形成及与中亚植物区系的密切联系.对调查区域一些植被类型进行了描述,对冰川棘豆、镰荚棘豆、青海刺参等8种植物的资源与开发利用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合理保护与利用植被与植物资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7.
赣江上游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赣江上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采集赣江上游38个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Agilent 8800)分析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结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主成分分析及沉积物质量基准等研究赣江上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污染物可能的来源及评价其存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赣江上游沉积物中W、Cr、Mn、Cu、Zn、As、Cd、Hg、Pb等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30、4.40、999.84、9.72、293.81、47.66、2.85、1.34、63.68 mg·kg-1;除Cr和Cu外,其余7种重金属的平均值均超过江西省土壤背景值。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表明,赣江上游表层沉积物中47.37%的采样点呈严重污染,28.95%采样点污染明显,其中污染程度章水段>桃江段>贡江段;地积累指数法显示,Mn、As、W、Pb呈轻度污染,Cd和Hg呈中度或偏重度污染;主成分分析显示,As、W、Hg、Pb具有相似的污染源,Cr和Mn具有相似的污染源;沉积物质量基准分析表明,对底栖生物可能产生毒性效应的重金属主要是Cd和Hg,主要分布在章水段和桃江段。  相似文献   
58.
白枕鹤(Grus vipio)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被IUCN列为易危(VU)物种。白枕鹤西部种群繁殖于中蒙俄交界处的达乌尔地区, 数量呈下降趋势。我们于2017-2018年在蒙古国东部给白枕鹤西部种群的50只个体佩戴了GPS-GSM跟踪设备。截至2019年5月, 获得春季和秋季迁徙路径各48条。分析结果显示: 春季91.67%和秋季72.91%的跟踪个体在滦河上游(河北省沽源-内蒙古正蓝旗-多伦区域)停歇, 春季停留时间36.16 ± 15.00天、秋季20.26 ± 11.08天, 分别占春季和秋季迁徙时间的75%和67%, 确定了这一区域是西部种群迁徙途中最重要的停歇地。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模型结果显示, 白枕鹤常在距离湖泊较近(< 210 km)、海拔1,200-1,500 m, 且坡度小(< 1°)的区域停歇。而滦河上游和整条迁徙路线停歇位点比较的模型结果显示, 滦河上游停歇地的海拔1,200-1,500 m与整条迁徙路线栖息地选择模型的结果一致; 此外这个区域离河流更近(< 70 km), 不仅有湿地和水体的栖息环境, 还有草地和农田可供觅食和栖息。保护空缺分析发现滦河上游现有四处保护地, 但在保护地内的迁徙停歇点不超过总位点的1.63%。综上, 我们建议将滦河上游整体纳入保护地体系进行管理, 为这一受胁物种及其栖息地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59.
赵成章  高福元  石福习  任珩  盛亚萍 《生态学报》2011,31(22):6688-6695
植物种群对土壤水分响应的异质性是其格局形成和演变的环境基础.在石羊河上游的高寒草地,运用点格局分析法和群落调查法,研究了甘肃臭草单一优势种群斑块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小尺度点格局和土壤水分特征.在4个发育阶段甘肃臭草种群的空间格局由聚集分布过渡为随即分布,土壤水分均呈现出从斑块中心向边缘增大的趋势;在斑块形成、扩散、稳定阶段,甘肃臭草斑块以类似“同心圆”的方式向周围土壤水分高的空间扩散,斑块半径由0.5m扩大至1.5m,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由斑块中心向边缘递减;在衰退阶段斑块中心出现裸斑,种群的高度、密度、盖度以类似“同心圆”方式从中心向边缘逐层递增.在甘肃臭草斑块消长过程中,种群的分布格局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与土壤水分之间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0.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贡璐  张海峰  吕光辉  杜东伟 《生态学报》2011,31(14):4136-4143
开展农业生态系统土壤质量评价是保证生态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垦区为典型样区,选择0a、3a、8a、12a、20a、30a等不同连作年限棉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分析了12个土壤理化及酶活性指标;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评价棉田间土壤质量的差异并划分等级,利用产量持续指数验证评价结果。研究表明:不同连作年限的棉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棉田的土壤质量随年限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8a、12a棉田土壤质量相对较高,20a、30a土壤质量有退化趋势;土壤质量评价值与产量持续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后者略显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