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2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1542篇
  3825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用4个广亲和粳型品种和5个籼型品种为材料,按NCⅡ设计配制杂交组合,获得同一环境下的亲本及F_1植株上的籽粒群体(F_2),对其稻谷千粒重、糙米千粒重、出糙率、总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等粒重和加工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按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的分析方法对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粒重及加工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籼粳交籽粒的粒重及各加工品质性状同时受到胚乳直接基因效应、母体基因效应以及微弱的细胞质效应的影响,但其主要受制于母体加性效应,并且存在一定的胚乳杂种优势和母体杂种优势;不同亲本品种对于粒重及加工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2.
非诱变剂对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仪慧兰  张自立 《遗传》1995,17(3):27-30,38
检测了16种非诱变剂对大麦根端分生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影响及其中9种成份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的影响。在大麦细胞中,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氯化钠、维生素、氨基酸及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处理均能显著提高SCE频率。维生素、氨基酸和dNTP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SCE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只是诱变剂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在一定高剂量时也能提高SCE频率。非诱变剂影响S  相似文献   
933.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效应是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和清除病变细胞的一种重要的免疫反应机制.通过ADCC途径发挥作用的效应细胞包括: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相似文献   
934.
Jia XJ  Wang CF  Yang GW  Huang JM  Li QL  Zhong JF 《遗传》2011,33(12):1359-1365
文章采用DNA测序、PCR-RFLP和CRS-PCR技术对979头中国荷斯坦牛POU1F1基因与PRL基因进行研究,发现了3个新SNPs,分别是POU1F1基因第二外显子G1178C、PRL基因5侧翼区A906G和A1134G。采用SAS统计软件GLM程序,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与产奶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OU1F1基因1178位点GC基因型在产奶量、乳蛋白量、乳脂量方面均为优良基因型。PRL基因5侧翼区906位点AG基因型在产奶量方面为优良基因型,1134位点不同基因型产奶性状差异不显著。对PRL基因5侧翼区的906位点和POU1F1基因的1178位点进行基因互作分析,结果在乳脂率、乳蛋白率、产奶量、乳蛋白量和乳脂量方面各基因型组合之间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说明基因聚合效应并不是单基因效应的简单相加,基因聚合效应在分子育种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5.
Omkar 《Entomologia Sinica》2004,11(2):113-124
在实验室中对二种食蚜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Cs)和Coccinella transversalis(Ct)的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Cs和Ct交配前期分别为5.00±0.50和11.70±0.43天,而产卵前期则分别是5.51±0.7和12.67±0.49天。两种雄蛾的求偶行为表现出五个阶段,即靠近、观察、检查、伪装及交配尝试。性不成熟的、近期交配过且正在产卵的两种雌蛾会拒绝雄蛾的进一步行为。化学的和视觉的行为似乎在配偶识别中扮演一个角色。Cs交配相对地平静,而Ct的腹部摇动和敲击是特征。与Ct交配时间(37.90±1.99分钟)相比,Cs相对地延长的交配期间(133.43±8.87分钟),可能与缺少腹部来回摇动和敲击这些活跃的过程有关。经历了一天的多次交配后,Ct的交配的活跃程序减少了。两种未交配过的瓢虫在交配过程中比使那些已交配过成虫显得精力更充沛。两种瓢虫的生殖表现在多次交配中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936.
药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因为功能和作用显著,药物在水产饲料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药物的残留、富集及其在环境中存在迁移和转化作用,药物的使用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对当前水产饲料中不同种类药物的应用状况进行了概述,并着重对渔用药物的使用所导致的生态效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和分析:养殖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药物在环境中的归趋,药物对水环境中水生生物、细菌耐药性及其最终对人的影响;阐明了药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37.
不同水稻品种对虫害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威  周强  李欣  何国锋 《生态学报》2006,26(7):2161-2166
以褐飞虱-水稻为模式,研究虫害胁迫下植物的化学防御生理生态特征,测定了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防御酶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虫害诱导,不同品种水稻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同时,光合速率以及叶绿素含量也相应下降;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不显著。虫害对水稻叶片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脂氧合酶均具有诱导作用.这种诱导作用具有时间效应,且不同品种诱导作用不一致.  相似文献   
938.
FT是植物开花调控途径的重要整合因子和调控开花的关键基因之一,也是植物可传导开花物质“成花素”的编码基因.FT蛋白是成花素的必需组分,FT mRNA是成花素的潜在组分;FT及其同源基因不仅参与株龄影响及逆境诱导的开花,还参与营养生长、器官形态建成、源库关系和器官脱落调控.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FT及其同源基因在植物发育调控中的多种功能效应及作用方式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9.
对10个样地中Cu、Pb、Zn、Mn、Cr、Co、Ni、Cd、As、Sb和 Hg 11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样地内豚草叶片和果实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样地内豚草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1.88~9.41 μmol·m-2·s-1,而果实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可达2.81 μmol·m-2·s-1.叶片的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81 μmol·m-2·s-1、75.7 mmol·m-2·s-1、6.05 μmol·m-2·s-1和4.72 μmol·mmol-1,分别是果实的5.26、0.64、1.31和1.69倍,说明非同化器官幼嫩果实具有与叶片相当,甚至更强的呼吸、光合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地点重金属Ni达到轻微污染水平,其它重金属含量都接近或者显著低于重金属污染的阈值.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如Cu、Pb、Zn、Cd、As、Sb和Hg)含量的高低对豚草气体交换特性没有显著影响,仅部分重金属含量与豚草的叶片、果实气体交换特性密切相关,如Ni和Cr对豚草叶片、果实的气孔导度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Cr与豚草叶片饱和光合速率显著相关;而As与豚草果实的气孔导度显著相关.表明大部分土壤重金属对叶片和球果的气体交换没有直接影响,而Ni、Cr和As可以在轻微污染甚至没有达到污染水平时影响豚草的气体交换特性.  相似文献   
940.
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郑利霞  刘学军  张福锁 《生态学报》2007,27(9):3828-3834
大气氮素沉降是全球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干?湿沉降两种,以无机态和有机态形式发生沉降。长期以来由于受研究方法的限制,国际上对大气氮素沉降的研究多集中在无机态氮的沉降上,忽视了对有机态氮形式发生的沉降,因而造成了人们对大气氮素沉降总量的低估。在全面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大气有机态氮沉降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大气有机氮的来源、种类?雨水有机氮的测定方法?有机氮沉降对大气氮沉降总量(氮沉降总量=无机氮沉降 有机氮沉降)的贡献,以及有机氮沉降可能的生态效应等。最后,指出了今后我国大气有机氮沉降研究需要加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