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658篇
  17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线推定和控制葡萄糖浓度改善谷氨酸发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酸发酵过程一般需要定时、人工分批式地添加葡萄糖。该流加操作方式会引起发酵罐内葡萄糖浓度的剧烈波动, 不利于高效、稳定的谷氨酸生产。谷氨酸发酵具有显著的非增殖耦联特征, 产酸期葡萄糖耗量与氨水耗量存在非常明显的关联性。通过在线计量氨水耗量推定糖耗以及葡萄糖浓度, 可比较准确地将谷氨酸发酵产酸期的糖浓度控制在预先设定的水平。当糖浓度控制在5 g/L~10 g/L的低水平时, 最终谷氨酸浓度可以达到80 g/L的较高水平, 高糖浓度下的渗透压效应有望得到缓解, 有利于发酵生产的稳定。  相似文献   
22.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是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可以指示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状态,当NEP为正值时指征生态系统为碳汇,反之则为碳源。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NEP已作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概念被深入研究。本文以NEP为出发点,综述了5个主要非生物环境因子(水分、温度、氮沉降、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时空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影响。从文献分析表明NEP受生态系统本身性质和各环境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本文最后指出,合理运用Meta分析、生态学联网研究、设计和开展长期观测、多尺度与多因子的科学试验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估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对研究和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
γ—氨基丁酸抑制缺氧所致神经元钙超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体外分散培养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为标本,分别采用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镜动态监测单个细胞[Ca^2+]i和膜片箝全细胞记录的电生理技术检测细胞的NMDA电流和电压依赖性Ca^2+电流等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了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及GABA-A受体激动剂蝇蕈醇对急性缺氧时海马CA1神经元[Ca^2+]i升高过程的影响方式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对照组细胞缺氧后比缺氧前[C  相似文献   
24.
以野生聚球藻7002为对照,从室温吸收光谱、光合放氧速率、生长动力学参数以及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生长特性阐述了转小鼠金属硫蛋白-Ⅰ基因聚球藻7002的生长优势和培养潜力.结果表明:转MT聚球藻室温可见光光谱吸收峰比野生藻略高;最大净光合速率和饱和光强比野生藻高,呼吸速率和补偿光强比野生藻低;转MT聚球藻摇瓶培养的最大细胞浓度为野生藻的1.74倍,具有较高的细胞生长速率;气升式光生物反应器有利于转MT基因聚球藻生长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25.
41只兔,用戊巴比妥钠(25mm/kg)静脉内麻醉。在10min内,动脉失血至平均动脉压(MAP)40mmHg,维持在这个水平30min,然后给予7.5%NaCl溶液或生理盐水,其量为失血量的1/10。静脉注射(n=6)和肱动脉注射(n=5)高张NaCl都引起MAP,脉压(PP)显著升高,心率(HR)加快。所有兔存活。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6),循环功能不能恢复,5只兔死于失血后的1—3h,另1只兔死于10h。两侧颈部迷走神经切断(n=12)不影响静脉注射高张NaCl溶液(n=6)的有益作用。所有兔存活。但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6),所有免死于失血后1—3h。肾上腺素α、β阻断剂不能阻断高张NaCl溶液升高MAP和PP的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高张NaCl溶液对重度失血性休克兔有良好作用。这种作用与迷走神经完整与否无关。肾上腺素α、β阻断剂不影响这种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26.
随着我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加和国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环境问题引起了更多的关注。特别是近些年来,工业污染导致的区域性癌症群体性高发报道逐渐增多,引起了我国政府对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问题的高度关注。近几年来国家财政也在环境保护领域加大了投入预算,特别是在污染物质监测和控制技术方面.并获得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甚至人体体内有毒有害物质浓度水平数据。  相似文献   
27.
【目的】阐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外来入侵昆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及其本地近缘种花蓟马F. intonsa的影响机制。【方法】测定和分析了CO2人工气候箱内不同CO2浓度(400 μL/L和800 μL/L)下饲养3代的这两种蓟马体内3种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MFO)]和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西花蓟马成虫体内的CarE, AchE, MFO, CAT和POD酶活性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其中800 μL/L CO2浓度下CarE和MFO酶活性分别比400 μL/L CO2浓度下增加了24.78%和16.05%;800 μL/L CO2浓度下花蓟马成虫体内的CarE, MFO和CAT酶活性显著高于400 μL/L CO2浓度下花蓟马成虫体内的相应酶活性,而AchE和POD酶活性在两种CO2浓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800 μL/L CO2浓度下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体内的SOD酶活性均显著低于400 μL/L CO2浓度下的相应蓟马酶活性(P<0.05),分别下降了65.22%和42.20%。【结论】CO2浓度升高是导致两种蓟马成虫体内CarE,MFO和SOD酶活性上升的主要原因,而AchE, CAT和POD酶活性的变化主要受蓟马种类的影响。两种蓟马可能通过改变体内解毒酶或保护酶的活性来适应高浓度CO2的环境。  相似文献   
28.
《生物磁学》2013,(16):I0004-I0004
日本一个研究团队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蛋白质与调节细胞内钙浓度相关。是抑制性T细胞成熟所必需的,如实现对这种蛋白质分子的人工控制,就有可能治疗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等自体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29.
碱法提取喜树碱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木本植物研究》2000,20(4):433-437
  相似文献   
30.
绿原酸提高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A)对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 dispar necleopolyhydrovirus(Ld NPV)致病力的影响,为舞毒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食料给毒法进行生物测定,测定舞毒蛾2龄幼虫对单独Ld NPV及添加绿原酸的Ld NPV(CA+Ld NPV)的剂量及致死时间响应。【结果】CA+Ld NPV与单独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剂量及时间响应间有显著差异,二者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61.8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05.6~235.3 OBs/μL)和264.4 OBs/μL(95%的置信区间为178.6~384.0 OBs/μL),前者对舞毒蛾的致病力较后者强。CA+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_(50))较Ld NPV的短,当Ld NPV浓度为590 OBs/μL,CA+Ld NPV及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LT_(50)分别为9.9 d和12.3 d;当Ld NPV浓度为5 900 OBs/μL时,则LT_(50)分别为6.9 d和8.0 d。绿原酸降低了Ld NPV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缩短了致死中时间。【结论】绿原酸可提高Ld NPV对舞毒蛾2龄幼虫的致病力,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