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6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确定黑尾近红鲌仔稚鱼的适宜运输密度,实验选取平均体长为(27.08±3.09) mm、平均体质量为(0.11±0.04) g的黑尾近红鲌仔稚鱼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氧气袋运输,研究了不同运输密度(20、40和80 g/L)下2h、4h、6h、8h和10h后黑尾近红鲌全鱼皮质醇、乳酸、糖元含量及氧气袋内水质的变化。结果显示:运输后各组黑尾近红鲌的平均存活率均在99%以上,但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水体总氨氮浓度均随运输时间显著升高,而水体pH均随运输时间显著降低,且不同运输密度间差异显著(P<0.05);低密度组水体DO浓度(14.20—20.93 mg/L)在不同运输时间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2.42—2.88 mg/L; P<0.05)。各组全鱼皮质醇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运输4h和6h时显著高于其它运输时间(P<0.05),且不同运输密度间差异显著(P<0.05);各组全鱼乳酸含量均随着运输时间显著升高(P<0.05),但不同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全鱼糖元含量在运输2h时显著降低(P<0.0...  相似文献   
22.
纤溶酶原K1-3功能区是近年发现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活性。以人血管生成抑制素cDNA为模板用PCR技术扩增了K1-3功能区的基因,DNA序列分析后克隆至质粒pPIC9上获得重组质粒pPIC9K13转化毕节酵母GS115,用PCR和G418法筛选高拷贝转化子,进行摇瓶发酵。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实K1-3基因已在GS115分泌表达,并具有免疫活性。选用30L和80L罐进行高密度发酵,甲醇诱导48h细胞密度达到OD250-300,比摇瓶提高5-6倍,表达量150-200mg/L,发酵上清液经Streamline SP离子交换及Phenyl-Sephorose疏水层析纯化,在SDS-PAGE上显示一条带,纯度96%,动物实验证明纯化产物具有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的活性。  相似文献   
23.
半夏属 (PINELLIA)的花粉粒和醇溶蛋白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细胞学 〔1〕、形态学 〔2〕和比较解剖学 〔3〕的研究之后 ,我们又对半夏属的花粉粒和醇溶蛋白作了比较分析 ,旨在探讨这些性状的变异与分类学价值。1  材料和方法1 .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采自华东 3省的不同地区。在南京栽植至少 1年后 ,在盛花季节 ( 5月 )选有花植株的花粉和地下块茎作实验分析。各材料的种名、群体编号和产地见表 1。表 1  供实验用的半夏属 5种植物群体材料的来源Table1  Sources of material for experiment of the populationsbelonging to5species of Pinellia种名Species群体编号No.of populations产地Lo…  相似文献   
24.
微生物法生产γ-癸内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耶罗威亚酵母(Yarrowia sp.)转化蓖麻油生成γ-癸内酯的过程.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确定底物蓖麻油的最适加入时间;分批培养菌体转化,γ-癸内酯产量为2.4 g/L;采用转化液接种进行二次转化,γ-癸内酯产量可提高到4.0 g/L;考察了溶氧条件变化对γ-癸内酯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培养条件对里氏木霉306菌体形态和t-PA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里氏木霉(Trichoderrna reesei)306是能够生物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基因工程菌株。在对其液态深层培养时,发现随培养夸件和培养时间的变化,其菌体能以松散和菌丝球的两种形态存在。菌体形态和t-PA的产生密切相关。培养基中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及接种量和pH等培养条件是影响里氏木霉306菌体形态和t-PA合成的主要因素。在液态深层培养过程中,菌体以松散的菌丝体形态生长,形成纸浆状发酵液,利于t-PA的合成。  相似文献   
26.
《菌物学报》2017,(5):611-617
为了解溶氧对赤霉素发酵过程影响以及相应工艺优化,采用不同溶氧条件下藤仓赤霉菌Gibberella fujikuroi分批发酵生产赤霉素的过程进行菌丝浓度、残糖浓度和GA3产物浓度检测,并微分运算得出比生长速率与比产物合成速率随发酵时间变化,分析了溶氧对比生长速率与比产物合成速率以及得率的影响,进而提出Gibberella fujikuroi发酵高产的溶氧控制策略:在发酵初始阶段(0–50h)控制溶氧30%左右,以维持较高的菌体生长速率;发酵中后期(50–184h),溶氧控制在15%,以获取菌丝持续较高的GA3合成速率能力。采用这一优化溶氧控制策略,发酵过程中最大菌丝浓度19.24g/L、最终赤霉素浓度2 180mg/L和平均比产物合成速率0.616mg/(g·h),比未优化前发酵分别提高了8.33%、13.25%和4.58%,表明所采取的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对促进GA3生产有效。  相似文献   
27.
为了建立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人微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mRNA表达的方法。提取人微血管内皮细总RNA,经RT-PCR获得靶基因(PAI-1)及管家基因(β-actin)的PCR产物。纯化后,作为标准品梯度稀释,采用SYBR Green I定量PCR检测,建立标准曲线。方法学考核参数为特异性、线性范围、灵敏性和重复性。分析全反式维甲酸对内皮细胞表达PAI-1 mRNA的干预效果。这种定量方法特异性好,检测的灵敏度达10^3拷贝,线性范围为10^4-10^10拷贝,循环阈值与PCR体系中起始模板量的对数值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0),批内变异≤4.93%,批间变异≤9.12%。全反式维甲酸能上调内皮细胞PAI-1 mRNA的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因此,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管内皮细胞PAI-1基因表达的方法有助于溶栓药物药理学的研究和新药筛选。  相似文献   
28.
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除藻方法一般分为工程物理方法、化学药剂法和生物方法三大类。作为庞大的富营养化湖泊的藻类控制技术,利用工程物理方法和化学药剂法显然是行不通的,对环境友好的生物控藻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许多富营养化湖泊水华的控藻技术的研究热点转向生物控藻技术。在利用生物控藻上,目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鱼类控制藻类的生长;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体富营养盐及藻类; 三是以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生长。其中由于微生物易于繁殖的特点,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里最有前途的一种控藻方式。这些杀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溶藻细菌)、病毒 (噬藻体)、原生动物、真菌和放线菌等五类。国内外对杀藻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有一些报道,但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本文以本实验室的工作为基础,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前三类水华杀藻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29.
供氧对产丙三醇假丝酵母科丙三醇发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产丙三醇假丝酵母(Candida glycerolgenesis)产丙三醇及副产物与氧供给的关系。摇瓶试验发现其它营养条件一定,玉米浆添加量决定酵母量。在0.4%的玉米浆和装液比0.08时产丙醇最高,副产物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最小,玉米浆和装液比影响丙三醇和副产物的形成。在5L的反应器中以搅拌转速控制供氧水平,菌体生长阶段比耗氧速率为28mg/(g.h),在发酵阶段比耗氧速率16mg/(g.  相似文献   
30.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 disease)是一种重要神经性疾病。据报道这种疾病与3种酶有关系。一是缺口β-酪氨酸酶,则不能把酪氨酸转化为多巴或多巴胺[参见本刊2004,20(6)];二是与组织型纤溶酶原(tPA)的不“合作”。这种tPA系统,尽管它与心脑血管病息息相关,但它间接地影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香港中大学留美博十彭慧在实验研究中发现tPA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这种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