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多认为由易感人群免疫反应紊乱所致,疾病负担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诊断水平的提升,UC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调节免疫、参与信号转导、保护肠黏膜屏障和营养代谢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紊乱及微生态的失衡在炎症的形成及发展、免疫应激及稳态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该文对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UC关系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并探讨基于肠道菌群以及其代谢产物的UC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腹痛、腹泻、黏液便和血便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仍不明确。UC尚无确切根治方案,目前临床上以维持缓解、预防复发为治疗手段。近年来研究表明,UC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缺陷具有密切联系,于是,关于益生菌制剂及思密达对UC治疗作用的研究备受重视。本文对近年来益生菌制剂及思密达辅助治疗U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3.
目的 观察肠道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检测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影响,了解其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72例UC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对照组患者予奥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结肠镜下黏膜改变以及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凝结芽孢杆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UC疗效显著,并可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7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279例生后存活7d并且开始胃肠道喂养的早产儿,预防组142例,对照组137例.预防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原发病基础上每日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每次0.5片,每日3次,用药至出院.观察治疗期间两组发生NEC的情况,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d分别留取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 预防组NEC发病率为1.41%,对照组NEC发生率为5.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两组患儿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及杆球菌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治疗前、治疗后7d杆球菌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早产儿预防性口服微生态制剂能够降低NEC发病率.其机制可能与口服微生态制剂后促进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维持肠道正常菌群比率有关.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总胆红素(STB)和尿酸(UA)与炎症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UC的患者90例(UC组)和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人员9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UC组按Truelove-Witts病情程度分级标准和Mayo评分分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研究对象STB和U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STB和UA水平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的关系。结果:STB在UC组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UC重度患者STB水平低于轻度、中度患者(P<0.05),STB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增加而降低(P<0.05);血清UA、TNF-α、IL-1β和IL-6在UC组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增加而升高(P<0.05);STB水平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UA水平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和Mayo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STB和UA在UC患者中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UC的炎性反应过程,二者均与病情有关,可以用来辅助评估UC的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6.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时肠道菌群变化,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在NEC发病中的作用,为探讨新生儿NEC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动物各20只。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两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对照组新生大鼠进食及排便均正常,无腹胀及胃潴留,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模型组新生大鼠NEC的发生率为100%(20/20),对照组无1例发生NEC。实验组和对照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5、0.45±0.51,t=12.622,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新生鼠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G 杆菌、G 球菌,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都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肠道菌群总数明显增多,其中以G 杆菌增加为主;G-杆菌属及G 球菌属菌数占肠道菌群的比率在实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新生大鼠肠道群总数亦明显增多,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数量,其中主要是G 球菌显著增加,而G 杆菌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实验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倒置。结论NEC发病前正常肠道菌群已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在NEC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及时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77.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家药三颗针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三颗针低、中、高剂量组,自由饮用7 d 2.5%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同时给予药物干预,连续10 d,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三颗针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三颗针组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病理损伤减轻,肠黏膜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三颗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且趋近于正常组。本实验揭示了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可能是三颗针干预UC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肠道菌群的角度为三颗针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目的:通过对比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分析CD177~+中性粒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UC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情况,对比两组CD177表达差异。结果:UC患者外周血中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1),中度活动UC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表达较轻度者明显增高(P 0. 05),UC患者外周血CD177~+中性粒细胞%与Mayo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384,P=0. 036)。结论:CD177~+中性粒细胞在UC患者外周血表达明显增高,且与疾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能够反映UC患者临床疾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79.
目的:复制两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动物模型,对比研究它们成型性及可持续性的异同,为研究治疗甲亢的药物提供良好的评价载体。方法优甲乐模型:大鼠灌胃给予优甲乐50μg/100 g鼠重共21 d,于末次给药后第1、7、14天分别于眼底取血和接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模型:大鼠尾静脉注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于第0、5、10、15、20天共注射5次,并于末次注射后第5、15、25天大鼠眼底取血和接取尿液,检测相关指标。结果优甲乐模型:造模后T3、T4、FT3、FT4显著升高,但造模型后1周即恢复正常,尿液代谢的PCA图中显示模型组整体代谢网络偏离空白组,2周后恢复正常;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模型:造模后第15天和25天时T3和T4升高,第25天时TSH显著升高,尿液代谢的PCA图中模型组偏离空白组,而第15天和25天时未回到空白组位置。结论优甲乐甲亢模型成型性好但恢复迅速,作为药效评价时适合预防给药;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甲亢模型成型性好并且持续性较好,作为药效评价时可采取治疗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Mc3和Mc5在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内瘤变-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6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溃疡性结肠炎伴上皮内瘤变(UC+IN)、结直肠癌(CRC)中Mc3和Mc5的表达情况,分析Mc3和Mc5的表达水平在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内瘤变-癌变过程中变化趋势,探讨潜在的临床意义。结果:Mc3和Mc5在U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和29%,在UC+IN的阳性率分别是48%和46%,在CRC组的阳性率分别是91%和89%。统计分析发现,Mc3和Mc5在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内瘤变和结直肠癌的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3和Mc5在溃疡性结肠炎-上皮内瘤变-癌变过程中表达逐渐增加,检测Mc3及Mc5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癌变风险,且Mc3和Mc5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