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临床治疗评价阿泰宁对未确定型结肠炎(IC)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探讨治疗该病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1例IC和UC患者,其中UC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提出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标准,给予阿泰宁口服,1次3粒,1天3次,连用4-8周。观察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结束时进行结肠镜复查并判定其疗效。结果患者的腹泻次数由治疗前(3.60±0.94)次/d,减少到(1.5±0.71)次/d(P〈0.001);异常便(黏液便、脓血便等)由100%下降为9.5%;腹痛由90.5%下降至14.3%;里急后重由66.7%下降至9.5%。结肠镜查,黏膜基本愈合者10例(47.6%),黏膜炎症有改善者8例(38.1%),无改善者3例(14.3%)。临床疗效,完全缓解10例(47.6%);有效8例(38.1%);无效3例(14.3%),总有效率为85.7%。12例确诊UC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50%),有效4例(33.3%),无效2例(16.7),总有效率为83.3%。结论阿泰宁对IC和UC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明显地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受损的肠黏膜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微生态制剂思连康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四联活菌制剂——思连康。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表现、细胞因子IL-10、IL-18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黏膜炎症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临床症状、结肠黏膜炎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IL-10、IL-18的含量治疗前后有明显的变化,IL-10增加,IL-18降低。结论思连康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变化,进一步影响结肠黏膜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3.
陈蕾  林琳  陆宗海  李学良  张红杰 《生物磁学》2009,(13):2480-2483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的意义。方法: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小鼠予5%DSS溶液自由饮用制备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正常对照组小鼠予蒸馏水自由饮用。每日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实验第5、9天分批处死小鼠,取小鼠结肠行组织学损伤评分;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远端结肠组织中NE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实验第5天及第9天DAI评分显著升高(P〈0.001)、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浆NE浓度明显升高(P〈0.01)、远端结肠NE蛋白表达增加显著(P〈0.001)。在实验第5天及第9天,模型组小鼠DAI评分与组织学损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中NE浓度及结肠中NE蛋白的表达与DAI评分、组织学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NE在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中表达明显增加,且与疾病活动指数及组织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NE可能参与实验性结肠炎小鼠的发病。  相似文献   
64.
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制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两种方法,以益生菌及其近义词、溃疡性结肠炎等主题词检索Cochrane国际协作网随机对照试验(RCT)注册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1978-2009),所选文献符合缓解期UC的诊断标准,以美沙拉嗪为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推荐的方法纳入文献,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包括629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复发率益生菌组与美沙拉嗪差异无显著性(OR=0.84,95%CI:0.59~1.19,P=0.33)。结论益生菌制剂与美沙拉嗪对于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疗效相近,益生菌制剂是有效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维持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高摄入红肉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红肉组、DSS组和高红肉+DSS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DSS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高红肉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此8周的最后9天开始对DSS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3%DSS诱导U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菌群,采用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及HE染色指标评价小鼠UC严重程度,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特征细胞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红肉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粪杆菌属及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升高,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TNF-α、IL-1β及IL-6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高摄入红肉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加重小鼠UC。  相似文献   
66.
摘要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氧化应激反应及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UC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UC患者分为对照组(n=40,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和研究组(n=40,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疏肝健脾活血方治疗),观察两组肠粘膜屏障功能、疗效、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中医证候积分、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痛泻、胸胁胀闷、神疲懒言、嗳气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个月后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个月后白介素-4(IL-4)高于对照组,干扰素-γ(INF-γ)、INF-γ/IL-4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疏肝健脾活血方辅助治疗UC患者,可调节Th1/Th2免疫平衡,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及肠粘膜屏障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67.
目的通过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UC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肾阳虚型UC模型7、14d及21d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脾肾阳虚型UC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模型21d组最为明显。结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及IFN-γ在脾肾阳虚型UC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目的:总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经临床证实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怀疑或已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者在首次腹平片后,根据病情每6~24小时复查腹平片,动态观察病情发展及转归。结果:小肠胀气扩张72例,部分肠管狭窄变细、形态僵直38例,局部胃肠道见"泡沫征"者12例,肠壁囊样积气者25例,肠壁线样积气者6例,肠壁囊样积气及线样积气者13例,门静脉积气者8例,气腹者21例。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X线表现为肠管僵直、狭窄;进展期典型X线表现为肠壁积气及门静脉积气。X线检查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 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g/mL的嗜酸乳杆菌(益君康)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 d的治疗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和肠内容物。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的体质量、精神等一般情况,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进行HS评分。提取肠道菌群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16S rDNA V4区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t=4.137 0,P=0.000 4),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DAI评分明显下降(t=2.240 3,P=0.035 0;t=2.081 6,P=0.048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S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别小鼠HS评分均明显降低(空白组:t=5.452 8,P=0.000 2;中药组:t=3.117 1,P=0.009 8;阳性药对照组:t=3.306 2,P=0.007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药物干预后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提高,模型组致病菌丰度较高,药物治疗后可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PCR荧光定量检测乳杆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别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空白组:t=3.871 8,P=0.002 6;中药组:t=2.224 3,P=0.048 0;阳性药对照组:t=2.976 4,P=0.012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t=2.007 0,P=0.070 0)。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恢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度比例,从而发挥对急性UC的治疗作用,其中乳杆菌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0.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深刺八髎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自2020年3月~2021年2月期间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脾肾阳虚型U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2组,各为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电针深刺八髎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h17/Treg细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畏寒肢冷、腹部冷痛、晨起泄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血清?酌-干扰素(IFN-γ)、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Th17细胞水平、Th17/Treg比值低于对照组,Treg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深刺八髎穴可促进脾肾阳虚型UC患者症状改善,同时该治疗方案还具有调节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