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为提高北五味子内生生防真菌WG9发酵液对褐斑病病原菌的抑菌率,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以发酵时间(h)、发酵温度(℃)、摇床转速(r/min)及初始pH为考察指标,测定对病原菌的抑菌率及生防真菌WG9的菌丝体生物量,以获取单因素实验的最优值,然后使用Box-Behnken...  相似文献   
282.
通过对湘西地区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军事本草植物资源状况。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其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共有348种,隶属110科228属,以菊科、豆科、唇形科及凤尾蕨属(Pteris)、酸模属(Rumex)、卷柏属(Selaginella)等为优势科属。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生境分布以山坡为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世界分布为主,属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为主。水平分布南北部具有一定差异,垂直分布在海拔500~1000 m范围内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分布最多。主要功能分为治疗烧烫伤、止血、治疗跌打损伤三类,化学成分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苷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针对创伤治疗,药用植物的应用方法以外敷和内服为主,其次是煎水或泡酒。药用部位以全草和根茎为主。湘西地区军事本草治疗创伤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注重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283.
温度和营养盐限制对网状原角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um)是能够形成有毒赤潮的海洋甲藻之一,所产毒素为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该藻在全球很多海域中普遍存在,其生长与产毒特征表现出较强的海域差异性。以分离自我国北黄海海域的网状原角藻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温度和营养盐(N、P)限制对该藻生长与产毒的影响。研究发现:温度和营养盐限制对藻细胞的生长和产毒均有影响,但营养盐限制影响更为显著。较低的温度更适宜P.reticulatum的生长,15℃时无营养盐限制的L1-Si培养基中藻细胞生长最好。营养盐限制尤其是P限制能够显著降低藻细胞的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P0.01),缩短藻细胞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的持续时间。所有温度下N、P限制均有利于藻细胞内毒素累积,15℃P限制培养基中单个藻细胞中YTX毒素最高,达到92.6 pg/细胞,分别是相同培养温度下N限制和L1-Si中藻细胞毒素含量的3.8倍和7.1倍。温度变化对N和P限制下藻细胞毒素含量影响不同:在5—1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N限制培养基中藻细胞YTX含量增幅逐渐下降,而P限制条件下反之。在所有培养条件下,滤液中毒素含量在稳定期后开始增多,与L1-Si相比,N、P限制不利于毒素的释放。高温能促进L1-Si培养基和N限制培养基中毒素的释放,但对P限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84.
于2004年1~2月选择了3种鹭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观察的方法,就其越冬行为差异进行了比较。3种鹭昼间主要行为有所不同,苍鹭(Ardea cinerea)主要以站立和休息为主,白鹭(Egretta garzetta)主要以取食和休息为主,而大白鹭(E.alba)主要以站立和取食为主。本文对3种鹭的取食行为进行了比较分析,3种鹭的取食行为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白鹭(40%~60%)、大白鹭(20%~40%)和苍鹭(0.1%以下)。最后,对3种鹭不同的取食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85.
缑倩倩  刘婧  王国华  赵峰侠 《生态学报》2022,42(22):9069-9090
晋西北丘陵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风沙活动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探究晋西北丘陵风沙区人工柠条林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组成和种群生态位变化规律,以不同种植年限(撂荒地CK、6、12、18、40、50 a)人工柠条林林下天然草本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落组成、重要值及种群生态位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年限柠条林下天然草本植物组成共记录到22科41属52种,其中,种植前期(0—6 a)林下草本植物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类群,伴有少数多年生草本植物(3种);种植中期(12—18 a)林下草本植物主要由多年生草本植物(12种)为主,伴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6种)及天然灌木(2种)组成;在种植后期(40—50 a),林下草本植物依然以多年生草本植物(12种)为主。(2)在不同年限柠条林下,草本植物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发生明显变化,种植前期(0—12 a)的优势类群为一年生先锋物种(米蒿和野燕麦),其生态位宽度最宽(9.46、9.34),且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0.3、0.29);而种植中后期(18—50 a)优势类群变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优势种披碱草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286.
本文通过对北羌塘盆地北坳陷中南部胜利河、东湖及毛毛山等地区侏罗纪布曲组6条剖面及其中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等古生物资料和岩石组合特征的研究,将布曲组地质时代划为中侏罗世巴通期(Bathonian)至早卡洛夫期(Callovian),还可能跨入早巴柔期(Bajocian)。通过本文研究和区域对比,认为布曲组的沉积时代在北羌塘盆地存在穿时性。依据岩石组合特征,布曲组沉积充填物三分性明显,下部和上部为一套以微晶结构、粒泥结构为主的低能碳酸盐岩,中部为一套以高能的亮晶粒屑灰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结合古生物生态习性,布曲组沉积环境总体为近岸浅水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碳酸盐岩沉积体系,构成多个沉积旋回。这一基础资料对下一步分析北羌塘盆地坳陷中南部布曲组岩相古地理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287.
三北地区内陆盐水的原生动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0-1991年在三北地区盐度0.57-214‰的28个内陆水体,采集了162号浮游动物水样.共见到原生动物58种,其中肉足虫13种,纤毛虫45种.结果表明,原生动物,特别是纤毛虫类是内陆盐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超盐水体往往密度较大,有时成为优势种.随着盐度升高,原生动物总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趋于减小,而其密度和生物量却显着增大.文中讨论了内陆盐水原生动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8.
北草蜥幼体短期禁食后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4~5月,对幼体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进行了不同短期禁食的饥饿处理后再供食的恢复生长实验。研究用蜥蜴于2005年4月捕自安徽滁州琅琊山,蜥蜴带回实验室禁食至无尿、粪排出后,随机选取状态较好的39条蜥蜴分为禁食0 d(C组)、3 d(S3组)、6 d(S6组)、9 d(S9组)4个组。禁食结束的各实验组蜥蜴用面包虫饱足饲喂至第24 d。恢复生长期间,各实验组蜥蜴的体重随饲喂时间延长而增加。饥饿组消化率和同化效率与C组无显著差异,S3组的消化率显著高于S9组、同化效率显著高于S6和S9组。S3组和S9组的摄食量显著高于C组。本研究结果表明,经各短期禁食处理的幼体北草蜥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补偿效应;该补偿现象主要因摄食水平显著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89.
北艾蒿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燕   《广西植物》2006,26(1):110-1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北艾蒿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26个峰,并鉴定出峰所对应的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Z,Z)-3,5-辛二烯(63.99%);2,5-辛二烯(10.08%);3,4,5-三甲基-1-己烯(3.55%);桉油醇(2.84%);长叶薄荷酮(2.36%);3-甲基-2-环己烯-1-酮(2.37%);樟脑(2.32%);十氢-1,1,7-三甲基-4-亚甲基-1H-奥(2.13%)等。  相似文献   
290.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对于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选取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石漠化控制和产品提供5项服务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5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程度较高,其中极重要、中等重要地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分别为25.2%和33.4%;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和石漠化控制功能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其分布区域是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明确了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及产品提供功能的重要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和生态功能区划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