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4篇
  3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李荣荣  李敏  闫江  张虎芳  白明 《昆虫学报》2019,62(9):1081-1089
【目的】北二星蝽Eysarcoris aene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古北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可危害多种经济作物。其刺肩型和钝肩型前胸背板后侧角长度存在差异,暗示其种内变异的存在。【方法】基于几何形态学的多元回归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CVA)和判别函数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DFA),对采集于中国19个地区的142头标本(98头北二星蝽标本和44头作为外群的广二星蝽E.ventralis标本)的前翅、后翅、头和小盾片4个性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的形态变异。【结果】对于所研究的4个性状来说,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标本间均未检测到异速生长的存在。主成分分析中,钝肩型和刺肩型的标本均有重叠,典型变量分析则显示它们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的P值均小于0.01)。判别函数分析显示,依据这4个性状两型样本间的正确判别率在67%~89%之间。【结论】结果表明,前翅、后翅、头和小盾片都可以作为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形态变异的评价指标,小盾片特征具有最高水平的鉴别价值;对于所研究的这4个性状来说,北二星蝽钝肩型和刺肩型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形状差异,而它们的质心距离差异不显著,说明相对于体型大小差异分析,形状差异分析能更灵敏地揭示谱系间的变异。本研究表明几何形态学可以有效地描述北二星蝽的种内形态变异,为蝽类昆虫种内变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2.
晋西北地区是黄土高原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土壤水分是该区限制林草生长的主要因子, 其土地植被承载力实质上是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确定晋西北地区土壤干层深度、了解不同植被土壤的水分差异, 对岚县5 种植被类型下0-600 cm 土壤深度的水分含量变化进行对比研究, 并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为沙棘>柠条>草地>落叶松>青杄, 数值分别为10.23%- 36.91%、11.28%-24.83%、10.69%-24.06%、11.12%-24.01%、10.07%-19.47%、5 种植被的土壤含水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不同植被下土壤平均含水量大小为沙棘>草地>柠条>落叶松>青杄, 数值分别为(20.68±7.83)%、(18.41±3.47)%、(17.42±5.42)%、(16.71±4.32)%、(15.29±3.13)%;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深度的曲线拟合呈线性关系; 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类型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 与土壤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  相似文献   
203.
新疆北塔山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地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的植被与相邻地区的植被从水平地带规律性、垂直地带规律性和植物区系成分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塔山的植被无论在类型上还是在区系上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干旱性的特征。其植被垂直带结构为荒漠、山地荒漠草原、山地灌丛草原、山地草原和嵩草高山草甸。此外还对北塔山植被的特点及草场资源利用进行了探讨。对本区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准噶尔盆地东端的北塔山区(很少有人进行科学考察的地区)的植被有所了解,同时对该地区的草场资源的利用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均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4.
北祁连走廊区早中石炭世网状脉之蕨类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甘肃北祁连走廊区早中石炭世的沉积特征。该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具网状脉的蕨类化石,计有网羊齿13 种、矛羊齿2 种和杂羊齿1 种。并对其中的Linopteris m usterii、L.obliqua、L.pseudoneu-ropteroidessp. nov.、L.ovalissp. nov.、L.lanceolatussp.nov.、L.varium sp. nov.、Lonchopterislanceolatussp. nov.、L. crassinervissp. nov.和Palaeow eichselia yuanii等9 种进行了描述。这一地区早中石炭世植物区似应属欧美植物区,但欧美植物区系的某些重要分子在我国这一地区的出现,要比欧美和前苏联更来得早一些,这对前人关于上述构成欧美植物区系的3 个具网状脉蕨类的主要属起源于西欧或前苏联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进一步提出,我国的华夏植物群不应从欧美植物区划出,而是继我国西北地区具地方色彩的晚泥盆纪植物群后发展起来的,其通道即为北祁连走廊  相似文献   
205.
为探讨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北小麝鼩在环境温度5 ~ 30℃下的静止代谢率(RMR),结果显示:在环境温度(Ta)为17 5 ~25℃ 的范围内,北小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55 ± 0.38℃ ;热中性区(TNZ) 为20 ~ 25℃ ;基础代谢率BMR 为5.46 ±0.23 (mLO2 /g· h),其中环境温度在25℃ 时静止代谢率最低,为4.84 ± 0.39 (mLO2 /g· h)。在5 ~ 25℃环境温度范围内,热传导值保持稳定;在此温度范围内,北小麝鼩的热传导率(C) 最低,平均为0.42 ± 0.01mLO2 / (g·h·℃ )。总之,北小麝鼩的产热和体温调节特征为较高的BMR,中等的热传导率,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与该物种体型小、夜行性、主要以无脊椎动物为食等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6.
大港滩海埕北断阶带古近系较为复杂,地层划分对比困难,本文采用了古生物组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层划分对比。  相似文献   
207.
北京土石山区典型植物水分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季节性干旱区,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为了分析比较北京山区群落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D/H、18O/16O)技术,探讨典型群落植物侧柏、荆条、构树和胡枝子的水分来源及其对各水源的利用比率.结果表明: 群落内4种植物的水分来源不同,侧柏主要吸收利用40~60、60~80和8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对这3层的利用率在23.3%~25.9%,对表层0~20和20~40 cm的利用率分别为12.3%和13.0%;荆条主要吸收利用60~80和80~100 cm深度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51.9%和25.2%,对其他土壤水利用较少;构树主要吸收利用表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47.5%和36.8%;胡枝子对5个水源层水分均有利用,对0~20、20~40和40~60 cm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在21.4%~22.8%,对60~80和80~100 cm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分别为15.2%和18.3%.侧柏和胡枝子的水分利用深度相似,两个树种混交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水分竞争;荆条和构树的水分利用深度恰好互补,适宜混交.研究结果可为恢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最佳植物种组合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8.
孙颖  刘松  李梦雨  崔兰明  马翠青 《广西植物》2020,40(8):1071-1078
北黄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优秀观赏植物材料,也是进行品种创新的极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该研究对野生环境中北黄花菜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观测,探讨其开花进程和传粉机制。结果表明:(1)北黄花菜种群的开花物候只有1个高峰期;种群始花时间为5月末,盛花期为6月中旬,开花时间在30 d以上,单株花期为6~12 d;开花同步性指数(Si)分别为0.36、0.27和0.21,种群内个体开花时间重叠程度较低。(2)北黄花菜的开花数量与坐果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坐果数与单株花期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花期长度与始花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北黄花菜开花数量越多,其坐果数越高。(3)北黄花菜的访花昆虫分属于4目10科共10种;各访花昆虫的访花时间和行为区别较大;主要的传粉昆虫有4种,其活动范围大,活动特点与北黄花菜午后开放的规律相匹配,能保证传粉效果;部分访花昆虫虽然活动范围小,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自花授粉;两类访花昆虫的共同作用,使得北黄花菜的自然结实得到较大保障。上述结果可为北黄花菜的引种栽培和资源创新发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209.
采用系统溶剂法对北虫草子实体进行依次提取,制备得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乙醇相三部位,利用化学发光法和H2O2诱导PC12氧化损伤修复模型,对三部位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和PC12氧化损伤修复作用测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清除H2O2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活性最强的部位,IC50值分别为88.5μg/mL和190μg/mL;乙酸乙酯相对由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较强,且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无论从抗氧化活性,还是从对H2O2氧化损伤的修复作用,乙酸乙酯相均表现出了较强的作用,乙酸乙酯相是抗氧化活性和保护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主要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210.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北细辛挥发油,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其对5种马铃薯干腐病致病菌镰刀菌的抑菌效果,优化提取方法,并采用气质联用法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北细辛挥发油对5种供试镰刀菌抑制作用显著,且抑菌活性与挥发油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方法提取的4组挥发油共鉴定出51种成分,其中18种组分相同,均以甲基丁香酚和黄樟醚为主,两者总含量达50%以上。地下部分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地上部分,且超声辅助浸提法提取率更高。因此,北细辛挥发油可进一步开发为植物源农药,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