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77篇
  免费   1030篇
  国内免费   5161篇
  21768篇
  2024年   145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524篇
  2021年   489篇
  2020年   421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445篇
  2017年   385篇
  2016年   428篇
  2015年   490篇
  2014年   788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846篇
  2011年   908篇
  2010年   896篇
  2009年   1093篇
  2008年   1114篇
  2007年   998篇
  2006年   961篇
  2005年   836篇
  2004年   828篇
  2003年   832篇
  2002年   874篇
  2001年   821篇
  2000年   623篇
  1999年   453篇
  1998年   356篇
  1997年   434篇
  1996年   419篇
  1995年   436篇
  1994年   495篇
  1993年   357篇
  1992年   298篇
  1991年   269篇
  1990年   243篇
  1989年   238篇
  1988年   133篇
  1987年   88篇
  1986年   61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69篇
  1983年   76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7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2篇
  195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不同植物防御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已在GenBank上注册的花生、鹰嘴豆、合欢、车前草、沙梨、辣椒等植物的防御素的核酸和氨基酸序列作了分析,并对其组成成分、翻译后修饰、导肽、跨膜结构域、疏水性,亲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和功能结构域进行预测和推断的结果表明:此类蛋白可能是一具有信号肽的分泌型蛋白,α-螺旋和不规则卷曲是蛋白质二级结构中量最大的结构元件,β-转角和延伸链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包含一个gamma-thionin功能结构域。  相似文献   
142.
不同光照条件对菹草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受控试验,研究了4个光照处理(100%、50%、20%、10%的自然光)对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100%和50%自然光处理对菹草的总生物量影响不显著,20%和10%的自然光显著降低了菹草的总生物量.(2)在生物量分配方面,50%自然光处理的根冠比值显著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表现出菹草对地上部分茎叶生物量的投资较多.(3)在50%自然光条件下,菹草的株高、植株叶片数、顶枝叶片数明显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的对应参数,说明适当的遮荫会促进菹草植株的生长;10%自然光下的各参数值均最小(除根/冠比值),表明已较严重地限制了菹草的正常生长.(4)20%和10%自然光的遮光处理增加了菹草的叶片厚度,100%、50%、20%和10%的自然光下分别为0.260、0.297、0.440、 0.306 mm.(5)100%自然光叶片的叶肉细胞没有形成发达通气组织,50%自然光的菹草叶肉细胞开始形成较发达的通气组织,通气组织中间隔分布有单层细胞组成的隔膜,20%和10%自然光的叶片中隔膜细胞破裂,形成了发达的通气组织;20%和10%自然光的叶片通气组织细胞面积显著大于100%和50%自然光处理组,均值分别为0.558 mm2、 0.284 mm2和0.108 mm2、 0.087 mm2.(6)20%自然光处理组根的表皮细胞中可以发现四端尖锐晶体存在,表明植物生长受到一定程度胁迫;50%自然光处理的根通气组织彼此相连,形成大的通气结构,而其它处理组皮层没有形成通气结构.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50%自然光处理较有利于菹草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3.
144.
广州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标本与野外调查,简要回顾了历史上记录的广州蕨类植物,阐明了广州目前分布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区系特点、生态与地理分布、以及珍稀蕨类植物的种类与保护现状.广州地区有蕨类植物37科82属176种,其中乔芒萁(Dicranopteris gigantea)、刺边膜蕨(Hymenophyllm spinosum)和裸果鳞毛蕨(Dryopteris gymnosora)为广东分布新记录.广州蕨类植物区系以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风尾蕨科(Pterid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没有本地特有种,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成分和东亚分布成分占绝对优势.这176种蕨类植物中,约80%的种类生活在密林阴湿生境,约20%生活在疏林或灌草丛干旱生境,只有2种水生蕨类植物.在水平分布上,广州蕨类植物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约90%的种类汇集在广州东北部的从化山区,74种在广州仅见于该山区.从物种多度上看,个体数量多(Cop2)的有33种,尚多(Cop1)的有48种,稀少(Sp)的有53种,很少(So1)的有41种.华南马尾杉(Phlegmariurus austrosbzicus)、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刺边膜蕨(Hymenophy llum spmosum)、粗齿桫椤(Alsophila denticulata)、小黑桫椤(A.m etteniana)、黑桫椤(A.podophylla)、桫椤(A.spinulosa)、水蕨(Ceratopteris thdictroides)、羽裂叶双盖蕨(Diplazium tomitaroanum)、闽浙圣蕨(Dictyocline mingchegensts)、微毛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adscendens)、峨眉茯蕨(Leptogramma scdlanll)、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珠芽狗脊(Woodwardia prolifera)和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等15种被评估为广州的珍稀植物,它们亟待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5.
C3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盐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在盐生环境中δ13C值的改变可能包含两个成分:一个是盐分对CO2的扩散、传递或光合速率的影响而引起的δ13C值的改变;另一个是光合途径的转换引起的δ13C值的变化,δ13C值的大小与诱导发生CAM或C4代谢的程度有关.植物组织的δ13C值随盐度的变化趋势除了与植物本身固有的耐盐性有关以外,盐度和胁迫时间是影响植物δ13C的重要因素.根据盐生条件下同位素分馏特点可知,盐生植物与非盐生植物的δ13C随盐度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对非盐生植物而言,在低盐度和短期的盐处理下,随盐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植物的δ13C值增大,这个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气孔导度;但是如果盐度过低,δ13C变化很小,则难以表现出应有的相关性;随着胁迫的加强,当限制光合作用的非气孔因素成为主导因素时,由于光合作用受到强烈抑制(光合结构遭到破坏),δ13C将随之降低.对盐生植物而言,其δ13C与最适盐度有关.最适盐度下,植物的δ13C低于其它盐度条件下的δ13C值.盐生条件下,有些C3植物可能发生光合途径的转换,无论诱导发生的是C4代谢还是CAM代谢,δ13C值均趋于增大.但是,一般情况下,盐处理诱导的光合途径的改变对植物组织整体的δ13C的影响很小.在密闭环境中或郁闭林地,植物和土壤呼吸释放的CO2再次参与光合作用,也会改变植物的δ13C值.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植物δ13C与盐度的关系,需要设置较大的盐度范围和进行长期的胁迫处理,才能够获得相对充分的数据,才有利于全面分析植物δ13C值与耐盐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6.
氰化物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使用的提取黄金和白银等贵重金属的沥滤剂,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人畜和其它生物的毒性作用是众所周知的.本试验用一自行设计的生物反应器来观察黄豆(Glycine max(L)Merr.)和玉米(Zea mays L.)对氰化物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的可能性.室温条件下(23.0~26.0℃),低浓度的氰化物污染液对(≤45.5 CN mg·L-1)二种测试植物的生长没有产生任何毒性作用;而在高浓度的氰化物试验组(≥91.0 CNmg·L-1),二种测试植物的生长都出现了明显的滞长现象(生长率下降大于10%),但没有观察到其它毒性反应.同时二种测试植物的叶片细胞用来测定植物细胞线粒体中的氰丙氨酸合成酶(β-cyanoalanine synthase)转化氰化物的潜力.实验是在一封闭的玻璃器皿(100mL)中进行的(100mL的氰化钾溶液中加入1.5g(鲜重)植物的叶片,氰化钾溶液的浓度大约1.0 CNmg·L-1).在为期28 h的时间内,水溶液中超过90%的氰化物被植物的叶片去除;黄豆和玉米的的叶片细胞对氰化物去除率分别测定为4.43mg CN·kg-1(鲜重)·h-1和3.42mg CN·kg-1(鲜重)·h-1.本实验结果表明,植物对氰化物污染的土壤原位修复方法是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7.
耿玉英 《广西植物》2010,(4):458-461
就 《中国植物志》 57(1)和57(2)杜鹃花属部分种类(名称)原始文献的引证进行了修证。  相似文献   
148.
中国淡水产奥杜藻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淡水产奥杜藻属植物的分类进行了研究总结,共有10种2变种,其中4个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即赫曼奥杜藻Audouinella hermannii(Roth) Duby,大孢奥杜藻A.macrospora (Wood) Sheathet Burkholder,优美奥杜藻A.eugenea(Skuja) Jao和矮小奥杜藻A.pygmaea (Ktitzing) Weber-Van Bosse。  相似文献   
149.
蔡联炳 《植物研究》2004,24(4):394-395
首次报道了青海固沙草属2 新记录种--固沙草和鸡爪草, 并对两种植物地理分布上过去的不完善认识进行了分析, 编制了区分该属4 种植物的分类检索表, 同时引证了存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两记录种的全部考证标本。  相似文献   
150.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9,38(3):F0004-F0004
《亚热带植物科学》主要刊载亚热带植物的育种栽培、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形态结构、生态、分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园艺花卉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论文、报告、简报及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