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35篇
  5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水稻雄性不育与花药中类脂褐素的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和其保持系珍汕97B,处于不育期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W6154s和培矮64s的花药中类脂褐素(LFLP)含量随花粉发育或败育而增高.不育花药中LFLP的形成速率比可育花药快,三核期的珍汕97A和不育期W6154s的花药,其LFLP比相应具育性花药高24%.用抗氧化剂GSH、BHT和N2处理离体的单核期花药,发现GSH可降低珍汕97A和不育期的W6154s的LFLP含量.结果认为,水稻雄性不育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荧光产物类脂褐素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32.
辣椒疫霉产毒共分离RAPD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辣椒疫毒(Phytophthora capsici)毒素的产生是由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通过RAPD/BSA分析证明,用OPW12扩增得到一条约1300bp的RAPD标记带,该带与辣椒疫霉产毒共分离。纯化回收OPW121300DNA,共转化感受态E.coli DH5α,筛选出3个白色阳性克隆,序列分析发现该标记DNA为1291bp。这一标记DNA序列的阐明为进一步分析产毒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3.
1984—1987年,在福建的南平、福州、南安等地持续发生了由弯孢虫疫霉(Eryniacurvlspora)感染而引起库蚊(culex sp.)成虫死亡的流行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掌状分枝;分生孢子浅绿色,窄而长,略弯曲,单核,双囊壁,含有多个小脂肪粒,大小29.7—39.6×13.2—19.8(平均32.5×16.1)μm,长宽比1.5—3.0(平均2.0);次生分生孢子梨形,基部为钝的乳突,中间有一大的脂肪粒,孢子大小16.6—19.9×11.6—14.9(平均18.7×13.7)μm;休眠孢子球形,棕褐色,直径23.2—33.2(平均29.5)μm;有假根及囊状体。  相似文献   
134.
不同生育阶段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两间玻璃温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早、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幼穗分化(一次枝梗分化期)期间夜温升高,有利于双季水稻的分蘖,植株有效穗数显著增加,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提高10.02%~13.18%和6.52%~7.78%(P<0.01);幼穗分化-抽穗(10%稻穗抽出剑叶鞘)期间夜温升高,导致颖花退化,使每穗发育颖花数减少,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晚稻的产量分别下降3.76%~6.67%和3.66%~6.94%(P<0.01);灌浆结实期(抽穗-成熟)夜温升高,双季早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下降,而双季晚稻的结实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夜间最低温度每升高1 ℃,双季早稻的产量下降2.07%~5.61%(P<0.05),双季晚稻的产量提高1.63%~2.28%(P<0.05).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夜温升高对双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5.
利用16SrDNA建立种特异性PCR快速检测鸭疫里默氏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用表型指标鉴定鸭疫里默氏菌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检测该菌的种特异性PCR法。利用已登录的鸭疫里默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鸭疫里默氏菌16S r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190f和843r,分别以基因组DNA和菌落提取液为模板,从1-19型鸭疫里默氏菌参考菌株和代表亚型、变异株和可能新型的国内分离株共26株细菌中均扩增出大小为654bp的特异性片段,而扩增鸭大肠杆菌、鸭沙门氏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等感染鸭的常见细菌的结果均呈阴性。分别将鸭疫里默氏菌基因组DNA和菌落提取液进行10倍梯度稀释,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量为50pg,菌落最小检出量为15CFU/mL。结果说明,该PCR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快速鉴定鸭疫里默氏菌。  相似文献   
136.
栗疫菌低毒力菌株dsRNA的分离及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云南、广西、江苏、浙江、河北、京郊六个省市的板栗树(Castanea mollissima)溃疡斑上分离了栗疫菌(Endothia parasitica)160株,进行了dsRNA的提取及其毒力测定,获得两株含dsRNA的低毒力菌株(H),其毒力与带有起源于欧洲的dsRNA的低毒力菌株比较相近。比较国内菌株与欧洲低毒力菌株的dsRNA电泳谱带,示有共同分子量为5x106或6.2 x 108的电泳带。与正常毒力菌株(V)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致病力。这是欧美大陆发现低毒力菌株后,亚洲地区的首次报告。以5株具有欧洲dsRNA的低毒力菌株作为供体,与云南、江苏、浙江的10株毒力菌株配对,16%(8,50)的毒力菌株发生形态变化,dsRNA转入后毒力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国内毒力菌株可以接受欧洲低毒力因子——dsRNA并转变为低毒力菌株。  相似文献   
137.
1植物名称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2材料类别主根茎。3培养条件以MS为基本培养基。芽萌动与生长培养基:(1)MS 6-BA 1.5 mg·L~(-1)(单位下同)。不定芽增殖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2)MS 6-BA 1.0 KT 0.5;(3)MS 6-BA 2.0 KT 1.0;(4)MS 6-  相似文献   
138.
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大豆疫霉菌引起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是严重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唯一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是利用抗病品种.本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初步筛选,以期探讨野生大豆的抗性水平、分布和获得抗性野生大豆资源.通过苗期接种大豆疫霉菌对412份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有13.4%的资源抗大豆疫霉根腐病,15.3%的资源表现为中间反应类型.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来源分析表明,抗大豆疫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抗性最丰富.  相似文献   
139.
本文研究了中温α-淀粉酶测定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了吸光度对数值与反应时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分光光度法读数误差对酶测定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0.
致病疫霉拮抗菌株YR-7 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黄河边的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致病疫霉的粘细菌,鉴定目标菌株,分析其发酵上清液的稳定性及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效果,为活性物质分离鉴定及抗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兔粪诱导法分离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粘细菌,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称重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通过平皿法测定菌株不同生长时期发酵上清液对致病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和浓缩发酵上清液的稳定性。通过马铃薯离体叶片涂布浓缩发酵上清液和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浮液法,测定该菌株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病作用。【结果】从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7株粘细菌,其中4株拮抗致病疫霉,拮抗效果最强的为YR-7菌株,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96%,该菌株被鉴定为Myxococcus xanthus。培养7 d后,菌株发酵上清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活性趋于稳定。浓缩发酵上清液经30-50°C处理后,对致病疫霉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可达50.90%,高于50°C时抑菌活性逐渐下降,90°C处理后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仍可达25.45%。浓缩发酵上清液在p H 4.0-9.0条件下比较稳定,保持40.21%以上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当p H4.0或p H9.0时,抗菌活性显著降低。活性物质不能被蛋白酶降解,其抗菌活性不受紫外线、自然光照射的影响。对马铃薯离体叶片的生防效果检测表明,YR-7的浓缩发酵上清液处理组叶片相对病斑面积仅为0.35%,对照组的相对病斑面积高达68.19%。【结论】粘细菌菌株YR-7可以产生抗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以有效抑制致病疫霉侵染马铃薯叶片,具有开发成抗马铃薯晚疫病生物农药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