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01.
辣椒疫霉致病毒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谢丙炎  朱国仁 《菌物系统》1997,16(4):274-280
辣椒疫霉在培养液中振荡培养时可分泌毒素,这种纱能经志辣椒叶片形成水渍状褐腐斑,类似病原菌侵染后形成的症状,Plich’s和V8C2液适于P.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0-30℃和PH6-7,在25-30℃、P5-8的条件下2滤液毒性最强;培养15天产毒达到最高值,液先后经85%硫酸铵沉淀,DE52、C几SephadexG-75柱层将毒素纯化。经鉴定该纯毒素为39.8  相似文献   
102.
本文研究了中温α-淀粉酶测定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机理,建立了吸光度对数值与反应时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分光光度法读数误差对酶测定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用分光光度法测定α-淀粉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3.
板栗疫病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对板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具有强的抗病力。但近十多年来,我国许多省份均发现有板栗疫病,据调查,广西有19个县市存在栗疫病,有的地方发病还相当严重。为了解释疫病发生的上述情况,并为生产和该病菌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作者在广西桂林、南宁、柳州、梧州、河池等地收集菌株,对疫病菌致病性的分化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力参照菌株 法国已知弱毒株EPF为毒力参照株。 1.2 栗疫病菌的采集、分离和单孢纯化 1.2.1 标本采集:1988年12月~1989年6月,采自广西桂林、南宁、柳州、梧州、河池等地板栗病株。 1.2.2 菌株分离和纯化:将病枝或病树皮,用经灯焰灼烧过的刀片削去表皮,取坏死内皮约5×5mm^2,压于PDA上,28℃,光照培养,产孢后用微块法进行单孢纯化。 1.3  相似文献   
104.
1985—1986年,从福建漳州,浙江杭州,上海,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常州等地采集100多种植物进行分离,在雪松(Cedrus deodara),倒挂仙人鞭(Cereus flagelliformis),冬青卫茅(Euonymus japonieu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蓖麻(Ricinus communis),柑桔(Citrus reticulata),带叶兜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芋(Colocasia esculenta),鳄梨(Persea americana),山茶(Camellia sp.),珊瑚樱(Solanum pseudo-capsicum),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蔓常春花(Vinca major),西瓜(Citrullus lanatus)等14种寄主植物上分离到51个疫霉菌株,鉴定为9个种:烟草疫霉(=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de Haan(=P.parasitica Dast.),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樟疫霉 P.ciunamomi Rands,棕榈疫霉P.palmivora(Butl.)Butl.,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R.et E.Smith) Leon.,苎麻疫霉P.bochmeriae Saw.,蜜色疫霉P.meadii McRae,簇囊疫霉P.botryosa Chee,隐地疫霉P.cryptogea Pethyb.et Laff.。其中,烟草疫霉,掘氏疫霉,樟疫霉出现频率较高,分布较广,初步认为是上述地区植物疫病的主要病原菌。簇囊疫霉、蜜色疫霉是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5.
感染重阳木斑蛾的粉蝶虫疫霉分生孢子卵圆型或倒卵型,单核,双囊壁,21.7—26.7×12.5—16.7pm,平均24.6士1.4×14.2士0.9μm,长径比(L/D)1.73士0.1。分生孢子梗单枝,二叉分枝或掌状分枝。囊状体和假根众多。假根多数单枝,少数末端二叉分枝或多叉分枝。可感染鳞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等多种害虫。  相似文献   
106.
栗疫菌低毒力菌株dsRNA的分离及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云南、广西、江苏、浙江、河北、京郊六个省市的板栗树(Castanea mollissima)溃疡斑上分离了栗疫菌(Endothia parasitica)160株,进行了dsRNA的提取及其毒力测定,获得两株含dsRNA的低毒力菌株(H),其毒力与带有起源于欧洲的dsRNA的低毒力菌株比较相近。比较国内菌株与欧洲低毒力菌株的dsRNA电泳谱带,示有共同分子量为5x106或6.2 x 108的电泳带。与正常毒力菌株(V)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致病力。这是欧美大陆发现低毒力菌株后,亚洲地区的首次报告。以5株具有欧洲dsRNA的低毒力菌株作为供体,与云南、江苏、浙江的10株毒力菌株配对,16%(8,50)的毒力菌株发生形态变化,dsRNA转入后毒力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国内毒力菌株可以接受欧洲低毒力因子——dsRNA并转变为低毒力菌株。  相似文献   
107.
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疫霉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郑小波  陆家云 《真菌学报》1989,8(3):161-168
  相似文献   
108.
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海岛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以中国东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14个海岛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在温度带间差异显著,土壤碳库与氮库在暖温带最低,分别为49.35和1.08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137.25和4.63 t·hm^-2;磷库在南亚热带海岛最低,为1.3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5.19 t·hm^-2.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库在不同温度带间存在显著差异,落叶林土壤碳氮磷库在亚热带高于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和氮库不受温度带影响,磷库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显著高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库有显著正向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氮库变化有正向影响,但对磷库具有负向影响.海岛森林土壤碳库的纬度变化趋势与大陆相反,土壤氮磷养分库变化格局与大陆相似;其中,水热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驱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土壤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09.
利用16SrDNA建立种特异性PCR快速检测鸭疫里默氏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用表型指标鉴定鸭疫里默氏菌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检测该菌的种特异性PCR法。利用已登录的鸭疫里默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鸭疫里默氏菌16S rDN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190f和843r,分别以基因组DNA和菌落提取液为模板,从1-19型鸭疫里默氏菌参考菌株和代表亚型、变异株和可能新型的国内分离株共26株细菌中均扩增出大小为654bp的特异性片段,而扩增鸭大肠杆菌、鸭沙门氏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等感染鸭的常见细菌的结果均呈阴性。分别将鸭疫里默氏菌基因组DNA和菌落提取液进行10倍梯度稀释,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量为50pg,菌落最小检出量为15CFU/mL。结果说明,该PCR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快速鉴定鸭疫里默氏菌。  相似文献   
110.
以'津优3号'黄瓜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焦锑酸钙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CaCl2预处理对亚适温(昼/夜18℃/12℃)弱光(100 μmol·m-2·s-1)下黄瓜幼叶细胞中Ca2+分布、Ca2+-ATP酶活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温光条件(CK)下,黄瓜幼叶细胞Ca2+主要存在于液泡和液泡膜上,细胞质中含量较低;经亚适温和弱光处理7 d后,叶片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形成较大的钙沉淀颗粒,液泡中的Ca2+颗粒聚集成团,膜组织边缘模糊,Ca2+-ATPase活性降低;胁迫前用CaCl2预处理的细胞质中Ca2+颗粒略有增加,且分布较均匀,膜组织完整,Ca2+-ATPase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而经LaCl3、EGTA和CPZ预处理的Ca2+多呈大颗粒状聚积在细胞质、液泡膜或细胞壁上,Ca2+-ATPase活性大幅度下降.在7 d亚适温弱光处理后,各处理黄瓜叶片的Fv/Fm变化不大,而ΦPSⅡ、qP和ETR显著降低;与水预处理相比,叶片ΦPSⅡ、qP和ETR在CaCl2处理下显著增加,而在EGTA和CPZ处理下显著减小,LaCl3处理的无显著变化.研究表明,亚适温弱光处理能打破黄瓜幼苗细胞内的Ca2+平衡,使其膜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破坏;CaCl2可维持胞内较高的Ca2+-ATP酶活性,保持Ca2+平衡,保护细胞膜组织结构完整,并参与了光合作用光能捕获和光合效率的调控,能有效减轻亚适温弱光对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