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41.
以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及其实生后代雄性不育株‘Y-14’为试材,研究花蕾发育期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阐明葡萄雄性不育新种质的生理生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阳光玫瑰’相比,雄性不育株‘Y-14’花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降低,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高。(2)‘Y-14’花蕾的生长素(IAA)含量高于‘阳光玫瑰’,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阳光玫瑰’;‘Y-14’花蕾的赤霉素含量(GA_(3))在花蕾发育前期低于‘阳光玫瑰’,而其茉莉酸甲酯(MeJA)在后期显著低于‘阳光玫瑰’;‘Y-14’花蕾的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含量较‘阳光玫瑰’偏低。(3)在单核早期,‘Y-14’花蕾的ABA含量变化平缓,而‘阳光玫瑰’的ABA含量急剧升高,与此同时GA_(3)含量开始高于‘阳光玫瑰’,而MeJA含量则在单核早期低于‘阳光玫瑰’且差异逐渐显著。研究认为,‘阳光玫瑰’实生后代不育株‘Y-14’花蕾发育期SOD、POD、CAT活性和MDA、IAA、ABA、GA_(3)、MeJA含量异常变化可能导致了雄性不育的发生,而且单核早期可能是‘Y-14’雄性不育产生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2.
为加快抗疫病加工型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恢复系的创制,该试验以单生、长果自交系481 4 10为母本,以抗疫病的恢复系939 1和1021(1) 1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将抗疫病恢复系的Rf基因和抗疫病基因导入单生、长果自交系中,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技术鉴定DH系(Double Haploid line)的Rf基因以及抗病性,进一步用室内苗期抗性鉴定的方法验证MAS筛选的含Rf DH系对疫病的抗性。结果表明:(1)花药培养的供体亲本(481 4 10×939 1)F1诱导出22个胚状体,成苗后经倍性鉴定获得11个花培DH系;而由供体亲本[481 4 10×1021(1) 1]F1获得 9个DH系。(2)分子标记CRF SCAR对花培DH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验证结果表明,来自供体(481 4 10×939 1)F1的DH系中有7个可扩增出870 bp的特异条带,占63.6%;而供体[481 4 10×1021(1) 1]F1获得的DH系中则有8个能扩增出870 bp的特异条带,占88.9%。(3)分子标记FQ01/RQ01对DH系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筛选结果发现,来自供体(481 4 10×939 1)F1的DH系有5个能扩增出717 bp的特异条带,占45.5%;而来自供体[481 4 10×1021(1) 1]F1的DH系有4个可扩增出717 bp的特异条带,占44.4%。(4)MAS技术初步筛选到7个携带Rf的抗疫病DH系,分别命名为‘渝辣选3 2/3 3/3 5/7 1/7 5/7 6/7 9’;苗期抗性鉴定结果显示,7个DH系中5个DH系抗疫病,2个中抗疫病;农艺性状调查和测交实验表明,‘渝辣选3 2’和‘渝辣选7 1’是单生朝天椒、果实较长,味辣,均为CMS恢复系。该研究创制的2个DH系为利用辣椒CMS三系配套选育抗病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小麦K,V型胸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K、V型1B/1R不育系分别和四个非1B/1R恢复系杂交,观察了异质杂种小麦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以T型细胞质和普通小麦胞质作比较,研究了K、V型异源细胞质对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K、V胞质背景下,育性恢复度与1B·1B/1R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行为不直接相关。减数分裂中期I、K、V、T型异源细胞质对杂合核型染色体配对的影响随父本遗传背影不同而异。后期I,三类异质  相似文献   
44.
S351—1西瓜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瓜S351-1雄性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表明:与对照的同系可育株相比,败育发生在次级造孢细胞到小孢子母细胞或小孢子四分体阶段,多数不育雄花花药中绒毡层始终未分化,药壁常由7 ̄8层细胞组成,少数不育花药中出现绒毡层徒长现象;次级造孢细胞败育不同步,出现多核及多核仁现象,败育后期,药壁细胞逐渐解体,药室瓦解,花粉囊收缩变形。由此可见:其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发育异常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45.
比较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之幼穗、叶片和花药的呼吸代谢。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的总呼吸速率、抗氰呼吸所占总呼吸比例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活性低于保持系;幼穗中则仅6-PGDH低于保持系;叶片间各指标均无差异。Na3PO4可抑制保持系的叶片和幼穗及不育系叶片总呼吸的30%,而仅能抑制不育系幼穗总呼吸的24%;丙二酸则抑制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叶片和幼穗的总呼吸的70%。  相似文献   
46.
姜静  刘伟华 《植物研究》1998,18(1):68-72
小麦D^2+型细胞质与特定的核结合,对长光照(≥15小时)反应敏感,表现为雄蕊雌化,花粉败育。本实验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雌蕊横切面,发现有类似于胚珠的结构,但没有胚珠组织,也没有花药壁和花粉粒的结构。同时应用单向SDS-PAGE技术,对(C)-N26(D^2型细胞质)小麦和N26(B型细胞质,核基因组相同)小麦的细胞质可溶性蛋白、叶绿体可溶性蛋白、线粒体可溶性蛋白多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短光  相似文献   
47.
以基因枪介导获转ps1—barnase基因的工程雄性不育水稻植株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凌定厚 Zhang  SP 《遗传学报》1998,25(5):433-442
以ps1-barnase(brn)为目的基因,pHcintG(PG)为选择/标记基因进行共转化,以PDS-1000-氦气基因枪介导,将brn及PG基因转化到水稻台北309及秋光的核DNA中,得到了转ps1-barnase基因的工程雄性不育植株。以悬浮细胞作为基因枪轰击的靶材料,转化植株再生频率较初级愈伤组织的为高。转brn基因植株的其他主要性状与供体亲本无显著差异,但却表现不育。其不育的程度在不同的植株之间表现不同。在转brn基因植株中观察到全不育(占全部brn阳性植株的40.6%)、高不育(占15.6%)及半不育的个体(占43.7%)。全不育的转基因植株自交完全不能结实(结实率为零),除个别植株外,花粉完全不被I-KI染色;而人工授以正常的花粉则可以获得杂交种子。而brn基因的阴性植株及未进行转化的对照植株则完全可育,表明转基因植株之雄性不育乃brn基因所致。结果表明,brn基因在水稻中是完全可以正常表达的,其表达的时期推测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至花粉形成之间的整个时期。  相似文献   
48.
表达barstar基因及bar基因的转基因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从细菌Bacilusamyloliquefaciens染色体DNA中克隆了barnase抑制剂barstar的基因,构建了带有TA-29基因5′调控区(-1300-+3)与barstar基因编码区、CaMV35S启动子与除草剂抗性基因bar两个表达框架的植物表达质粒pBBS。以“双低”油菜“5-4”的子叶柄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在含有10mg/L卡那霉素和20mg/LPPT的筛选培养基上再生的转基因植株。PCR分析结果表明,barstar基因已整合到油菜染色体上;Northernblot检测表明,barstar基因及bar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了正确的调控与表达。以转基因油菜“5-4”为父本授粉给表达barnase基因的雄性不育植株,不育株能正常结实。  相似文献   
49.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RFLP和RAPD技术对具有相同核遗传背景的小麦K型不育系K149A,V型不育系V149A及相应保持系149B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显著不同,atpA,atp9,coxⅡ,cob等线粒体功能基因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0.
小鼠基因组研究进展李善如1,2王冬平1陈永福2(1.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100071)(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100094)TheDevelopmentofMouseGenomeResearchLIShanru1,2WANGD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