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0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31.
氧化亚氮(N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和最主要的臭氧层破坏气体.填埋是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方式,而垃圾填埋场是N2O的排放源之一.实验室研究和现场测定均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可以有高的N2O释放通量,但不同填埋场测定数据差异很大.目前,对生活垃圾填埋场N2O排放量的原位准确测定以及排放机理和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很多不足.本文概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N2O排放研究现状,从垃圾堆体和覆土层两部分探讨了传统厌氧卫生填埋场的N2O产生和排放机理,并就此对新型脱氮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做了相应探讨.最后,就静态箱法、涡度相关法等N2O通量测定方法在填埋场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填埋场N2O排放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2.
为探究景观温室评价因素与景观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其景观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华南植物园温室群景区可分为10个景观分区,从中可筛选出13个景观评价因素;其中,通用因素包含竖向设计(A)、空间趣味性(B)、景观层次性(C)、水景(D)、植物配置方式(E)、置石(I)、视域开阔度(J)、温室工程设施(K)和堆山方式(M),特色因素包含植物奇异性(F)、生态奇特性(G)、人工构筑物(H)和路面铺装(L);根据不同景观分区的情况确认各评价因素的组成并制作网络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计算出各景观分区的隶属度,并利用徐罗曹李法获得不同评价因素的权重值.结果显示:10个景观分区的隶属度为0.816 ~0.685;其中,热带水生植物区、雨林奇观区和山地雨林区的隶属度较高,景观效果较好;沙漠植物温室和高山/极地室等分区的隶属度较低,景观效果有待改善.根据权重值可将13个评价因素对景观效果的影响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植物奇异性、人工构筑物、水景、竖向设计和路面铺装等评价因素对各景观分区景观效果影响较大,堆山方式和温室工程设施对景观效果影响微小.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景观评价时应制定具有参考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语赋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3.
杨欢  乔远  王兴邦  陈新平  张务帅 《生态学报》2022,42(15):6184-6195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定量化该区域玉米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能值分析和碳平衡等方法,定量化了2004-2018年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5个省)玉米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并阐明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的平均能源利用效率、温室气体排放量、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3.9、3.8 t CO2-eq/hm2、12.6 t C/hm2和6.8。不同年份间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利用效率在2012年最高,为4.3,在2005和2007年最低,为3.7;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在2015年最高,为14.2 t C/hm2,在2005年最低,为10.1 t C/hm2。各省份中以河北省玉米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和可持续性指数最高,分别高于区域平均15.3%、9.6%和26.4%,较最低的江苏省高45.5%、22.0%和88.8%。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益。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资源投入、能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效益和净生态系统碳平衡在时空尺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制定区域特异性优化管理策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施用增效肥料和高效生物农药等,采用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积极推进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发展,实现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4.
中国退耕还林工程温室气体排放与净固碳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期(2000—2010年)营造林过程边界内碳成本和边界外碳泄漏的计算,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及各区域碳成本和碳泄漏的年际变化、碳成本和碳泄漏的组成特征以及净固碳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期内,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中南华东地区的碳成本分别为3.38、3.64、1.03、1.66、4.38 Tg C,合计14.09 Tg C;碳泄漏分别为21.33、4.60、5.50、1.32、3.78 Tg C,合计36.53 Tg C.退耕还林工程及各区域工程措施碳成本组成特征较为一致,造林引起的碳排放是各区域最大的工程措施碳成本,其中退耕地造林是主要的造林碳成本来源.在各种物资消耗中,肥料引起的碳排放是各区域最大的物资碳成本,其次为建材,而燃油、灌溉和药剂产生的碳排放占各区域碳成本总量的比例仅为10%左右.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工程边界内外共产生温室气体50.62 Tg C,抵消了工程固碳效益的19.9%;在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华东地区的抵消作用分别为38.9%、10.4%、26.1%、8.9%和15.5%.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期内的净固碳量为203.50 Tg C,年均净固碳量为18.50 Tg C·a-1.碳成本和碳泄漏对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的抵消较小,退耕还林工程在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经济林营造采用精准施肥和为退耕还林工程区农户提供可替代的维持生存的方法是分别减少碳成本和碳泄漏的可能措施.  相似文献   
135.
基于LEAP的厦门市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情景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曹斌  林剑艺  崔胜辉  唐立娜 《生态学报》2010,30(12):3358-3367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聚集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城市发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75%左右,因此在城市这个尺度上研究温室气体减排意义重大。从城市这个尺度出发,以厦门市为实际研究案例,应用LEAP模型进行节能减排政策情景分析,定量分析评价城市节能减排潜力,并详细分析各种控制情景和各部门的节能减排贡献率。研究结果显示:在综合控制情景下,厦门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都有所下降;清洁燃料替代措施节能减排效果最好,工业部门节能减排潜力最大;优化能源使用结构蕴藏巨大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36.
温室甜瓜营养生长期日蒸腾量估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基于温室环境参数、甜瓜生长发育参数和土壤水分参数的温室甜瓜日蒸腾量估算模型,以研究温室条件下甜瓜蒸腾量的估算方法.根据温室内特定环境对Penman-Monteith方程中空气动力项进行修正,推导出了适于计算温室条件下参考作物蒸腾量的温室环境因子子模型;以甜瓜叶面积指数为自变量构建了作物因子子模型,模型形式为线性函数;以土壤相对有效含水量为自变量构建了土壤水分因子子模型,模型形式为对数函数.采用分期播种法,根据周年不同播期实测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分析.采用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80%、70%、60%的实测蒸腾数据,对模型在充分灌溉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检验,模拟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5%、16.2%、16.9%.所建蒸腾模型是对Penman-Monteith公式在温室环境和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7.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施用生物炭与添加硝化抑制剂对菜地周年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施用生物炭处理N2O和CH4的综合温室效应增加8.7%~12.4%,蔬菜产量增加16.1%~52.5%,温室气体强度降低5.4%~28.7%.添加硝化抑制剂显著减少N2O排放,不影响CH4排放,综合温室效应减少17.5%~20.6%,蔬菜产量增加21.2%~40.1%,温室气体强度显著降低.混合施用生物炭与硝化抑制剂一方面增加蔬菜产量,另一方面显著增加综合温室效应(增幅为10.6%~11.2%).因此,在菜地添加硝化抑制剂,既能保证蔬菜产量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合适的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38.
陆地生态系统承载的温室气体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调节服务意义重大,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森林对温室气体的储量有利于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研究全球变化问题。针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承载的温室气体在大尺度上无法有效量化的问题,基于2000与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和前人的相关研究,通过一个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值模型,模拟得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承载的三大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N_2O)的量。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面积从2000年的224.3×10~6 hm~2略增到2010的224.6×10~6 hm~2;其中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的面积减少,而混交林与灌木林的面积增加;(2)对应地,2000和2010年中国森林的温室气体储量分别为154.03和154.37 Pg CO_2当量,10年间增加了0.34 Pg CO_2当量。其中,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在研究时段内的GHG储量减少,而混交林和灌木林增加。分区来看,温室气体储量增长较多的区域有华北、西北与西南地区,分别增长了0.13 Pg CO_2、0.12 Pg CO_2与0.15 Pg CO_2当量。温室气体储量减少较明显的是东北地区,减少了约0.1 Pg CO_2当量。本研究分别用本地化参数和模型自带参数,首次尝试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GHG储量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与他人的研究做了对比分析。研究同时发现,当前的相关研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未来需要多源数据和方法提升精度,而模型模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9.
温室番茄蒸腾量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及模型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不同灌溉量处理下温室番茄日蒸腾量与单株总叶面积、土壤相对含水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日蒸腾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番茄日蒸腾量与单株总叶面积、土壤相对含水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等因子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各因子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土壤水分状况是番茄蒸腾量的主要决策因子,决策系数为27.4%;日最低空气相对湿度是主要限制因子,决策系数为-119.7%;番茄日蒸腾量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回归系数平方值(R2)为0.81,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和相对误差(RE)分别为68.52 g和19.4%.根据通径分析筛选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的番茄日蒸腾量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温室番茄日蒸腾量.  相似文献   
14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温室气体的地气交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于2006~2007年对黔中喀斯特地区土壤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的释放通量进行原位观测,研究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是大气CO2、N2O的释放源,CH4的吸收汇.土壤CO2的释放通量介于450.8±50.8~1281.3±214.7 mg·m-2·h-1在之间,夏秋季节高于冬春季节;N2O的释放通量介于-25.4±4.1~105.8±31.2μg·m-2·h-1之间,在夏季最高,在9月、11月和12月出现土壤对大气N2O的吸收;全年CH4交换通量介于-0.27±0.18~0.81±0.26 mg·m-2·h-1之间,随季节的变化不明显.气候条件对土壤CO2和CH4交换通量的影响较小,土壤水分对N2O释放通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N2O和CH4地气交换通量受到土壤硝态氮含量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