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6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8):875
温度与植物种类是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的重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背景下, 不同树种及树种互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仍不清楚。该文以西南亚高山针叶林主要建群种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为研究对象, 采用红外加热器模拟增温,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云杉、冷杉单种和二者混种, 以及裸地对照), 研究不同物种及增温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与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1)无论增温与否, 与裸地相比, 云杉与冷杉单种均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主要类群及总PLFAs含量, 而混种仅在非增温条件下增加了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 另一方面, 增温显著促进了裸地真菌(F)和云杉根区革兰氏阴性菌(GN)的生长, 但对冷杉与冷杉-云杉混种小区微生物群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主成分分析(PCA)表明, 非增温条件下, 植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更为明显。非增温情况下云杉、冷杉单种和混种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显著降低了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GP/GN), 增加了土壤真菌细菌比(F/B)(64.29%-35.71%), 而增温时, 仅冷杉单种对GP/GN和F/B有显著影响。(3) PLFAs含量与土壤碳含量显著正相关, 微生物群落结构(F/B)则与土壤pH及无机氮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 在非增温情况下, 无论单种还是混种均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 但在增温情况下混种对微生物群落PLFAs含量无显著影响, 两个物种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增温条件下也有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2.
本文用临床上厌氧菌感染中最常见的B.f(脆弱类杆菌)与兼性菌中最常见的E.c(大肠杆菌)作混合感染致病协同性研究的模式菌株,从定量角度建立小鼠皮下脓肿的感染模型。结果表明,单独在昆明小鼠皮下接种B.f 10~7(CFu/m)后1/10发生脓肿,10~8与10~9菌量分别有3/10及6/10发生脓肿。B.f的CP(荚膜多糖)提取物125μg、250μg、500μg,其脓肿形成率分别为1/10、2/10和4/10。单独注射E.c10~6~10~7菌量时,无脓肿及死亡发生。10~8时3/10小鼠死亡,脓肿不典型。引起感染的菌量阈值B.f为10~7,E.c为10~8。B.f致病特征为引起脓肿,E.c为引起死亡。混合感染两种菌浓度均在10~7时,5/10发生脓肿,2/10发生死亡。在感染灶中两种菌浓度总数分别保持在≥10~7。B.f与E.c混合感染时有明显的协同致死与协同致脓肿效应。  相似文献   
143.
阔叶红松林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作用的一维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森林水文模拟实验室中,做了不同坡度、不同含水量的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的单因子模拟实验,并从水流机理出发,构造了枯枝落叶滞蓄地表径流的两个方程,根据实验数据拟合了参数,采用“辗转迭代法”求出数值解,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4.
本文对1988年7~10月大连市210例成人感染性腹泻病人进行了病原学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有138例患者的病原鉴定为阳性,病原检出率为65.7%(138/210)。在病原阳性的病例中有117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因此,我们认为夏季成人腹泻的主要病原是细菌(84.8%、117/138)。在致病菌中,副溶血弧菌最为多见,检出率最高(38.5%、45/117)。本研究表明,病毒感染虽不是夏季成人腹泻的主要致病因子,但在混合感染中,“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占多数(66.7%、18/27)。  相似文献   
145.
应用混合病毒防治茶园害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本文对新疆博州豇豆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田间消长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了0.3%印楝素与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联合对豆蚜的防治效果,并对豆蚜天敌消退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博州,豆蚜以卵在苦豆子和苜蓿上越冬,3月下旬至4月初开始孵化,5月上中旬出现有翅蚜在杂草上繁殖蔓延,5月中旬开始迁入棉花上危害,6月中旬陆续迁入豇豆上危害,7月上中旬在豇豆上达到危害高峰时期,7月中下旬慢慢迁入苜蓿地,9月中旬出现性蚜,9月下旬-10月中旬在苜蓿和杂草上产卵越冬。施药后1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豆蚜的防效最高,达到82.91%; 施药后3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效仍最高为97.92%;施药后7 d,0.3%印楝素乳油60 mL/667m2+脂肪酸甲酯喷雾助剂1 000倍液防效达97.3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来说,在豇豆豆蚜发生期施用1次0.3%印楝素+脂肪酸喷雾助剂防治豇豆豆蚜,防效好、持效期长,对豇豆及蚜虫天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9.
陈炯  冯巍  詹飞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150-158
hLCN6 (Human lipocalin 6)是附睾特异性分泌蛋白,它能与精子结合,对精子的成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应用抗hLCN6单克隆抗体偶联免疫磁珠技术分离混合细胞中精子的可行性,建立混合斑中精子细胞分离的新方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精子-上皮细胞混合悬液及混合斑样本,以生物素标记的hLCN6单克隆抗体孵育样品,再用亲和素包被的免疫磁珠捕获分离精子细胞,提取精子DNA进行PCR-STR (Short tandem repeat)分型,同时以差异裂解法提取精子,比较两者的差异。经ELISA检测,hLCN6单克隆抗体与抗原的亲和力解离常数(Kd)为3.47×10~–9 mol/L。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hLCN6在精子中可检测到,主要定位于精子头部的顶体后区域,但不能在上皮细胞中检测到。hLCN6抗体偶联的免疫磁珠复合物能够实现精子细胞的捕获和分离,显微镜观察显示免疫磁珠能够与精子头部特异性结合。对精子个数为10~3/mL的混合悬液,STR分型成功率(正确分型13个以上,RFU200)为90%。当精子数量≥10~4/mL时,分型成功率达10~0%;对精子数分别为10~3/mL、10~4/mL、10~5/mL的混合斑STR分型成功率分别为40%、90%和10~0%。综上,hLCN6抗体偶联免疫磁珠法可以有效分离混合细胞中的精子,分型成功率高于传统的差异裂解法。该方法简单高效,可作为性侵案件中法医混合斑检验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50.
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棱果沙棘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棱果沙棘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在194条随机引物中有50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50条引物分别对棱果沙棘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10扩增得到1个约为1030 bp的与雌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棱果沙棘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棱果沙棘的性别研究提供分子依据。进一步利用该雌性特异位点设计出更加稳定的SCAR标记,可望用于棱果沙棘的早期性别的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