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箭叶淫羊藿居群形态及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是淫羊藿属中分布最广、形态变异最大、分类学最难处理的一个物种,不同箭叶淫羊藿居群其形态、活性成分等差异较大,质量极其不稳定。本实验选择湖北罗田等12个不同的箭叶淫羊藿地理居群,在武汉植物园进行同园栽培,分析其主要形态数量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箭叶淫羊藿不同居群在形态上表现出各自明显的差异。基于AFLP数据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各居群聚类关系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柳州居群(LZ)、西南居群(CL、HH、ZY)、华东华中居群(YT、WN、NF、HS、QZ、SG、LY、LT)依次分出。而形态分层聚类分析显示各居群形态变异复杂,只有部分与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对箭叶淫羊藿分类研究及资源筛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2.
偏斜淫羊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70%乙醇超声波辅助提取偏斜淫羊藿(Epimedium truncatum H.R.Liang)叶片中的类黄酮化学成分,利用LC-MS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合物组成,利用HPLC方法测定其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并与药典规定药材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从偏斜淫羊藿叶片中鉴定出6个化合物: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3,5,7-三羟基4’-甲氧基-8-异戊烯基黄酮-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鼠李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甙、山奈苷。该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发现。偏斜淫羊藿富含朝藿定C,其含量显著高于箭叶淫羊藿主要活性成分的总含量。结果表明LC-MS可以简单、快速地对淫羊藿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偏斜淫羊藿富含朝藿定C,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Icariin)对链脲佐菌素(STZ)致糖尿病雄性大鼠附睾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给予STZ(60mg/kg ip)建立糖尿病模型。动物随机分为6组(n=14):正常组、模型组、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0 mg/kg、40 mg/kg、80 mg/kg)、罗格列酮组(3 mg/kg)。12周后,处死大鼠。检测血清中葡萄糖、附睾中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谷氨酰转肽酶(γ-GT)、α-糖苷酶(α-glucosidase)活力及唾液酸(SA)、果糖(fructose)的含量;取附睾以4%多聚甲醛固定,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模型组附睾中LDH、ACP及γ-GT活力降低,唾液酸、果糖含量降低。病理学检测可见附睾管中成熟精子数目减少。淫羊藿苷组比模型组大鼠特异性酶类活力提高,并在组织学上有明显的改善。结论:淫羊藿苷对STZ致雄性大鼠附睾功能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增强了附睾相关标志酶的活性及改善了内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24.
基于"居群"概念,对木鱼坪淫羊藿复合种(Epimedium franchetii species complex)进行了系统的标本查阅,并于花期对该复合种9个居群的野外形态进行了观测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竹山淫羊藿(E.zhushanense K.F.Wu et S.X.Qian)花瓣为紫红色,易于与其它物种区分;时珍淫羊藿(E.lishihchenii Stearn)在模式产地(江西庐山)的JXLS居群中有1/5的个体根茎为结节状(并非像模式种一样根茎细长),其叶背被毛细长的性状较稳定,且与木鱼坪淫羊藿(E.franchetii Stearn)叶背被粗短伏毛的性状区别明显;JXJA居群(江西靖安)地理分布靠近江西庐山,叶背被毛也与时珍淫羊藿类似,但其典型的粗壮根茎则与木鱼坪淫羊藿一致,因此将其处理为木鱼坪淫羊藿-时珍淫羊藿过渡类型;保靖淫羊藿(E.baojingense Q.L.Chen et B.M.Yang)与木鱼坪淫羊藿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小叶柄、叶柄、茎和节部密被柔毛,尤以节部明显,叶背被细长毛,而木鱼坪淫羊藿小叶柄、叶柄、茎和节部均光滑,叶背被粗短伏毛;HBFX居群(湖北房县)和HBMP居群(湖北神农架)小叶柄、叶柄、茎、节部和叶背均疏被毛,被毛特征介于木鱼坪淫羊藿和保靖淫羊藿之间,因此将HBFX和HBMP居群处理为木鱼坪淫羊藿-保靖淫羊藿过渡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划分为3类,竹山淫羊藿与其它类群种间界限明显,建议将其从木鱼坪淫羊藿复合种中分离出来;木鱼坪淫羊藿与时珍淫羊藿和保靖淫羊藿的关系复杂;保靖淫羊藿与木鱼坪淫羊藿主要是被毛上的差异,地理上存在同域分布,推测其为微生境导致的生态宗,将其处理为木鱼坪淫羊藿的变种;时珍淫羊藿与木鱼坪淫羊藿地理分布相对隔离,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地理宗,将其处理为木鱼坪淫羊藿亚种。  相似文献   
25.
摘要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缓解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30只SD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作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淫羊藿苷组,每组各10只。其中模型组和淫羊藿苷组大鼠均制作大鼠腹部皮瓣IRI模型,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淫羊藿苷组大鼠则予以淫羊藿苷腹腔注射。对比各组大鼠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血清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皮瓣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的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均低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大鼠的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均低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高于模型组;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均高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SOD、GSH水平均高于模型组;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MDA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皮瓣组织p38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2(MKP-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皮瓣组织p38 MAPK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而MKP-2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淫羊藿苷可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发挥减轻腹部皮瓣IRI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分别从青海和甘肃采集高原型藏羊(Ovis aries)和小尾寒羊睾丸各20枚,用血管铸型技术和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两品种绵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超微形态特征。结果显示,两品种绵羊的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走形呈一定程度的弯曲,其中睾丸小叶内离心动脉、离心小动脉及向心小动脉均呈"树枝"状分布。研究发现,与低海拔地区的小尾寒羊相比,高原型藏羊睾丸的绳结状动脉具有更密集的螺旋状排布,小动脉分支也较多,并且向心动脉、绳结状动脉、离心动脉、附睾头微动脉的管径也较粗。此外,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和附睾头微动脉表面的"梭形"压痕较浅,而小尾寒羊的则较深;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毛细血管前微动脉的表面缢痕较多且密集,而小尾寒羊的则相对少而稀疏。研究认为,高原型藏羊睾丸小叶及附睾微动脉的超微形态特征,有利于血管的收缩、睾丸供血及高原环境下精子的成熟,是睾丸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相似文献   
27.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羊尿斑块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1989年围封禁牧地,研究了天然羊尿尿斑土壤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pH值于施尿后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58天后pH值基本稳定在6.5左右且低于对照区水平,施尿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基本一致,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施尿后土壤总可溶性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天达到最大值(35.1mg·L^-1)。总可溶性磷各组分钼酸反应磷、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缩合磷百分比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钼酸反应磷和可溶性有机磷与可溶性缩合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施尿区土壤NH4^+-N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NO3-N含量14天后开始显著增加,并于第21天达到最大值,其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并较NH4^+-N存在显著的时滞现象;施尿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双峰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8.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肾阳虚证病理改变及淫羊藿总黄酮的作用及其机理,为开发药物的临床新用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大剂量外源糖皮质激素建立肾阳虚大鼠动物模型,以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各组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CaM mRNA的表达,以及淫羊藿总黄酮对其的影响.结果:肾阳虚大鼠下丘脑、肾上腺CaMmRNA水平升高,垂体组织CaM mRNA水平没有显著变化,淫羊藿总黄酮能够降低下丘脑组织CaM mRNA水平,但对肾上腺影响不显著.结论:大鼠肾阳虚证时下丘脑中CaM mRNA水平升高,淫羊藿总黄酮可使其降低.  相似文献   
29.
在构件水平上,对川产的3种药用淫羊藿属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箭叶淫羊藿E.sagittatum)、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的无性系构件特征、克隆构型及构件生物量配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野生状态下:该属3个种无性系构件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且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变异系数范围在29.29%~48.31%之间;箭叶淫羊藿更趋于“游击型”克隆构型,而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则更趋于“密集型”克隆构型;该属3个种都将高比例生物量配置到叶片或者根茎,其次为茎,再其次为根。柔毛淫羊藿具有更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单位面积上各构件生物量均最大,应作为人工引种栽培的首选种。  相似文献   
30.
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淫羊藿为中国传统药用植物,淫羊藿苷是淫羊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具有改善心脑血管功能、加强性腺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破骨细胞,促进成骨细胞生长、延缓衰老、抗肿瘤、抗病毒等生理活性.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