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淡水鱼寄生桡足类鳋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文英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2):i010-i045,271
桡足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自由生活的创水溞(Cyclopoida)和镖水溞(Calanoida),它们都是鱼类的优良食料。另一部分就是营寄生生活的种类,其中有些对于鱼类的危害性很大。鳋科(Ergasilidae)是一羣由自由生活的剑水溞演变成寄生生活的过渡类型,其幼虫及雄虫完全营自由生活,只有雌性的成虫始寄生在鱼体土。  相似文献   
12.
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的新发现及其生态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在海南岛发现了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唐(Tanichthys albonubes Lin) 群,属种均为海南新记录.该属全球只有两种,种与种群间都呈间断分布,对研究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等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早年过度采集作观赏鱼,加上珠三角地区的急速都市化发展,唐鱼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灭绝种.近年被重新发现后,迄今只知分布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零散地点和越南广宁省下龙湾附近.海南岛足这个珍稀种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的地点,亦是唐鱼野生种群已知纬度最低的分布点.发现海南唐鱼的地点是一条低地小河,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生植物茂盛,与广东省报道的唐鱼生境类似.发现海南种群的小河鱼类丰富,全今记录有共生鱼类20种,包括大量掠食性物种,但唐鱼足该地的优势种之一.在不同月份都可以发现体长10mm以下的仔鱼,显示海南岛的唐鱼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海南岛跟亚洲大陆隔离历史长,其唐鱼与亚洲大陆种群在形态、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问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何,海南唐鱼的保护重要性是否更为突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鱼体重金属的富集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鱼类重金属的污染情况, 以鄱阳湖吴城6种常见淡水鱼(鲤、鳙、鲢、草鱼、青鱼、鳊)为研究对象, 分别研究鱼心脏、肝脏、鳃丝和肌肉等部位中铜、锌、铅、镉4种重金属的富集情况, 并采用目标危险系数(THQ)评价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 重金属元素在鱼体不同器官中的富集程度不同, Cd在肝脏中的含量最高, Cu在肝脏和心脏中的含量最高, Pb在肝脏中的富集含量最低, Zn在各器官的总体含量要高于其他3种元素。4种重金属在鱼肌肉中的含量均符合国内外标准。目标危险系数(THQ)分析结果表明, Pb导致的健康风险最高, Cd最低, 单一重金属THQ值和复合重金属TTHQ值均小于1, 说明吴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低, 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4.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鱼类由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水环境 ,经常与体液是不等渗的 ,淡水鱼类的组织液存在着比介质高的渗透浓度 ,而海水种类的体液比它们生活的海水渗透浓度低 ,所以鱼类必须进行对其来说非常重要的渗透调节 ,以维持组织内特定的水分和盐类平衡。鱼类渗透浓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肾脏、鳃等器官来完成的。1 淡水鱼类通常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体液的含盐浓度相差不大 ,均约为 7‰ ,以 mosm/ kg[渗透毫摩尔 /公斤 (升 )水= 2 2 .4个大气压 ]表示淡水鱼血液的渗透压范围是 2 6 5~ 32 5 mosm/ kg。而淡水的盐水浓度在 3‰以下 (渗透压小于 5 mosm/ kg) …  相似文献   
15.
1984—1985年,对苏州地区不同营养类型湖泊9种经济鱼类中26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①在湖泊中污染区的鱼体金属元素含量要比非污染区高。②鱼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规律是:底层鱼>中层鱼>上层鱼;食物链长的鱼>食物链短的鱼(即肉食性鱼>杂食性鱼>草食性鱼);鱼鳃>鱼肉。③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生长状况下,鱼体中金属元素含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鱼在污染性湖泊中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因而鱼也是污染物的指示者之一。④苏州地区湖泊鱼体中金属元素的自然含量不太高,与苏联里海地区的鱼类相近似;它们在鱼体内的排列次序为:铁>锌>锶>铜>铅>钡>锂>铌>镓>镍>铈>钛>锰>钍>钴>铬>砷>汞>镉>钒>锆>钇>镧>铍≥镱>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淡水鱼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利新蓝和过碘酸雪夫试剂染色对鲶鱼(Silurus aso-tus)、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rtix)、鲫鱼(Carassius auratus)消化道黏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AB-PAS(Alcian blue and periodic acid schiff’s reation)染色后动物消化管黏液细胞表现为4个类型:Ⅰ型玫瑰红色、Ⅱ型蓝绿色、Ⅲ型紫红色、Ⅳ型蓝紫色。除鲫鱼外动物食管始部黏液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食管中部黏液细胞主要是Ⅱ型和Ⅳ型杯状细胞。除鲫鱼动物胃体柱状黏膜上皮细胞与胃腺颈部细胞主要为Ⅰ型和Ⅲ型,黏液颗粒主要集中在细胞的核上区。链鱼、鲶鱼胃腺黏液细胞为Ⅰ型和Ⅲ型。链鱼、鲶鱼小肠的杯状细胞主要为Ⅲ型和Ⅳ型。鲫鱼小肠杯状细胞主要有Ⅱ型和Ⅳ型。这三种动物大肠杯状细胞主要为Ⅱ型和Ⅳ型。  相似文献   
17.
唐鱼野生种群在海南岛的新发现及其生态资料(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在海南岛发现了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Lin)的野生种群,属种均为海南新记录。该属全球只有两种,种与种群间都呈间断分布,对研究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及古地理等均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于早年过度采集作观赏鱼,加上珠三角地区的急速都市化发展,唐鱼曾被认为是野外已灭绝种。近年被重新发现后,迄今只知分布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零散地点和越南广宁省下龙湾附近。海南岛是这个珍稀种首次在亚洲大陆以外被发现的地点,亦是唐鱼野生种群已知纬度最低的分布点。发现海南唐鱼的地点是一条低地小河,水质清澈,水流缓慢,水生植物茂盛,与广东省报道的唐鱼生境类似。发现海南种群的小河鱼类丰富,至今记录有共生鱼类20种,包括大量掠食性物种,但唐鱼是该地的优势种之一。在不同月份都可以发现体长10 mm以下的仔鱼,显示海南岛的唐鱼无明显的繁殖季节。海南岛跟亚洲大陆隔离历史长,其唐鱼与亚洲大陆种群在形态、分子水平上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如何,海南唐鱼的保护重要性是否更为突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淡水鱼的寄生线虫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惠生 《水生生物学集刊》1956,(1):9-106,i024-i028
关于鱼类寄生线虫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很多人做过,尤其在苏联还有特设的专门机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重要性于此可以想见。我国淡水鱼的种类有五百多种,多数都是有经济价值的食用鱼,但有关寄生线虫的研究,以前虽也有不少数学者做过一些,可是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则显得非常贫乏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鱼类脂蛋白脂酶(1iportein lipase,LPL)、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基因结构、功能及分子系统关系,作者克隆了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a)的LPL和HL基因cDNA核心序列,并推测了其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时,还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中华鲟、鲢肝脏LPL基因与中华鲟肝脏HL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LPL和HL氨基酸序列分别在哺乳类动物、鸟类、鱼类中相对保守.与已知的脊椎动物内皮脂酶(endothelial lipase,EL)和胰脂酶(pancreatic 1ipase,PL)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LPL、HL、EL与PL同属脂肪酶家族,四者聚集成一有根树.  相似文献   
20.
《植物生态学报》2013,24(6):672
Biological invasion is now considered one of the three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s worldwide. Freshwater fish invasion becomes more serious with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We review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global freshwater fish invasions and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s, distributions, introduction pathways, mechanism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and risk assessments of freshwater fish invasions. Non-native fish are mainly introduced through food aquaculture (51%), as ornamental fish (21%), or for sport fishing (12%) and fisheries (7%). The number of introduced fish has reached 624 species, doubled the number found thirty years ago. Successful invasions may bring many negativ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such as predation, hybridiz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lteration of local freshwater ecosystems, as well as diseases transmission. However, it also brings positive biological and economic values. The number of fish invasion studies has increased eight times over the last 20 years, with studies mainly focusing on biology and the biological impact of invasive fish species. Risk assessments of freshwater fish invasions were studied over the last 10 years, and fish invasiveness screening models have been applied in countries of five continents. The number of non-native freshwater fish in China totaled 439. However, research papers on freshwater fish invasions in China was only 3.7% of the global total, and these researches were mainl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biology of invasive fish species, and very few studies included risk assessments. Therefore, we suggest investigating the history,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sms of invasive spec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evaluating both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freshwater fish invasions, and also reinforcing studies of risk assessment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