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细菌质粒的消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化学消除剂或改变生长条件可以消除细菌中的质粒,除宿主菌的特性及其所含质粒分子量大小之外,消除率还与消除剂浓度,作用时间有关,嵌合染料适用于消除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具有性纤毛的细菌作用效果较好,适当提高培养温度可消除一些细菌中的质粒,胸腺嘧啶限量法仅适用于其营养缺陷菌株的质粒消除,利用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及反复冻融菌体均可消除细菌中的质粒。  相似文献   
12.
利用染色体消除法获得太谷核不育小麦纯合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育性受单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Ta1)控制,其不育株总是杂合(Ta1ta1)的,纯合不育株(Ta1Ta1)并不存在。实验以太谷核不育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为母本和玉米(ZeamaysL.)杂交,利用杂合子和幼胚细胞分裂过程中父本玉米染色体自发消除的特点,经过激素处理、幼胚拯救和染色体人工加倍,成功地获得了自然界不存在的纯合显性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Ta1Ta1),并利用“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方法,将这一宝贵新种质长期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3.
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测定黄芩甙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 ;以携带R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株PA16为靶细菌 ,以黄芩甙作为R质粒消除剂 ,进行R质粒体内外消除试验 ;体外消除实验结果表明 ,黄芩甙对PA16的消除率为 5 .1%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也高于EB对照组的结果 ;体内R质粒消除率为 12 .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黄芩甙在体内外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具有较强的消除作用 ,为其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7 mg/L的孔雀石绿浸泡斑点叉尾 苗种5min后将其饲养于池塘的网箱中, 研究了在养殖模式下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苗种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消除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血液、肌肉、皮肤、肝脏、肾脏组织中的浓度水平。采用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3p97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模型, 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C孔雀石绿 =683.063 e-0.248 t+ 11.176 e-0.006 t- 694.239e-0.333 t, C隐色孔雀石绿 =757.240 e-0.222 t + 14.474 e-0.007 t 771.714 e-0.382 t。血液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3.480和3.623h, 峰浓度值Cmax分别为81.560和159.619 ng/mL, 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37.689和21.125 L/kg, 分布相的一级速率常数分别为0.248和0.222/h, 消除相的一级速率常数分别为 0.006和0.007/h, 吸收半衰期T(1/2) 分别为2.794和3.124h, 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113.068和105.841h, 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12分别为0.020和0.015/h, 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21分别为0.159和0.121/h,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2493.944和3601.863 ngh/mL。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浓度水平的结果表明, 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皮肤肌肉肾脏肝脏, 其中斑点叉尾 皮肤组织易蓄积孔雀石绿, 其残留时间最长, 肝脏组织由于对孔雀石绿有极强的代谢转化功能而浓度较低。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5.570 e-0.009t、C=6.302 e-0.007t、C=4.791 e-0.006t和C=4.591 e-0.002t, 相关系数r20.773, 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3.2、4.1、4.8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孔雀石绿分别在45、60、30和60d才未被检测到; 隐色孔雀石绿在斑点叉尾 4种组织中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肝脏皮肤肌肉肾脏, 残留时间最长的组织也是皮肤组织。隐色孔雀石绿在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消除方程分别为C=6.491 e-0.004t、C=6.958 e-0.003t、C=6.722 e-0.007t和C=6.162 e-0.002t, 相关系数r20.673, 消除半衰期T1/2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分别为7.2、9.6、4.1和14.4d。肌肉、皮肤、肝脏和肾脏组织中隐色孔雀石绿分别在90、90、60和90d才未被检出。试验期间(2011年5月17日至7月15日)平均水温为26.4℃, 孔雀石绿和隐色孔雀石绿90d后在各组织中才未检测到, 因此, 使用7 mg/L孔雀石绿浸泡2龄斑点叉尾 苗种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至少应经过2376℃d后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15.
氯霉素在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养殖动物口服氯霉素后可能在可食组织中造成残留,本文通过以50mg/kg鱼体重的氯霉素(CAP)的剂量对尼罗罗非鱼单次口灌给药,采用HPLC和GC-ECD分析方法研究了CAP在罗非鱼体内的代谢和消除规律。给药0.5h后,CAP在血浆和肝脏中的浓度均迅速上升,分别为4288.01±1285.53ng/mL和5214.18±1105.62ng/g,2h达到峰值22246.42±355.84ng/mL和25717.47±1740.66ng/g;而肌肉中CAP却上升较慢,2h仅为7744.08±2118.74ng/g,8h才达到峰值13232.89±1612.74ng/g,峰值仅约为血浆和肝脏的1/2。CAP在罗非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消除速度均较慢,但肌肉比肝脏稍快,肌肉中第96d CAP降至为0.07±0.01ng/g,而肝脏中第120d尚在0.1ng/g以上,为0.25±0.06ng/g。肌肉和肝脏浓度常用对数-时间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y=-0.0966x+5.4292;y=-0.053x+4.7258,二者的T1/2β为7.14d和13.08d。若要使CAP在罗非鱼肌肉和肝脏中的浓度降至0.1ng/g以下,则休药期分别需80.47d和132.61d。试验表明CAP在罗非鱼组织中消除缓慢,尤其在肝脏中,因此肝脏可以作为CAP残留监测的首选组织。    相似文献   
16.
收缩间期等指标与运动酸碱失衡及恢复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名中跑运动员,10名长跑运动员和12名正常人以按实际换算得出的跑速在活动跑台上进行了400m和1500m跑的测定,其目的是通过对收缩间期诸指标与运动后血乳酸浓度(LA)和pH值的相关分析,从中得出反映运动酸碱失衡的可靠指标。结果显示:在反映运动酸碱失衡上,运动后射血前期/左心室射血时间的可信度最高,它与LA和pH值的半时恢复时间存在显著相关(r>0.86,P<0.01),方程可靠性检验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由于酸碱失衡的恢复与疲劳的消除一致,因此利用回归方程可对运动后疲劳恢复过程进行间接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和化学发光检测法研究了黄芪中各成分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以药物抑制发光强度50%的浓度(LC_(50))为指标,经研究证明,黄芪总皂部分(N)具有较强的活性,LC_(50)为185μg/ml,再经进一步导向分离并鉴定证明,黄芪甙Ⅲ,Ⅳ和Ⅵ的 LC_(50)分别为80、50和11μg/ml。从而确证黄芪的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可能为黄芪甙的混合组成。  相似文献   
18.
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 (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消除规律, 有助于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和休药期, 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依据。(1)单次口服剂量 20 mg/kg 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 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药-时曲线呈明显双峰现象: 第一次达峰时, 强力霉素在肾、血和肌肉中浓度迅速上升, 达峰时间 Tmax (1)出现在 30min, 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浓度上升缓慢, 出现在 1h; 肝、肾、血和肌肉第二次达峰的时间 Tmax (2)出现在 8h, 第二次达峰浓度 Cmax(2)大于第一次的浓度Cmax (1)。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 63.242、1282.077、142.379、62.348 μg·h /mL。消除半衰期[T1/2b]: 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 40.668、48.767、36.527、31.091h, 平均滞留时间(MRT): 肾、肝、血和肌肉分别为 46.585、56.989、48.859、42.428h; (2)连续口服剂量 20 mg/kg 的强力霉素 5d, 停药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 肝脏中浓度最高, 肌肉+皮中浓度最低。在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 药物消除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肌肉+皮、肾脏、肝脏。若以肝脏为靶组织, 最高残留限量 300 μg/kg,休药期不低于 30d; 若以可食组织肌肉+皮为靶组织, 最高残留限量 300 μg/kg, 休药期不低于 19d。  相似文献   
19.
以酿酒酵母两种不同类型的嗜杀菌株SK4(K1型)和ERR1(K2型)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嗜杀酵母的嗜杀特性,两株嗜杀酵母具有相互杀死作用,其嗜杀活性与菌体生长有关。SK4和ERR1的嗜杀质粒的比较表明:M1-dsRNA质粒和M2-dsRNA质粒分子量分别为1.7kb和1.5kb,两株菌的L-dsRNA质粒均为4.0kb。用高温和紫外线处理嗜杀酵母,嗜杀活性随之消失,消除菌中的M-dsRNA质粒也相应  相似文献   
20.
利用化学消除剂或改变生长条件可以消除细菌中的质粒。除宿主菌的特性及其所含质粒分子量大小之外 ,消除率还与消除剂浓度、作用时间有关。嵌合染料适用于消除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具有性纤毛的细菌作用效果较好。适当提高培养温度可消除一些细菌中的质粒 ,胸腺嘧啶限量法仅适用于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质粒消除。利用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及反复冻融菌体均可消除细菌中的质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