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中枢5—HT对胃运动调节的神经机制。方法:采用免侧脑室给药,记录胃内压及胃收缩频率。结果:①侧脑室注入5—HT25μg,胃内压升高,胃收缩频率下降。②侧脑室注入阿托品抑制5—HT的效应,外周静脉注射阿托品仅阻断其升压作用。酚妥拉明和心得安对5—HT的作用均无明显影响。③侧脑室注射纳洛酮或苯海拉明显著抑制5—HT的降频作用,且苯海拉明能反转5—HT的升压作用。④切断双侧膈下迷走神经,侧脑室注射5—HT对胃运动无影响。结论:脑内5—HT引起胃收缩频率和胃内压变化的神经机制不同,升高胃内压的作用与中枢乙酰胆碱和组织胺有关,经迷走神经中胆碱能纤维传出;降低胃收缩频率的作用与中枢乙酰胆碱、组织胺及脑啡肽有关,经迷走神经中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纤维传出。  相似文献   
82.
本文对玛曲渔场几种裂腹鱼类消化道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比较,并对其结构与食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结果如下:(1)这几种裂腹鱼类消化道的大体形态同林浩然(1962)报道的鲤科鱼类者一致,但显微结构差异甚大。与Mohsin(1961)报道的G.giurus鱼的显微结构相似。(2)各种硬骨鱼类分泌粘液的细胞组成不同,这种组成与食性有关。食道上皮除复层鳞形上皮外,还有复层柱状上皮。食道肌层的纤维走向与肠部者相反。(3)鱼类消化道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一致,主要表现在口腔、咽、食道和肠的长短方面。肠的显微结构,几乎没有对特有食性的适应变化。    相似文献   
83.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消化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利用石蜡切片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其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的消化道无特殊变异,但中肠亚端部的一对胃盲囊长而发达,是消化道的突出特征。中肠和胃盲囊不同部位的细胞学特点有明显差异。根据中肠细胞形状及其分布将中肠分为4个区域,对中肠不同区域的细胞学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4.
昼夜节律是指在生物体内存在的以近似24h为周期的生物节律.昼夜节律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内源节律的周期性,哺乳动物的生理和代谢节律受昼夜节律的控制.昼夜节律的振荡导致下游分子通路和生理过程发生节律性变化,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消化道蛋白质、糖、脂类等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的节律性及其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85.
86.
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杜卫国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0,46(3):271-277
测定了浙江金华的社鼠和褐家鼠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季节变化。野生社鼠消化道各器官无论长度不审重量都有明显季差异,在寒冷的冬季具有相对较大的小肠、大肠、盲肠、雄性社鼠的消化道长度在秋季由于食物条件的改善而明显下降,但雌性社鼠由于在秋季仍有繁殖负担,其消化道长度下降不明显,而家栖的褐家鼠只有总消化道、小肠和大肠的长度有季节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季。消化道形态季节变化与温度、食物条件和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   
87.
中华稻蝗全消化道内壁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扫描仪和扫描电镜对中华稻蝗消化道内壁的细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食道内壁由纵行脊组成,前端有齿。嗉囊包括两段,前段的一个小的膨大部分,由V-形区和两侧的V-形脊组成,只在前端内壁有齿;后段为一个大的膨大部分,由柳叶脊、扇形脊和不规则脊组成,脊的上缘有齿。前肠内壁的齿主要为单生齿,除贲门瓣上齿的齿尖指向前方外,全部齿的齿尖指向后方。后肠的前端为12个幽门瓣,内壁有齿。回肠和结肠由6条纵行脊组成,结肠内壁有齿。直肠的齿在除直肠垫外的直肠内壁上。后肠的齿主要为丛生齿,后肠除直肠内壁齿的齿尖指向附着环外,全部齿的齿尖指向后方。根据我们的观察,对前肠提出了新的分区。  相似文献   
88.
目的:城市中杀鼠药中毒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其引起消化道出血也极易误诊和漏诊,本文分析抗凝血杀鼠药中毒至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25例杀鼠药中毒并出现消化道出血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病例均以维生素K1抗凝血方法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率(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出血时间(TT)等出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5例因抗凝血杀鼠药物中毒并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经维生素K1等抗凝血方法治疗患者全部治愈,消化道出血停止,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凝血法对杀鼠药中毒导致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离东亚钳蝎消化道中的可培养细菌,并研究其产消化酶活性和耐药性,探讨消化道细菌对东亚钳蝎消化食物的影响。方法野生东亚钳蝎采用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分离其消化道内可培养细菌,利用16S rRNA序列进行细菌的分子鉴定;利用平板透明圈法测定可培养细菌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等消化酶的活性;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消化道可培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在东亚钳蝎消化道中共分离到4个属10种细菌,其中芽胞杆菌属7种,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婴儿芽胞杆菌和长形赖氨酸芽胞杆菌;葡萄球菌属、纤维微菌属和短波单胞菌属各1株,分别为松鼠葡萄球菌、纤维化纤维微细菌和泡囊短波单胞菌。对10种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分析表明,8种细菌有产消化酶活性,占细菌总数的80%;5种细菌有产蛋白酶活性,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和纤维化纤维微细菌;7种细菌有产淀粉酶活性,分别为蛋白水解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巨大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松鼠葡萄球菌和婴儿芽胞杆菌;未筛选到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蛋白水解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松鼠葡萄球菌可同时产2种消化酶。在药敏试验中,8种细菌对多粘菌素B耐药,5种细菌对四环素耐药,3种细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东亚钳蝎消化道中可培养细菌的组成相对单一,多数细菌有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功能,说明东亚钳蝎消化道中的细菌可能有协助其进行食物消化的功能。消化道细菌对抗生素多表现为敏感,推测其生存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较少,同时在对东亚钳蝎人工饲养的场所进行消毒时,要谨慎选择抗生素,防止抗生素使用不当致使东亚钳蝎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疾病。  相似文献   
90.
The digestive tra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ges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food energy.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abiotic environments on digestive tract morphology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evolution of digestive tract across different environments. Here, we investigated altitudinal variation in digestive tract length in the Yunnan Pond Frog (Pelophylaxpleuraden) across five populations ranging from 1413 m to 1935 m a.s.1, in Ningn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in western China. Frogs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from 1-5 June 2012.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females had longer digestive tract and relative digestive tract (i.e. digestive tract length / body size) lengths in com- parison to males, on average,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Digestive tract and relative digestive tract length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suggesting that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ndigestible ma- terials may be consumed at high-altitude sites and result in a relative increase in digestive tract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