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35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62.
目的:探讨内镜下两种手术方法对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4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2例。A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B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所切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手术时间、切除肿瘤的直径和厚度、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垂直切缘阴性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时间为(8.95±1.63) min,治疗费用为(2127.70±468.31)元,均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切除肿瘤直径和厚度、住院时间、垂直切缘阴性率对比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肿瘤完全切除率为93.75%,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两种内镜下手术方式均可有效清除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费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少低,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能够更彻底地清除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63.
《激光生物学报》2021,30(1)
光动力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肿瘤的方法,利用光敏剂吸收可见-近红外光并在组织氧的参与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物质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光动力疗法对肿瘤侵袭性低,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良好的患者依从性,因此被广泛用于各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和挽救性治疗。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消化道肿瘤的文献进行综述,对所报道的疾病类型、治疗病例数、光敏剂和光源、疗效和安全性等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对所面临的挑战和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总,以期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光动力疗法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探讨目前的新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4.
微生态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张达荣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1):3-4
20世纪 5 0年代初期 ,我国著名微生态学家、微生态学先驱者魏曦教授、刘秉阳教授创建了我国的微生态新学科 ,并后继由康白教授发扬光大 ,使我国微生态学蓬勃发展。人体微生态的许多基本规律都是从胃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得出的。胃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与现代医学许多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有广泛的联系 ,胃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肠道的解剖结构与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须的组成部分。微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宿主。对一定解剖部位的疾病生理、病理解剖、… 相似文献
65.
胆囊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居消化道肿瘤第5位,其发病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种族和性别差异性,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男女发病的性别比为1:(3-4)。胆囊癌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营养代谢、激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胆囊息肉以及致癌物接触。智利是目前全球胆囊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66.
通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刺猥消化道各段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胃贲门以及所有消化管,其中胃,十二指肠与小肠末段嗜银细胞分布密度较高,小肠中段及直肠末段密度较低,嗜银细胞分布于消化管壁粘膜层腺体与绒毛,其中在腺体密度较高,在绒毛较低,并且胃、小肠壁固有膜腺体的中、底部密度最高,另外在胃幽门有狭小的高密度分布区。嗜银细胞有锥体形,瓜子形,椭圆形,长梭形,圆形等,锥体形,瓜子形,长梭形多有明显的长突起。嗜银颗粒或充满整个细胞,或集中于起端或基底部,细胞外常见到刚释放的嗜银颗粒,特别是锥体形,瓜子形细胞的尖端处常可见到向腺管或肠腔释放的嗜银颗粒。 相似文献
67.
多巴胺(dopamine, D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功能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年发现DA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DA与肠黏膜炎症相关疾病联系的研究成为热点。消化道是外周DA的重要来源,DA不仅产生于肠神经系统和消化道上皮等部位,而且还大量产自于肠道微生物。机体组织中DA的含量变化除了受其合成酶影响外,还受到两个重要的代谢酶——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 COMT)的调控。本文主要对消化道DA的来源和功能、DA代谢酶的分布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常见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SMTs)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哈医大一院经内镜切除的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患者共49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后随诊复查胃镜。统计每种肿物的患者临床症状,各种黏膜下肿物的性别分布、大小,及在消化道的分布。计算超声内镜的诊断率,总结病理结果。结果:49例患者中,间质瘤25例,类癌9例,平滑肌瘤8例,异位胰腺4例,脂肪瘤2例,颗粒细胞瘤1例。间质瘤分布以胃底、胃体多见。类癌以直肠最多见,胃内也可见。平滑肌瘤多分布于食管,也可见于胃。异位胰腺多分布于胃窦。通过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切除42例,粘膜下隧道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切除4例,还有3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迟发性出血、严重感染及死亡病例发生。随访3-2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黏膜下肿物在内镜及超声内镜各有特点。超声内镜对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双镜联合使SMTs的内镜下各种治疗方式(EMR、ESE、STER)更有安全保障,使患者受益最大。 相似文献
69.
消化道微生态参与人体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是消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消化道微生态可能与急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等胰腺疾病关系密切,但学术界很少关注。慢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衡,并易伴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等IgG4相关性疾病关系密切。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细菌移位在急性胰腺炎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和疾病程度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特征仍不清楚。牙周疾病和口腔微生态失衡会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但胰腺癌时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及作用仍不明确。本文就各类胰腺疾病背景下的消化道微生态研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0.
蛇岛蝮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蛇岛蝮蛇(Gloydius shedaoensi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免疫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显示,5-羟色胺细胞从食管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分布密度呈波浪式,其中胃贲门部分布密度最高(7.15±2.38),直肠部次之(4.55±3.14),食管部最低(1.2±0.71).5-HT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以及固有膜内.形态多样,呈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分析认为蛇岛蝮蛇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作用途径,并且其密度分布可能与其食性、生存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