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31篇
  59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1.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及女性生育并伴有恶性侵袭性的妇科良性疾病。以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异位至深部子宫肌层,并伴随相邻肌细胞增生和肥大为特征,其临床特点特殊,近期统计研究发现其发病率正逐渐升高,而且趋向年轻化。现有研究报道子宫腺肌发病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存在的基底层干细胞可能与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发生脱落、增殖相关,其功能紊乱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异常性疾病包括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子宫内膜干细胞侵入子宫肌层,在局部环境的诱导下增殖、分化或可形成子宫内膜的异位病灶。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可能为子宫腺肌病发病和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和希望。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就近年来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与干细胞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2.
家蚕雌性附腺及其Ng突变体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分别对家蚕(Bombyx mori.L)正常及Ng突变体雌蛾件附腺分泌部组织的蛋白质进行提取,并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对提取的蛋白质混合物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用银染的方法,平均每张电泳图谱可以分离约700个蛋白质点,其中大部分的蛋白质点分布在pH4~8范围内,在分子量上主要集中在30~70kD区域:比较分析发现,有4种蛋白只在正常性附腺组织中特异表达,而有2种蛋白只在Ng突变体的组织中特异表达。另外约有29种蛋白在正常性附腺分泌部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g突变,而约有15种蛋白在Ng突变体的分泌部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Ng突变的形成和导致这种突变体的性附腺不能正常分泌粘性蛋白的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73.
张丹  邱飞  刁勇 《病毒学报》2013,(5):566-572
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源于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以其无致病性、低免疫原性、可定点整合及在宿主细胞内长期表达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和遗传疾病等基因治疗研究,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载体之一。但是人体内广泛存在AAV中和抗体,以及rAAV对体内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性欠理想,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经化学修饰的rAAV可以抵御血清中和抗体,提高转导靶向性,还可实现rAAV体内动态监测,这为解决当前rAAV载体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化学修饰的rAAV展开系统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4.
邓樑钧  邱飞 《病毒学报》2018,34(1):121-127
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在基因治疗研究中应用广泛,但可能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限制了其在基因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如何降低rAAV载体的免疫反应已经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从对rAAV载体的选择和对患者免疫抑制调控两个方面介绍降低rAAV载体免疫反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5.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是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的非特异性蛋白消化酶,胃蛋白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特性已得到了充分研究,虽然有许多于胃蛋白酶产生细胞的研究报告,但胃蛋白酶原基因在这些细胞的表达却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地高辛标记的RNA探针,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了大鼠胃底腺中胃蛋白酶产生细胞的个体发育,研究发现,大鼠胃腺在胚胎18.5天开始出现,但没有形态分化;胃蛋白酶mRNA在出生后3.5天首次被原位杂交法检出。胃蛋白酶产生细胞在出生后8周发育成熟,胃蛋白酶的mRNA表达在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内,其发育可分为4个阶段:(1)胚胎18.5天至出生后0.5天;(2)出生后3.5天至2周;(3)出生后3周至4周,;(4)出生后8周,在胃底腺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mRNA的表达只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分布具有明确的阶段特异性,因此,我们认为胃蛋白酶C可作为胃上皮细胞分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76.
乳腺于青春期开始发育,乳房腺体由15~20个腺叶组成,腺叶分成若干个腺小叶,每一腺小叶又由数十个腺泡组成。这些腺泡紧密地排列在小乳管周围,腺泡的开口与小乳管相连。总导管又称输入管,开口于乳头。静止期乳腺是指未孕女性的乳腺,腺体不发达;  相似文献   
77.
河川沙塘鳢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Gnther)孵化腺的发生及孵化酶的分泌过程。河川沙塘鳢的孵化腺为单层细胞腺体,发生于外胚层。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最早发生自眼晶体形成期的胚胎,初发生时孵化腺细胞(Hatching gland cells,HGCs)分布于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随着胚胎的发育,HG仍以单层细胞分布于胚体和卵黄囊的外表面,HGCs数量急剧增多,细胞体积增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至眼黑色素出现期的胚胎,HGCs的数量达到大约900-1200个,广泛分布于胚胎头部两侧、头部腹面及其与卵黄囊连接处、卵黄囊的前腹面。HGCs大多呈椭圆形,短径为5-8μm,长径为7-12μm,在HE染色中呈粉红色。至孵化前期时,孵化酶颗粒自HGCs顶部的开口分泌出来,分泌颗粒呈圆球形,直径为0.5-1.0μm,有的以单体的形式存在,有的粘结成团。孵化酶进入卵周液,对卵膜内层进行消化和降解,使胚胎破膜而出。孵化后2d,HGCs便从表皮中消失。  相似文献   
78.
探讨了达乌尔黄鼠在冷暴露、冬眠及激醒时的外周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和激素代谢。达乌尔黄鼠在非冬眠季节 ( 7~ 8月 )冷暴露 ( 4℃± 2℃ ) 1天 ,导致血清T3和T4浓度迅速增加 ,T3/T4不变 ;经 4周冷驯化后 ,T3维持在高水平上 ,T4降低 ,T3/T4增加 ,外周组织中的T4脱碘酶活性升高。表明冬眠动物与非冬眠动物的甲状腺机能及其激素代谢的冷适应性调节一致。在冬眠季 ( 12~ 1月 )的冬眠和激醒过程中 ,外周组织的T4脱碘酶活性、血清T3和T4水平比常温达乌尔黄鼠的高 ,显著高于夏季的水平 ,T3/T4不变。表明达乌尔黄鼠甲状腺机能及其激素水平存在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79.
为揭示多细胞盐腺对阳离子的选择性分泌机理, 在室内水培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盐分胁迫(NaCl, KCl和NaCl+KCl)对多枝柽柳和短穗柽柳Na+, K+的分泌和累积, 以及不同盐腺抑制剂(orthovanadate, Ba2+, ouabain, tetraethylammonium[TEA]和verapami)对Na+和K+分泌的抑制及其在体内累积的影响. 结果表明, NaCl处理明显增加了盐腺对Na+分泌, 而KCl处理则显著促进K+分泌; Na+和K+的分泌量同累积量的比值表明, Na+的比值高于K+; 单一盐溶液中添加不同离子成分后, Na+和K+分泌表现不同: KCl处理中添加NaCl后, K+分泌速率显著降低, 但在NaCl处理中添加KCl, Na+的分泌则不受影响, 这些结果表明, 柽柳对Na+的分泌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此外, 添加盐腺抑制剂后, 柽柳对Na+分泌分别受orthovanadate, ouabain, tetraethylammonium[TEA]和verapami的显著抑制, 而K+的分泌则分别受ouabain, tetraethylammonium[TEA]和verapami的显著抑制. orthovanadate对Na+, K+分泌抑制效应的差异, 可能是引起多细胞盐腺分泌Na+和K+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RP-18等柱色谱,从腺花香茶菜地下根茎70%丙酮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维西香茶菜甲素(1)、2α-羟基齐墩果酸(2)、2α,23-二羟基齐墩果酸(3)、2β,3β-二-O-异丙叉基-齐墩果-12-烯-28-酸(4)、乙酰熊果酸(5)、1-棕榈酸单甘油酯(6)、1-油酸单甘油酯(7)、1-亚油酸单甘油酯(8)、1,2-亚油酸甘油二酯(9)、α-亚麻酸甲酯(10)、棕榈酸(11)、硬脂酸(12)、油酸(13)、7α-羟基豆甾醇(14)、7β-羟基谷甾醇(15)、β-谷甾醇(16)。化合物4、6~10和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3、5、11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