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8篇
  免费   629篇
  国内免费   6056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429篇
  2022年   435篇
  2021年   466篇
  2020年   458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334篇
  2016年   356篇
  2015年   374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418篇
  2012年   468篇
  2011年   547篇
  2010年   484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509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466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419篇
  2002年   447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288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231篇
  1995年   198篇
  1994年   166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以长期淹水环境下能生长更新的河竹为材料,调查测定了人工喷灌供水(CK)、淹水6个月(TR)的河竹一年生竹鞭的根生物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分析长期淹水对河竹鞭根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河竹在水湿地和消落带植被恢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与CK相比,TR处理下的河竹土中根的N、P、Mg和Ca含量显著降低,Fe含量显著升高,且N、K和Ca含量显著低于TR处理下水中根的含量,而Fe含量显著高于水中根。(2)TR处理的河竹土中根的C/N、C/P、C/K和P/K较CK显著升高,且C/K、N/K和P/K显著高于TR处理的水中根。(3)TR处理的河竹水中根的C-N、C-P、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中根的C-P、C-K、P-K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K河竹土中根的C-P、C-K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N-P显著相关;从相关系数看,TR处理下土中根的C-N、N-P和N-K相关性减弱,C-P、C-K和P-K相关性增强,而C-N、C-P、N-P和N-K相关性较水中根减弱,C-K和P-K相关性较水中根增强。(4)TR处理下鞭根生物量和C、N、P、K、Mg、Ca积累量较CK分别显著降低19.46%、42.04%、36.55%、41.39%、60.06%和38.46%,而Fe积累量显著升高,为CK的5.5倍;TR处理下土中根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水中根。研究表明,长期淹水虽阻碍了河竹鞭根的养分平衡吸收,但能够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并且土中根和水中根具有克隆分工特征,水中根主要起到氧气吸收应对缺氧环境胁迫的功能,是河竹适应长期淹水环境的重要生态对策。  相似文献   
892.
保护区的建立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有效作用,但却限制了社区对资源的使用。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社区共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封闭式管理的弊端,促进了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大熊猫保护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偏远贫困山区,对生态干扰比较大的贫困社区却基本没有被纳入社区共管试点范围。作者在20年岷山保护区社区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参阅了国内外重要文献资料,并对岷山北、中和南部13个保护区最靠近大熊猫栖息地的社区进行了系统调研,发现了现有社区共管的成效和不足。最后,提出了以大熊猫保护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为总目标,以"保护区为主导—地方政府为后盾—社区为主体—高校院所参与—企业拉动"为内涵,五位一体"携手共建",并有协调员制度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本模式已在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试行,实现周边社区全覆盖,在制度化、常态化和量化管理方面初获成效。  相似文献   
893.
登革病毒包膜蛋白(Dengue virus envelope protein,DENV E)是诱导中和抗体主要的蛋白,登革病毒包膜蛋白Ⅲ区(Dengue virus envelope protein domainⅢ,DENV EDⅢ)是构建DENV亚单位疫苗的主要靶标,但是其B细胞中和表位目前了解不多。我们采用两组覆盖DENV-1EDⅢ的重叠多肽(12肽和16肽)同27株针对DENV-1EDⅢ中和单抗反应,筛选DENV EDⅢ上B细胞表位。采用该方法,我们发现了一高度保守的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和一高度保守的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中和表位,分别位于DENV-1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09~320位和第381~392位(Amino acid residues 309~320,and 381~392;aa 309~320和381~392)。Ⅰ~Ⅳ型DENV共同交叉中和B细胞表位在Ⅰ~Ⅳ型DENV分离株中存在高度保守共同序列310 KEVAETQHGT319,DENV-1E蛋白中E309、V312、A313和V320不影响蛋白抗原性。DENV-1血清型特异性B细胞中和表位(DENV-1E蛋白氨aa 381~392)在DENV-1分离株中高度保守,在黄病毒属其它病毒中不保守。我们也发现一具有DENV-1分离株特异性的B细胞中和表位位于DENV-1E蛋白氨基酸残基序列第329~348位。这些新发现的DENV-1E蛋白EDⅢ上B细胞中和表位可能有助于研制新的DENV亚单位疫苗。  相似文献   
894.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期学者、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科学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确关键制约因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为例,在全面分析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关联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获性,构建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指标体系,对2007年、2012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各指标的进步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生态文化和生态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文明水平有一定增加,而生态环境改善较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位置,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度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绿色生活方式尚有待提升、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制度是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895.
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的长江源区土地覆盖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江源区1986、2000与2014年3期的遥感影像,结合实地野外考察获得该地区在这3个时间点的土地覆盖类型图。根据各时期之间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确定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进一步完成对该地区马尔科夫链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结果表明:1986—2014年,长江源区的土地覆盖格局的变化特征符合马尔科夫过程,通过马尔科夫链模型能够对该地区的覆盖格局变化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长江源区的土地覆被退化趋势明显,湿地、中高覆盖草地等面积不断下降,裸地、沙地以及低覆盖草地等面积则一直在增加;2000年以后,由于三江源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以及降水量的增加等因素影响,长江源区的植被退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96.
生计资本与农户收支有着密切关系,决定农户的生计策略,影响区域的发展机理与发展模式.基于参与式农村评估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民族、地形、农户类型对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农户生计资本与农户收支状况进行定量评估,创建农户非农性指数,揭示生计资本与农户收支和非农性指数的关系,结合研究区实际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进行研究,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结果表明: 研究区农户生计资本量整体偏低,其中,回族略高于汉族、川道农户高于山地农户、兼业户和非农业户显著高于农业户;区域发展与非农性指数和人力、物质等资本显著正相关,与自然资本显著负相关,需着力提升农户的非农性指数和人力、物质等资本量,同时引导农户对农业生产资料进行流转,促进自然资本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897.
中国典型特大城市交通的生态足迹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机动车数量的骤增、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物排放及能源消耗恶化等城市生态问题,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衡量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指标。本文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沈阳和成都6个特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计算了2005—2012年6个城市的交通生态足迹。结果表明:6个城市交通的生态足迹均有所增加,城市交通的生态环境压力逐年增加,化石能源间接生态足迹在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增长中起到主要作用;快速增长的机动车和小汽车及其高出行率导致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是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原因;完善的轨道交通及慢行交通等绿色出行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特大城市自驾出行的次数,优化交通出行结构,缓解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898.
白蚁是热带和亚热带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无脊椎动物分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作用,但因长期缺乏标准化取样方法,白蚁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回顾了白蚁生物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白蚁功能分类的现状,介绍了白蚁多样性取样方法的发展,分析了白蚁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差异、人为干扰的响应及其生态指示作用,以期为白蚁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及其在生态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899.
马赟花  张铜会  刘新平  毛伟  岳祥飞 《生态学报》2015,35(12):4063-4070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优势草本植物尖头叶藜萌发和幼苗建成对春季小降雨事件(2、4、8 mm和自然降雨)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处理对尖头叶藜的萌发和幼苗建成有显著影响(P0.05)。8mm降水量是促使尖头叶藜萌发的最小降雨阈量。不同降雨量处理下尖头叶藜萌发数量大小顺序为:8mm处理对照4 mm处理2mm处理;而高度和冠幅依次是2 mm处理(2.23 cm和7.15 cm2.)对照(2.03 cm和6.21 cm2)4mm处理(1.86 cm和5.01 cm2)8mm处理(1.48cm和4.72 cm2);降雨量为8mm的地上生物量最多(45.26 g/m2),对照为35.49g/m2、4mm处理为26.54g/m2、2mm处理为15.26g/m2。尖头叶藜幼苗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每次降水量呈显著地正相关关系,随着每次降雨量的增大地上生物量逐渐增大。本试验中各处理的总降雨量一致,但地上生物量不同且差异显著。每次降雨量×降雨次数的分布状况影响了尖头叶藜幼苗的地上生物量。科尔沁沙地尖头叶藜萌发及其幼苗建成在密度、形态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地上生产力上对不同模式的小降雨做出了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900.
北京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阳文锐 《生态学报》2015,35(13):4357-4366
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以来,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期,城市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采用TM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RS解译建立了2003、2007和2011年北京市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数据,利用Fragstats对景观格局特征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分别从全市域和六环内城市化典型地区两个尺度研究了北京市城市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社会经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因素,分析了北京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近10年,市域景观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建设用地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比例由15.0%上升至18.0%,相反耕地面积比例由21.3%下降至18.8%。林地一直是市域的优势景观类型,比例维持在51%以上。而六环内城市化典型地区的景观变化更加明显,建设用地比例增加近10%,是六环地区的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比例相应减少10%。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以耕地占用为主。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表明,大尺度和小尺度的景观格局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市域大尺度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蔓延度、聚合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增加;而小尺度六环内的建设用地斑块破碎化趋势降低,景观蔓延度和聚合度上升,但景观多样性下降迅速。大小两个尺度的景观空间形态均表现出复杂性增加的趋势。通过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人口规模的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的变化是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