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94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51.
本文首次报道了象虫金小蜂在中国的分布,并用图文简要地描述其特征.该蜂是四纹豆象、米象、谷象、玉米象、烟草甲和药材甲等重要贮藏物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952.
根据传统形态学特征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将瘦尾虫属(Uroleptus)归入尾柱目(Urostylida).但是,基于单基因和多基因联合的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支持瘦尾虫属与散毛目内部类群的亲缘关系更近.为进一步探讨旋唇纲(Spirotrichea)内部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瘦尾虫属的系统发育地位,我们对四种旋唇纲纤毛虫(澳大...  相似文献   
953.
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迁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年  陆荣生 《生态学报》2001,21(5):780-788
通过冬季田间调查和笼罩饲养、雌成虫卵巢解剖、发育积温和过冷却点等项测定,证实棉叶蝉Empaasca biguttula是迁飞性昆虫,据起飞行为和起飞日节律观察及飞翔力测定,及起飞与环境条件和虫体本身状况的关系、各地棉叶蝉始见日及突增日与天气关系的分析,提出:①棉叶蝉在湖南不能安全过冬,并基本上查明了在华南的主要越冬寄生。②起飞发生于一定季节,有一定日节律,具特定的起 行为,在成虫幼嫩期起飞,雌成虫在羽化后第2天为起飞高峰日。“迁飞型”较长,“居留型”却较短。光照强度、风速、温度及降雨等,对起飞有很大影响。③成虫有明显的异地同期突增现象,并与一定的天气条件相吻合。从此虫远距离迁移的天氯图分析表明,其迁入天气有2个类型:a.迁入Ⅰ型:迁入地区处在冷锋(静止锋)和切变线南部,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中;b.迁入Ⅱ型:迁入地区正处在脊前、槽后的偏北气流中。  相似文献   
954.
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对大气CO2的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严国安  刘永定 《生态学报》2001,21(5):827-833
水生生态系统,特别是海洋无疑是大气CO2的一个巨大的汇。海洋对大气CO2的汇以及大气圈和海洋之间碳的变换量在很大程度上取于混合层碳酸盐化学、水中溶解碳的平流传输、CO2通过空气--海水界面的扩散、海洋生物生产和所产生的有面碳化合物的沉隆等,现在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海洋碳子模型以对CO2的汇进行估测。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综述了水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生物泵”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两大类主要的海洋碳子模型:厢式模型和普通环流模型,采用这些模型对海洋碳汇的估算约为1.2-2.4GtC/a;分析了湖泊、河流等对大气CO2汇的特点及向海洋的转移,并对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大气CO2汇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5.
海洋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张武昌  王荣 《生态学报》2001,21(8):1360-1368
综述了国际上研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摄食的方法,并重点介绍了稀释法的理论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各种方法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估计表明,微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56.
2007年广西早稻田褐飞虱发生动态及虫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在全国连续大暴发,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广西是境外虫源迁入我国的第一站,分析其早稻田褐飞虱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褐飞虱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虫卵巢系统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07年南宁地区早稻田的褐飞虱发生动态和世代种群特征,分析全区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美国NOAA网站的HYSPLIT平台对2007年广西褐飞虱早期的6段迁入高峰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1)2007年广西南宁地区褐飞虱在晚熟品种田的发生虫量明显高于早熟品种田,发生、危害期明显延长,为我国北方其他稻区的褐飞虱的迁入积累了充足的虫源基数。(2)确定了南宁地区的早稻田褐飞虱各发生世代的虫源性质。第2代属于大部迁入型;第3代前期属于本地繁殖,部分迁入型,后期属部分迁出型;第4代属于大部分迁出型。(3)4月下旬-5月上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中部的地区(18°-20°N);5月中下旬,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较北的地区(20°-22°N),部分来自我国海南省和雷州半岛;而6月上旬桂北地区大规模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广西西南部;低空急流为广西褐飞虱大规模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褐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57.
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飞蝗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飞蝗亚种,近年来发生危害严重,对其聚集机制的研究是西藏飞蝗生态治理的基础.采用自制Y型嗅觉仪、气质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反应(EAG)等方法对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进行了活性测定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浸提法是提取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较好方法.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活性随虫龄增加,并且群居型成虫虫粪粗提物的活性最强.散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高于同虫态群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不同虫态的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所含化合物种类及含量有所差别,部分化合物与东亚飞蝗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西藏飞蝗对人工合成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类:2μL/mL浓度下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不同虫态西藏飞蝗对同一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不一致;随浓度增加电生理反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58.
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及迁飞轨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纵卷叶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给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兴安地区位于广西东北部是每年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南北往返的必经之路,分析该地区稻纵卷叶螟的种群动态和迁飞规律,对全国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意义重大。采用灯光诱捕、田间系统调查与雌蛾卵巢解剖的方法研究了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动态和世代虫源性质,并运用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HYSPLIT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0年广西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迁飞高峰期进行了迁飞轨迹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在广西兴安地区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发生6代,于4月底迁入,迁飞活动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8月中旬。在双季早稻田、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均发生3代,且在不同类型田中重叠发生,其在双季早稻田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单季中稻田和双季晚稻田。(2)明确了兴安地区稻纵卷叶螟各世代虫源性质。第2、3代主害双季早稻,均为迁入虫源;第4代数量最多,主害双季早稻,属于迁入虫源在本地繁殖世代;7月中下旬连续降雨天气阻碍第四代稻纵卷叶螟从本地迁出,滞留单季中稻为害。第5代主害单季中稻,虫源性质复杂,主要为本地虫源本地繁殖型,既有迁入,又有迁出;第6代前期主害单季中稻,后期主害双季晚稻,第7代为害双季晚稻,虫源性质均为本地虫源大部迁出型。(3)2010年广西兴安5月上旬稻纵卷叶螟迁入虫源地来自广东沿海阳江和湛江稻区,6月中旬大规模迁入虫源地主要来自广东沿海雷州半岛稻区。低空激流为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而当时的降雨是迫使稻纵卷叶螟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10月中旬从本地迁出的稻纵卷叶螟,随东北气流南下可到达广西沿海北海市。  相似文献   
959.
四个类群海洋蛭弧菌类生物生长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噬菌弧菌科(Bacteriovoracaceae) 4个类群共12株海洋蛭弧菌类生物(Bdellovibrio- and-like organisms, BALOs)的生长温度和盐度范围及其对6种常见对虾病原弧菌的裂解能力, 并通过透射电镜分析了其中4个代表菌株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 同一群或亚群内菌株的生长温度或盐度相同, 即类群IV、VI、IX、X菌株的生长温度范围分别为20°C~35°C、15°C~35°C、15°C~ 40°C和10°C~40°C, 最适生长温度为30°C或35°C; 生长盐度范围分别为5‰~40‰、2.5‰~30‰、5‰~60‰和5‰~60‰, 最适生长盐度分别为10‰、5‰、20‰和20‰。测试的6种弧菌中有3种可被全部BALOs裂解, 而其它弧菌仅被部分BALOs裂解, 但即使同一类群菌株, 对某些弧菌也表现不同的裂解能力。形态上, 4株不同类群BALOs均呈典型的弧状细胞, 具极生单鞭毛。  相似文献   
960.
山东近海生态资本价值评估——供给服务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陈尚  夏涛  杜国英  王蔚  张涛 《生态学报》2011,31(19):5561-5570
海洋生态资本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生产要素,供给服务价值是海洋生态资本价值的关键构成要素之一。选择养殖生产、捕捞生产和氧气生产3个指标,分别采用市场价格法和替代成本法对山东近海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揭示山东近海供给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山东近海3.16万km2的海域,2008年产出的供给服务价值为574.1亿元,占全省沿海地级市生产总值的3.62%。其中,养殖生产价值452.86亿元,捕捞生产价值66.02亿元,氧气生产价值55.23亿元。山东沿海7个地级市比较,威海和烟台近海的供给服务价值最高,分别为180亿元和169.13亿元;其次是青岛近海,为103.58亿元;滨州、潍坊、日照和东营近海较低且相差不大。山东近海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的分布密度平均为167.7万元/km2。供给服务价值的高值区集中分布于青岛和日照近海,中值区主要分布于威海和烟台近海,滨州、东营和潍坊近海的分布密度较低。山东近海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价值空间分布遵守从近岸向外海总体降低的规律,有养殖区分布的局部海域,供给服务价值较高。山东近海供给服务与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养殖生产、捕捞生产、氧气生产3项服务之间也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山东近海供给服务价值,尤其是养殖生产对山东沿海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