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野生灵芝自古以来被誉为一种延年益寿的滋补品,它的药效及保健功能已在人类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证实。近代的试验表明,野生灵芝含高分子多糖。氨基酸、生物碱类、多肽、惦。野生灵芝的药用功效除了对神经、消化、呼吸和造血系统疾病有特效外,可用来治疗脑血栓、脑溢血、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肝炎、肾炎,还可以改善血液的粘度,增加微循环血流。此外,从野生灵芝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对小鼠S-180肺瘤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中国是一个野生灵芝很丰富的国家,南北各地都有,特别是海南岛分布最多。近年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82.
白鹇海南亚种的生态和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南白鹇是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的特殊的白鹇海岛亚种。其结群个体少;雏鸟孵出后,每群雏数少;亲鸟损失严重,有极其罕见的纯雏群现象;种群繁殖力低,出生率仅77.5%;保护区核心区种群密度1978年20.2只/km~2,1992年12只/km~2。天敌、人类危害是种群数量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岛有白鹇分布的残存林区面积仅740km~2,乐观估计白鹇数量已不足8800只,白鹇海南亚种已处于渐危至濒危级别,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3.
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王指山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种类十分丰富,在1hm^2样地中共出现54个科,100个属的乔木树种177种,1337个个体。区系地理分析表明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成分占优,为89.0%,充分体现了五指山山地雨林的热带性质。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为:样地1Margalef指数17.822,Shannon-Wiener指数5.621,均匀度0.823,Simpson指数0.050,均匀度6.775,表明五指  相似文献   
84.
本文发表了海南留萼本属一新种,即崖州留萼木Blachia yaihsien-ensis Xing et Z.X.Li,sp.nov.。  相似文献   
85.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集群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野外累积观察到的852群海南坡鹿的集群情况,结出了鹿群在全年各月份的平均大小及方差等统计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鹿群,并对各月份鹿群平均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鹿群的大小存在着季节性变化,各类型鹿群在不同季节所占比例及其稳定性均存在差异。繁殖周期、植被的季节性变化及鹿群的类型是影响鹿群集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还就坡鹿的集群习性及其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6.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延龄 《兽类学报》1997,17(2):151-154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COMPARISONOFDIRECTANDINDIRECTOBSERVATIONMETHODSINTHEFOODHABITSTUDYOFHAINANELD′SDEER从生境中获得食物是野生动物与其生境之间最...  相似文献   
87.
海南岛中南部山地林区产的小泡巨鼠(Rattus edwardsi)与分布于华南地区的模式亚种(R.e.edwardsi)、分布于四川的亚种(R.e.gigas)明显不同,与国外产的马来半岛亚种(R.e.ciliatus)、苏门答腊亚种(R.e.setiger)及苏门答腊西部亚种(R.e.siporanus)亦有明显的差别,经研究为一新亚种,定名为小泡巨鼠海南亚种Rattus edwardsi hainanensis Xu et Yu subsp.nov.。  相似文献   
88.
我国南方捕鸟蛛一新种的生物化学鉴定(蜘蛛目,捕鸟蛛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激光解析基质辅助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IDI-TOFMS)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方法,对从我国海南通什地区发现的一种捕鸟蛛与广西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 iahuw ena)的毒液进行了比较分析. 虽然两种蜘蛛形态十分相似,但其毒液的化学组成和主要毒素的氨基酸序列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两种蜘蛛在进化上有同源性但分化很早.应列为不同种,特将海南发现的蜘蛛新种定名为海南捕鸟蛛,新种Selenocosm ia hainana sp.nov.  相似文献   
89.
热带地区已有大量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明确热带原始林转变为其他土地类型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在海南中部山区选择4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林龄大于100年的原始林(VF)、10年生次生林(SF)、12年生槟榔林(AF)和35年生橡胶林(RF),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持水性能和水源涵养功能指数(SWI)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原始林相比,表层土壤(0~10 cm)中,其他土地类型土壤持水性能指标均降低,12年槟榔林各土层指标均最低.土壤含水量和最大持水量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显著相关,表明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紧实度的改变是土壤持水性能变化的重要原因.与原始林相比,次生林、槟榔林和橡胶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别减少27.7%、54.3%和11.5%,不同土层的差异各异,橡胶林仅表层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植被郁闭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可解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变量的83.3%.土地利用转变显著改变了土壤持水性能和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相比12年槟榔林,35年橡胶林能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地管理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减少土壤紧实度可改善土壤持水性能及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90.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臭蛙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00~1 200 m的地区,最适宜的海拔范围是600~1 000 m,总分布面积约2 179 km2。海南臭蛙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分布区分为三个斑块,尖峰岭所在地为斑块Ⅰ,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山所在地为斑块Ⅱ,五指山和吊罗山所在地为斑块Ⅲ。适宜生境分析显示,斑块Ⅰ适宜生境面积为218.4 km2,主要分布在尖峰岭中部的三分区、五分区和南部的南崖;斑块Ⅱ适宜生境面积为963.5 km2,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北部的牙琼、南美岭以及鹦哥岭东部的鹦哥嘴、什寒、秀寨岭和黎母山主峰西侧的四分场;斑块Ⅲ适宜生境面积为997.1 km2,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西部的那罗岭、南部的好定岭和吊罗山中部的度假村、白水岭以及研究区东部的牛上岭。环境变量分析显示,海拔是影响海南臭蛙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距水源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日照对海南臭蛙的分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