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7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772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01.
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统计分析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比较其与周边相邻4个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42科83属189种,科、属组成优势现象明显,区系起源古老。(2)分布区类型在科、属级水平上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种级水平以热带亚洲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为主,热带亲缘明显,具有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3)在地理亲缘关系上,梅花山与梁野山的蕨类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与圭龙山的关系次之,与热带区系性质较强的南靖南亚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和典型的中亚热带性质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种子植物区系联系较为疏远,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102.
宁夏鸽子山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址,工作人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该遗址中采集了大量石制品。尖状器是其中数量较多、形态不一、制作精细的类型。本文通过尖状器形态与功能的比对研究,结合该地区晚更新世末段至早全新世的环境特点,探讨石制品形态所体现的古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变化。分析认为,鸽子山尖状器形态特征可能是适应环境的很好例证,类似变更也为北方原始农业的萌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03.
报道浙江蕨类植物2种新记录,即假耳羽短肠蕨Diplazium okudairai Makino、大盖铁角蕨Asplenium bullatum Wall.ex Mett.。凭证标本存于景宁畲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4.
105.
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资源状况,2018年7—9月对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开展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60余号,隶属于12目88科255属305种。经统计,在物种组成上,保护区昆虫以鳞翅目Lepidoptera (158种)、鞘翅目Coleoptera(76种)和半翅目Hemiptera(40种)为主,种数占比分别为51.80%、24.92%和13.11%,其他类群(31种)占比10.17%。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昆虫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在鳞翅目中最高(分别为23.798、0.042和2.775),鞘翅目次之(分别为11.369、0.026和1.273),其他类群较低;在均匀度上,半翅目最高(0.021),其次为鳞翅目和直翅目Orthoptera(均为0.018),第三为鞘翅目(0.017),其余类群较低。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种(211种)为主,广布种(53种)次之,古北种(41种)最少,占比分别为69.18%、17.38%和13.44%。若不计广布种,保护区昆虫区系成分以东洋种占绝对优势,古北种较少,二者占比分别为83.73%和16.27%。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类型作了初步归纳整理,并附录了保护区昆虫名录。  相似文献   
106.
报道了湖北兰科植物1个新记录属:菱兰属(Rhomboda Lindley);4个新记录种:贵州菱兰(Rhomboda fanjingensis Ormerod),大根兰(Cymbidium macrorhizon Lindley),西南齿唇兰(Odontochilus elwesii C. B. Clarke ex Hook. f.)和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 (Lindl) Benth. ex Clarke〕。相关的凭证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植物标本馆(Herbarium of Jishou University,JIU),副份保存于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馆(Herbarium of Hou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HHE)。  相似文献   
107.
六股尖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股尖自然保护区是皖南山区中亚热带植被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子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种子植物134科,529属,994种,有珍稀保护植物35种,是一个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区系成分复杂,起源古老,南北成分过渡明显,替代性分布比较突出。属的分析显示529属可归为14个分布区类型,并与世界各地有广泛联系,温带分布占56.9%,热带分布占40.0%,其R/T(热带成分比温带成分)比值为0.70,比黄山(0.57)、清凉峰(0.53)、天堂寨(0.51)略高,与齐云山(0.77)相近,显示其热带性比黄山、清凉峰、天堂寨略强,与齐云山相似。植被分布从下至上依次为农耕林(次生)(海拔700 m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700~1 100 m)、落叶阔叶混交林(1 100~1 300 m)、山地灌丛(1 300~1 500 m)、高山草甸(1 500 m以上)。其代表性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其Simpson指数为8.82±2.7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62±0.27,种间相遇机率PIE为0.88±0.05,群落均匀度R为0.78±0.07,显示该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分布均匀,结构稳定。通过PCA排序可以将六股尖等21个山地划分为华南、华北、华东三大植物区系。为保护和修复该地的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一些重要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如华东黄杉林等,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8.
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理学》第六版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中,表7—1有“营养学热价”的概念,但没有做任何注释,文中也未给出任何解释。笔者对此概念及其出处不甚理解,找到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生理学》教材和7年制规划教材《生理学》做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09.
谢凡  鲁碧耕  油志远  李刚  张惠  杨孔  杨楠 《四川动物》2022,41(1):107-120
鸟类多样性研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2020年6月—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结果显示: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保护区共有鸟类19目56科24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中国特有种11种。居留型以留鸟为主,共156种(62.65%),其次是夏候鸟60种(24.10%)、旅鸟19种(7.63%)、冬候鸟14种(5.62%)。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116种(46.59%),古北界103种(41.37%)、广布种30种(12.04%)。各生态系统中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其他生态系统最低,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的Sorenson相似性指数最高;夏、秋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建议保护区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并持续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活动,加大巡护和管控力度,降低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同时注重鸟类所利用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0.
王伟  周越  田瑜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59-451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总体来看,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主要围绕关键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等保护对象的状态以及变化两个层面进行, 并重点关注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保护了多少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能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然而, 在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 还缺少针对上述研究领域的系统性综述。为此, 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保护成效等近20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以及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系主要围绕自然保护地与生物多样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开展研究, 致力于探究自然保护地“保护多少” “代表性如何” “在哪儿保护”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同时, 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会随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自身演替等发生时空动态变化, 基于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变化分析, 各国学者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单个自然保护地进行了大量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并逐渐发展出了自然保护地内外配对分析方法以提升保护成效评估的精度, 进而识别出不同自然保护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出了展望, 主要包括: (1)综合考虑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状态和变化; (2)开展多目标协同的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 (3)强化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的识别、调查与监测; (4)提升自然保护地的质量和连通性; (5)探究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与保护成效的关联机制。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制定与实施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优化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