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2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982.
生境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尤其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降低甚至丧失。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斑块成为典型的破碎化生态系统。对城市森林斑块中哺乳动物资源的调查,能够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城市景观格局的建设提供依据。2019—2021年,通过实地调查和红外相机拍摄对武汉市13个森林斑块的哺乳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城市化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布设77台相机,相机总工作天数为21 247日,拍摄到野生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243张,记录野生哺乳动物5目9科15种,主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其中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野猪(Sus scrofa)、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为常见种。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P <0.01)、香农-威纳指数(P <0.05)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斑块隔离度、形状指数则无显著相关(P> 0.05),说明距市中心距离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此外,近郊、远郊自然森林斑块哺乳动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说明城市化对哺乳动物多样性有负面...  相似文献   
983.
山脊油松林是秦岭山地典型的群落类型之一,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及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山脊油松为对象,采用典型取样法研究了秦岭中段山脊油松10种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适应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山脊油松1~3年生各叶龄叶的叶长(LL)、叶氮含量(LNC)、叶磷含量(LPC)和1年生叶的叶绿素[Ch...  相似文献   
984.
苔藓植物群落在重庆小寨天坑垂直梯度上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寨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天坑(坑口直径626 m, 最大深度662 m), 对天坑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具有代表意义。将其在垂直深度上等距划分为5个梯度, 分析各个梯度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 探讨苔藓植物群落在特大型天坑垂直梯度上分布规律, 探索特大型天坑在物种多样性保持的特性。结果表明: (1)小寨天坑苔藓群落共含有苔藓植物39科82属133种: 各个梯度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表现为: 坑底>中部>中下部>中上部>坑顶, 均匀度为: 坑底>中部>中下部>中上部>坑顶; (2)β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底部与中下部的Jaccard系数介于(0.25-0.5)之间, 说明各个梯度微环境中等不相似, 其余各个梯度介于(0-0.25)间, 说明极不相似; (3)CCA分析表明: 光照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湿度, 而温度和人为干扰相对较小。天坑底部地处地下河旁, 水分充足, 加上距地面最深, 受人为干扰较少, 所以其苔藓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 是生物避难所的中心, 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5.
王思琦  薛亚芳  王颖  杨丽扬  张永清  田静 《生态学报》2020,40(10):3431-3440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受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强烈。喀斯特地区具有岩石出露面积广和土层浅薄不连续的特点,且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加剧。但是目前关于土壤碳氮循环酶活性对出露岩石(土壤-岩石界面)的响应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以贵州省喀斯特地区陈旗和天龙山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原生林、次生林、弃耕地和耕地4种不同干扰梯度下土壤-岩石界面的土壤有机质水解酶活性的差异以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当土地利用方式从森林转化为弃耕地或耕地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和SOC/TN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在4种不同干扰强度的土地中,岩土界面的pH、SOC和NH+4-N含量较高。(2)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干扰梯度下土壤-岩石界面和非交界处有明显的分异。与碳循环有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木糖苷酶(βX)、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和...  相似文献   
986.
黄炎根  李丽  戴兴安 《生态学杂志》2023,(10):2469-2476
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异格局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是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以砂岩峰林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海拔(400~600、600~800、800~1000、1000~1220 m)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性质以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灌草层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1000~1220 m海拔林下植物组成最丰富,400~600 m海拔最贫乏;(2)不同海拔灌草层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优势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Jsw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海拔土壤全磷、全镁和全钙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pH值、全钾、氮磷比、全氮、碳磷比、全碳和碳氮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4)海拔和土壤含碳量是影响草本多样性分异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灌木多样性受环境因子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砂岩峰林区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87.
“最小成本理论”(least-cost theory, LCT)反映了植物叶功能中光合作用所需水资源和碳资源的共同优化投资方式,已在全球和许多区域尺度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有关干旱、半干旱区不同草原类型的区域尺度下植物光合作用水碳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的研究少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我国甘肃省从东到西沿降水梯度下的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共3种草原类型中的71个物种为对象,运用LCT理论模型来分析该区灌木、草本植物叶片的水碳资源获取和利用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及其随气候和土壤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变化相关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比叶重(LMA)和Narea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大,随年均降水量、年均最低温以及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胞间CO2与空气CO2浓度比(ci∶ca)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趋势与LMA和Narea相反;3种不同草原类型下,N...  相似文献   
988.
刘晓东  于海滨 《植物研究》1993,13(3):285-293
本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对栽植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毛百合形态性状、繁殖对策进行了研究。结果澄明与野外调查的结果一致。以相对光照49.47%以上,直至100%处生长最好;11.75%相对光照强度处生长最差。25.47%处居中间。 毛百合在所设计的光照梯度上繁殖对策有所转变、在弱光下(相对光照11.75%)、其能量的79.12%分配到无性繁殖器官鳞茎,且不能完成有性繁殖。随光照强度增加、其能量分配逐渐转向有性繁殖器官。相对光强为25.47%时,有性繁殖器官获得的能量为无性繁殖器官的1/3。到49.47%以上,两种繁殖方式获得的能量趋于相近。  相似文献   
989.
《植物生态学报》2017,41(1):147
Aims Shrublan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egetation types in subtropical region, but studies on its life-form composition and geographic patterns are scarce.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life forms of subtropical shrublands in China? And 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life form compositions, geographic patterns of subtropical shrublands and hydrothermal factors?
Methods A total of 688 plots, designed with the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ere systematically set and investigated in subtropical shrublands in China. Life form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Raunkiaer’s (1934) life form systems. Life form spectrums were compiled at each sampling site and within the whole shrubland, respectively.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reveal the latitudinal, long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patterns of each life form.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ach life form and hydrothermal factors. Further, redundancy analysis (RDA)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geographical variations of life forms.
Important findings (1) In subtropical shrublands in China, 56.37% of the total species were woody species, among which 33.88% were deciduous species and 22.49% were evergreen species. The remaining 43.63% of the total species were herbaceous species, dominated by 35.15% perennials. Generally, phaenerophytes (Ph) was the most dominant component, while the second dominant one was hemicryptophytes (H). The life form spectrum showed a pattern of Ph (55.74%) > H (31.03%) > T (therophytes 8.80%) > Cr (cryptophytes 4.08%) > Ch (chamaephytes 1.34%). (2) Plant life forms mainly exhibited long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pattern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ngitude, the percentage of Ph tended to increase while H, Cr and T tended to decrease. Furthermore, an increase in altitude would lead to an increase in H and Cr but a decrease in Ph, Ch and T. (3) Among all the investigated climatic factors,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warmest month (MWT) and the mean precipitation of the coldest month (MCP)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Ph, H, Cr and T. With an increase of MWT and MCP, Ph would increase while H, Cr and T would decrease. Taken together, MWT and MCP could explain 41.97% of the variation of life form spectrum, among which 28.35% was attributed to their joint-effec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h and H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bo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that Cr was more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gradients. Besides, T was more sensitive to precipitation, and Ch showed little fluctuation along hydrothermal gradients. In conclusion, MWT and MCP are the most important hydrothermic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geographic patterns of life forms in subtropical shrubland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90.
温度直减率作为反映温度沿海拔变化程度的参数,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众多生态过程的重要指标。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流层或近地表温度,而土壤温度作为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等过程的重要因子,其垂直变化研究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1300 m海拔范围内的12个亚热带森林样点2018年9月—2021年8月林下近地表(地上15 cm)和土壤温度(地下8 c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近地表和土壤的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直减率和积温递减率,并分析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近地表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的直减率分别为0.38、0.31、0.51℃·(100 m)-1,三者差异较大,而土壤的三者变化较小,分别为0.40、0.38、0.42℃·(100 m)-1;除最低温直减率,近地表和土壤的温度直减率均无显著季节差异。近地表最低温直减率在春、冬季节较大,而土壤最低温直减率在春、秋季节较大;近地表和土壤积温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5℃积温递减率分别为163和179℃·d·(100 m)-1,且相同海拔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