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0篇
  免费   337篇
  国内免费   1658篇
  5145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298篇
  2020年   237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46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关于"三羧酸循环"的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cycle,也称柠檬酸循环)是在高等植物线粒体中发生的重要的碳代谢途径.它是呼吸作用中葡萄糖有氧分解的主要方式,将糖酵解产物丙酮酸逐步氧化分解为C O 2和H 2O,并生成N A D H、FADH2、ATP.  相似文献   
92.
某冶炼厂周围8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作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采用野外采样系统分析法,研究了沈阳冶炼厂的8种植物对重金属(Pb、Zn、Cu和Cd)的吸收与富集作用以及可能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因植物种类、部位及重金属种类而不同.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对Pb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小白酒花(Conyza canadensis)、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茼麻、龙葵(Solanum nigrum)、绿珠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和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对Zn的吸收和富集效果较好,绿珠藜和茼麻对Cu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龙葵、绿珠藜、茼麻、酸模叶蓼和小白酒花对Cd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这些植物向地上部转移某些重金属的能力很强,转移系数大于1,可用于植物提取方式的污染土壤修复.其他转移系数小于1的植物,适合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  相似文献   
93.
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诱导及其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TCC15834感染三裂叶野葛(Pueraria phaseoloides)叶片外植体20 d后产生毛状根,毛状根可直接从叶片外植体叶脉处或从叶脉处产生的愈伤组织上产生。感染35d后,约85%的叶片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毛状根能在无外源生长调节剂的 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PCR扩增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rolC基因已在三裂叶野葛毛状根基因组中整合并得到表达。与固体培养的毛状根相比,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的毛状根不仅生长迅速,也不会形成愈伤组织。在无外源生长调节剂的液体MS培养基中培养15d的三裂叶野葛毛状根的鲜重、干重、可溶性总糖含量及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分别为固体培养毛状根的1.59倍、1.18倍、5.25倍和1.16倍。  相似文献   
94.
小叶锦鸡儿和狭叶锦鸡儿的生态和水分调节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对锦鸡儿属羽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小叶锦鸡儿和假掌状叶类群的代表植物——狭叶锦鸡儿的地理分布、生长发育、形态结构、渗透调节和水分代谢进行了比较研究。小叶锦鸡儿在内蒙古高原分布于东起呼伦贝尔 (1 2 4 .0 0°E)西至达茂旗(1 1 0 .4 3°E)的半湿润至半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最适地区是锡林浩特 ;狭叶锦鸡儿在内蒙古高原分布于东起锡林浩特 (1 1 6 .0 7°E)西至阿拉善 (98°E)的半干旱至极干旱地区 ,生长发育最适地区是阿拉善。这种分布格局和生长发育适应性说明 ,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更适宜干旱环境。小叶锦鸡儿叶片平展、被绿色柔毛 ,有时上面近无毛 ,狭叶锦鸡儿叶片呈瓦状、被粉白色柔毛 ;狭叶锦鸡儿叶片厚度 /面积比值和长 /宽比值大于小叶锦鸡儿 ,叶片生物量小于小叶锦鸡儿。这些特性使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保水能力强。由于狭叶锦鸡儿的渗透调节物质浓度大于小叶锦鸡儿 ,导致细胞渗透势低于小叶锦鸡儿 ;狭叶锦鸡儿叶含水量低于小叶锦鸡儿 ,束缚水 /自由水比值大于小叶锦鸡儿 ;狭叶锦鸡儿叶水势低于小叶锦鸡儿。这些特性表明狭叶锦鸡儿比小叶锦鸡儿渗透调节能力强。狭叶锦鸡儿的蒸腾速率和日蒸腾积累值均小于小叶锦鸡儿 ,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叶锦鸡儿。由于叶形态变异、良好的渗透调节功  相似文献   
9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在1990~1992年和2003年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土壤水分动态进行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可划分为5个时期:春季聚水阶段、旱季耗水阶段、雨季蓄墒阶段、秋季失墒阶段和冬春土壤水分相对稳定阶段.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分层,得出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次活跃层,并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各层次间土壤水分及其与其间降水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6.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七届国际植物组织及细胞培养大会于1990年6月24日至29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大会分为四个大的专题,即基因操作与快速繁殖;形态发生及初生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生物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其中次生代谢产物这一专题有大会报告34篇,展出墙报199篇,笔者之一参加了这一专题的讨论。本文就这一领域的进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7.
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明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2010,26(9):1176-1186
微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设计和改造微生物细胞代谢的能力,以推动工业生物技术快速发展。随着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等高通量数据的不断积聚和生物信息学策略的持续涌现,使全局性、系统化地解析、设计、调控微生物生理代谢功能成为可能。而基于基因组序列注释和详细生化信息整合的基因组规模代谢网络模型(GSMM)构建为全局理解和理性调控微生物生理代谢功能提供了最佳平台。以下在详述GSMM的应用基础上,描述了如何构建一个高精确度的GSMM,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8.
氨基酸代谢调控在大鳞副泥鳅应对氨暴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12h后,其肝脏组织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暴露72h后迅速下降(P0.05)。而游离丙氨酸含量在氨暴露的前24h内基本保持恒定,随后开始显著上升(P0.05)并持续至72h。在氨暴露大鳞副泥鳅12h后,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后快速下降至初始水平并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且在暴露72h和96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游离丙氨酸含量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暴露12h和48h时出现2个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下,其血浆、肝脏及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且谷氨酰胺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在高环境氨条件下,大鳞副泥鳅会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和NH_4~+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降低氨毒性。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和组织有明显的丙氨酸累积且游离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通过代谢这些特定氨基酸生成丙氨酸以降低体内氨的累积。  相似文献   
99.
化石燃料生物脱有机氮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石燃料中与有机硫相似的另一类孤对电子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存在对生产和环境造成许多危害。石油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是影响炼油工艺、产品性能质量的主要因素。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致癌、致突变性 ,燃烧后则以NOx的形式释放污染大气。化石燃料中所含的有机氮较有机硫更难以去除 ,常规的化学脱有机氮技术高压加氢法处理燃油能耗高 ,处理效果不理想等方面的缺陷使人们思考生物脱氮的可能性。考察了国内外近十多年来化石燃料生物脱有机氮工作的研究进展 ,包括模式有机氮化合物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以及相应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及其编码基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
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黄色短杆菌XV0505为供试菌,探索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方法:利用5L发酵罐,考察了不同溶氧浓度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并采用代谢流分析对其结果进行阐述,提出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结果:采用分阶段溶氧控制策略,即在0~24h溶氧浓度为20%,24~60h溶氧浓度为5%,发酵60h,L-缬氨酸可达到58.36g/L,比5%和20%溶氧浓度下分别提高了18.95%和13.56%。结论:溶氧浓度对L-缬氨酸发酵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