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广西东部和东南部上泥盆统榴江组中含有丰富的竹节石化石。本文系统研究了玉林、北流、架县和钟山县等地区榴江组中采集的竹节石化石,建立2个弗拦斯期的竹节石组合带,计6属10种1亚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  相似文献   
122.
具叶舌痕的圆印木状茎干在安徽巢湖上泥盆统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描述的几块产自安徽巢湖五通组中上部(法门期)的圆印木状茎干中,首次发现其中一块标本具有明显的叶舌痕,它与另一块叶痕特征相同但不具叶舌痕的标本共生.说明它们很可能应归为同一种植物。因此叶舌痕的有无很可能与化石的保存状态有关。圆印木属与窝木属仅根据茎干叶痕特征是难于区分的。但由于这两个属的生殖部分(球果)存在差别,目前仍被视为不同的属。当前的标本未发现生殖部分,难于确定其归属。笔者建议,为了实用方便将这类发现于上泥盆统的标本,暂归为Bothrodendron(Cyclostigma)属名之下,作为形态属或卫星属来处理。  相似文献   
123.
124.
广西六景和刘家早泥盆世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归晚洛霍柯夫期  相似文献   
125.
桂东,桂乐南晚泥盆世一个弗拉斯期放射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26.
关于我国“Retispora lepidophyta”的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的小孢子主要获自湖南邵东界岭邵东段。属于该类型的小孢子,自70年代始,先后在江苏、湖南、安徽和江西地区均有发现,并被置于“Retispora lepidophyta ̄名下描述与常被视为这些地区划分泥盆-石炭系界线的标志化石。新近,方晓思等人(1993)认为,原先归入“R.lepidophyta”的分子,不属三缝孢类,而属单缝孢类,并以Retizonomonoletes hunanensis  相似文献   
127.
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事件与大兴安岭晚泥盆世珊瑚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胜哲 《古生物学报》1990,29(4):427-446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的概念由英国学者D.V.Ager(1973)首先提出。它利用地质历史上稀有的、突发的短暂事件及其地层记录来划分对比地层,按照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我国学者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道一于1980年和1982年首先提出了古生物绝灭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并介绍了新灾变假说。近年来由杨遵仪教授主持的IGCP第203项目,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刘本培等(1986)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了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吴思本于1984年和1986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多伦陨石坑的陨击事件。张勤文等于1984年对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其它地层界线上的地质事件及生物事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28.
虽然在华南中泥盆世艾菲尔期(Eifelian)较深水或斜坡相地层中产有许多国际标准的牙形类带化石,但在广阔的浅海相地层中却很难寻觅到其踪影。华南浅海相沉积地区是否缺失艾菲尔阶?在野外众多剖面的实地考察中表明,从下泥盆统埃姆斯阶到中泥盆统吉维特阶都是连续沉积,中间并没有发现地层的缺失或间断现象。浅海相的艾菲尔阶与其上覆的吉维特阶和下伏的埃姆斯阶都是连续沉积,说明可能是由于海水太浅,不太适合那些国际标准分子的生存而已。艾菲尔期中期末发生一次生物灭绝事件(Mid-Eifelian event),favositids,heliolitids和许多古老类型的珊瑚在地球上灭绝。华南艾菲尔期四射珊瑚可以划分成下、上两个完全不同的组合:1)Utara-tuiasinen sis-Sociop hyllum minor组合(牙形类partitus带—costatus带);2)Columnaria spinosa-Dendrostella praerhenana组合(牙形类australis带—kocklianus带)。  相似文献   
129.
黑龙江密山—宝清早泥盆世盾皮鱼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93年,原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苏养正先生将其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密山及宝清下黑台组中采到的5件泥盆纪鱼化石送交王士涛鉴定。经过修理和观察后认为,这些骨片属于盾皮鱼类(Placoderms)。这是迄今为止在东北地槽区内首次发现的泥盆纪鱼类化石,具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及古动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0.
本文记述了发现于云南昭通箐门沟箐门水库附近的几件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盔甲鱼类一新种,层位是下泥盆统坡松冲组。新种云南龙门山鱼(Lungmenshanaspisyunnanensissp.nov)与属型种江油龙门山鱼在纹饰上存在明显等异。其头甲侧凹应为自然边缘,龙门山鱼侧背孔并不存在。本文描述的骨鳞鱼类为目前所知层位最低的骨鳞鱼类化石,其额筛甲前端向下强烈弯曲,具分离的前上颌骨,具有杨氏鱼的一些特征。其眼眶凹非常大且深,下颌垂直凹线的位置十分靠前,k/m值在已知的骨鳞鱼目种类中为最大。昭通三歧鱼(SanqiaspiszhaotongensisLiu)新材料补充了正型标本在感觉管系统保存上的不足。文中对有关的生物地层问题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