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3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1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博白油茶和红皮糙果茶分类学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由原产地引种的博白油茶 (Camellia gigantocarpa Hu et Huang)和红皮糙果茶 (C.crapnel-liana Tutcher)成长植株的形态、花、果实以及馆藏相关标本的详细比较和观察 ,认为这两个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博白油茶树皮被灰绿色的粉末 ,红皮糙果茶树皮被砖红色的粉末 ;博白油茶侧脉 9~ 1 0对 ,叶缘具细锯齿 ,叶下偶见微毛 ;红皮糙果茶的侧脉 7~ 8对 ,叶缘具浅细圆齿 ,叶下永远无毛 ;博白油茶花瓣数目 6~ 7枚 ,为倒卵形到宽倒卵形 ,花瓣基部连生仅 2 mm;红皮糙果茶花瓣数目常为 8~ 9枚 ,甚至更多 ,为倒卵形到窄倒卵形 ,花瓣基部连生达 4 mm;博白油茶的雄蕊花丝基部连生仅 2 mm;红皮糙果茶的雄蕊花丝基部连生达 5~6 mm。因而应该将博白油茶 (C. gigantocarpa Hu et Huang)看作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112.
为选育对炭疽病高抗的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以5个闽西当地的油茶无性系为材料,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调查,评价其炭疽病抗性,并测定各无性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分析油茶炭疽病抗性与其主要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油茶无性系中,高抗无性系1个(新罗2号)、中抗无性系3个(河田2号、红山1号、漳平2号)、低感无性系1个(武平2号);不同无性系之间的POD、SOD、CAT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POD活性、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油茶炭疽病的感病指数成负相关,CAT活性与感病指数的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不同油茶无性系对炭疽病的抗性各不相同,且其主要生理指标与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新罗2号无性系对炭疽病抗性强,主要生理指标也相对较高。该结果为油茶抗炭疽病良种选育及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山茶属油茶组和短柱茶组叶解剖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山茶属Camellia油茶组sect.Oleifera和短柱茶组sect.Paracamellia 21种(张宏达系统)植物叶解剖特征。结果表明:叶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浅波状或波状,对两组分类具有重要作用。气孔器只存在于叶的下表皮,均为环列型。基于17个叶解剖学及细胞学性状,应用PAST软件对两组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能将两组植物进行明显区分,并且各组中亲缘关系较近的种聚在一起。本研究结果支持将大姚短柱茶C.teniiSealy归入离蕊茶组sect.Corallina;支持狭叶油茶C.lanceoleosa H.T.Chang & J.S.Chiu与窄叶短柱茶C.fluviatilis Hand.-Mazz.,短柱茶C.brevistyla Coh.St.与钝叶短柱茶C.obtusifolia H.T.Chang和粉红短柱茶C.puniceiflora H.T.Chang,长瓣短柱茶C.grijsii Hance与陕西短柱茶C.shensiensis H.T.Chang的合并;建议将褐枝短柱茶C.phaeoclada H.T.Chang作为细叶短柱茶C.microphylla(Merr.)Chien的亚种。研究证明山茶属植物的叶解剖性状在属内分类中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4.
115.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油茶叶肿病变态叶叶片表面和横切面进行观察,利用透射电镜(TEM)对其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以期探明油茶叶肿病变态叶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1)变态叶是受感染油茶幼叶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大的叶片厚度比正常叶片厚度增加3~5倍,细胞体积增大3~8倍,细胞数增加1~2倍,叶片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变化。(2)叶片受细丽外担菌侵染后,菌丝存在于下表皮向内的4~7层细胞间隙中,感染后期叶片下表面脱落露出子实层。(3)变态叶细胞出现叶绿体膜破裂、类囊体片层膜数目减少及细胞器成分被破坏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6.
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茶( 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山茶属中一个重要油料树种。广西是普通油茶的重要分布区,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为深入了解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服务于种质保存和品种选育,该研究首先对已开发的SSR分子标记进行多态性筛选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对97份广西有代表性的普通油茶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已开发的10对油茶SSR分子标记中,7对能稳定扩增且表现为共显性,2对扩增不稳定,另外1对无法扩增出产物。(2)7对共显性SSR标记总共检测到33个等位基因,每对标记检测到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范围为3~6个,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4.714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目的变化范围为2.0842~4.314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288;基因多样性变化范围为0.5202~0.7682,平均每个位点基因多样性为0.6281。(3)参试群体中绝大多数位点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存在遗传结构;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30~0.6701和0.5233~0.7724,其平均值分别为0.5698和0.6316。(4)种质资源间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5~0.7917,平均遗传距离为0.3545;UPGMA聚类显示相同来源的种质资源无法聚成一类,在同一聚类分支上混有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这表明已开发的油茶SSR分子标记适用于广西普通油茶,广西普通油茶种质资源拥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结果为广西普通油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7.
118.
以4年生‘岑软2号’油茶(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2’)的半木质化枝条为材料,采用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插穗,测定扦插生根过程中插穗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扦插后不同时间的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呈规律性变化,POD活性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双峰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呈“上升–下降–上升”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变化趋势;与对照相比,经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插穗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峰值显著提高,说明其促进油茶插穗生根。 相似文献
119.
果生刺盘孢CfHAC1调控应答二硫苏糖醇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是油茶炭疽病优势病原菌。前期研究发现bZIP转录因子CfHac1参与调控该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性。为了揭示转录因子CfHac1调控果生刺盘孢响应内质网压力和致病机理,本研究测定了ΔCfhac1突变体对内质网压力胁迫剂的敏感性,发现突变体对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的耐受性下降,说明CfHAC1基因可能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响应内质网压力胁迫过程。进一步利用高通量RNA-seq技术对该病菌野生型菌株和CfHAC1敲除突变体菌株在DTT胁迫下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 680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1 181个,下调表达基因有1 499个。Gene Ontology 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催化活性、结合、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细胞成分合成、生物过程调控和应激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功能富集分析表明,上调表达基因主要被富集到核糖体、真核细胞的核糖体生物合成、RNA转运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中;下调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内质网蛋白质加工、N-聚糖生物合成、类固醇合成和蛋白质分泌等通路中。分析发现转录因子CfHac1调控内质网胁迫应答和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提供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CfHAC1基因与内质网压力胁迫应答之间关联的新认识,为阐明果生刺盘孢响应内质网压力胁迫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油茶新造林特别是纯林不断骤增导致油茶林害虫发生日趋严重,食用茶油安全倍受威胁。为探索有效控制油茶林害虫发生的途径,保护分解者跳虫等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方法】基于Tullgren干漏斗法和巴氏罐法,对半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成林和未垦复油茶成林4种不同油茶林的20个土样和15个凋落物样中的土壤跳虫和土壤其他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共分离出跳虫315头,隶属6科8属;其他土壤节肢动物11科17种295头。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成林地比幼林地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高,多样化的地被物有利于提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垦复和施肥等人为干扰显著地降低土壤跳虫的多样性,却有利于增加罐诱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水源是土壤动物生存的关键因子,对林地跳虫和罐诱动物的多样性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探明了不同垦复类型油茶林土壤跳虫和土壤其他罐诱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对合理开展油茶林垦复,发挥油茶林土壤跳虫和土壤节肢动物分解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