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9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秦岭山地天然油松林群落结构特征和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对秦岭油松群落的系统调查,运用二元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将秦岭山地油松群落进行数量划分;采用无偏对应分析(DCA)研究分类结果,研究各群丛的结构特征,进而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调查的39个样地中共发现有维管束植物375种,隶属于89科189属,其中被子植物85科;裸子植物1科;蕨类植物3科.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4个层次.(2)数量分类将秦岭山地油松群落划分为13个群丛;应用DCA分析结果同TWINSPAN分类结果吻合得较好,很好地佐证了数量分类结果的合理性.各群丛在空间上的生态距离能够说明不同群丛演变需要的生态条件和"亲缘距离".生态距离的远近也可以表征互相演变趋势强弱.(3)秦岭山地油松群落分布的海拔幅度大,从低海拔湿润环境到高海拔甚至山脊的干燥环境,物种容量大,很好地保存了稀有物种.  相似文献   
102.
CO2浓度倍增对城市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OTC(开顶箱)法模拟未来CO2浓度,于CO2倍增浓度(700 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浓度(≈350 μmol*mol-1)条件下,测定了沈阳市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叶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 cycle)主要酶活性动态变化,探讨高浓度CO2对油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60 d)内CO2浓度倍增使油松超氧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与过氧化氢(H2O2)含量减少,而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升高;植株抗氧化能力增强,对活性氧清除能力提高;但长期(70 d以上)CO2浓度倍增处理则可能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103.
选择福建省梁野山、龙栖山、闽侯旗山、南靖书洋乡和南平大坪村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rei)天然群体分布相对集中区,采集胸径相同的南方红豆杉的当年生针叶和树皮并取树下土壤样品。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南方红豆杉当年生针叶及树皮中紫杉醇及10-去乙酰基巴卡亭Ⅲ(10-deacetylbaccatin Ⅲ, 10-DAB)含量,另测定土壤pH值、速效磷、速效氮、铁、钙、镁、锌含量。结果表明,不论是紫杉醇还是10-DAB含量,不同地理种源南方红豆杉间差异均较大,说明地理位置对于红豆杉中紫杉醇和10-DAB含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土壤中铁含量显著相关(P<0.01);南方红豆杉当年生针叶中及树皮中紫杉醇含量与各种源地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4.
浓度升高对油松针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涛  何兴元  陈玮 《生态学杂志》2009,28(7):1316-1323
利用开顶箱模拟大气O3与CO2浓度升高,对油松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熏蒸实验,探讨了油松针叶抗氧化系统化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1)高浓度O3显著增加了油松针叶过氧化氢的积累,到处理后期过量的过氧化氢显著地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如SOD和APX,并且抗坏血酸被耗竭,加剧了膜质过氧化,最终导致了严重氧化伤害;2)高浓度CO2处理中油松针叶抗氧化酶活性普遍低于对照,AS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可能是高CO2浓度促进ASA合成,或者是ASA的消耗减少,到处理后期使H2O2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5.5%,从而减轻了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减轻了氧化伤害;3)与O3单因素相比,在协同处理中油松针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ASA含量,说明高CO2浓度减轻了高O3对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且提高了针叶内ASA含量,增强了针叶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地控制了ROS的产生与清除平衡,缓解了高O3带来的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105.
不同种源槜李的RAPD分析及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RAPD标记方法对18个槜李(Prunus salicina Lindl. )种源及3个外类群的总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的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对18个槜李种源果实的主要农艺性状也进行了比较分析.RAPD分析结果表明,用从7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14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40.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氏平方距离0.060处可将18个槜李种源和3个外类群分为7组,其中3个外类群分别单独成组,18个槜李种源可分为4组;姚学明和洪魏3这2个种源分别独立成组,洪魏2、王施、洪彭1、凤表1和凤表2等5个种源聚为一组,其他11个种源为一组.18个槜李种源果皮均为红色,其中深红色和暗红色各占50%;根据果实的成熟期可将18个槜李种源大致分为早熟型和晚熟型,成熟期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上中旬;比较而言,早熟型的槜李种源具有单果质量较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花期早3~4 d等特征.RAPD标记和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嘉兴地区的这些槜李种源在栽培过程中产生了突变和分化;姚学明这一种源与大多数槜李种源关系密切,并具有一定的优良特性,可能是1个优良种源,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对6个种源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的种子性状和幼苗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并对这些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种源间梭梭种子性状和幼苗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种子的果翅长度、种子千粒重、单株种子质量和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13~7.14 mm、2.21~3.75 g、2.49~53.17 g和24.45%~75.00%,幼苗株高、新生枝长度、幼苗地径和幼苗成活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6.67~56.67 cm、14.33~29.34 cm、4.04~8.06 mm和42.56%~84.45%.不同种源梭梭的种子及幼苗生长性状与地理分布有关;单株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和幼苗成活率与经度极显著正相关,果翅长度、种子千粒重和幼苗株高与纬度极显著负相关,海拔仪与果翅长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单株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的直接影响因子为经度,果翅长度、种子千粒重和新生枝长度的直接影响因子为纬度.气候因子与种子性状紧密相关,而与幼苗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较差,仅幼苗成活率与1月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1月气温对果翅长度、单株种子质量、种子发芽率、幼苗株高和新牛枝长度的直接作用最大;年降雨量对地径的直接作用最大,相对湿度对幼苗成活率的直接作用最强.通过聚类分析将6个梭梭种源分为3类,其中内蒙古磴口种源为优良梭梭种源,新疆乌苏种源为较差种源.  相似文献   
107.
芦芽山油松-辽东栎林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由连续小样方(2 m×2 m)组成的样带取样,并用双项轨迹方差分析法对芦芽山油松-辽东栎林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和辽东栎的小斑块规模在8~16 m之间,大斑块规模在60~70 m之间.乔木种联合格局的小斑块规模为20~30 m,大斑块规模为80~90 m.乔木层的联合格局比单个优势种群格局大,种群格局是相互交错和相互重叠的.该格局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并增强对干扰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8.
美国黄松、班克松和油松的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人工冰冻和电导率的测定,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引种载培的美国黄松、班克松和乡土树种油松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并探讨其抗寒机理.结果表明,班克松的抗寒性比油松强,而美国黄松的抗寒性比油松稍弱.班克松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高达7.0,组织中ABA含量高达164.3 μg·g-1 FW;但可溶性糖和K+含量较低,分别为12.0%和2 450 μg·g-1 DW.油松则是可溶性糖、K+和ABA含量都较高,分别为18.68%、4 538 μg·g-1 DW和95.8 μg·g-1 FW;束缚水/自由水比值较低,为2.58.美国黄松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18.05%;但束缚水/自由水比值、K+和ABA含量都较低,分别为2.18、2 275 μg·g-1 DW和63.3 μg·g-1 FW,可能是其抗寒性较弱的内在原因.班克松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和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对其抗寒性也有贡献.说明3种树种虽然都是抗寒树种,但其内在机理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9.
干旱胁迫对油松和侧柏水分运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娟娟  李吉跃  张建国 《生态学报》2010,30(9):2507-2514
通过采用改良的冲洗法测定5年生苗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在不同干旱胁迫时期的水力结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增加,不同分枝级和茎段所在区域的导水率损失(PLC)增加,比导率(Ks)减少。油松和侧柏在0级,1级和2级分枝级的发生栓塞的水势阈值分别为-0.55、-0.49、-0.43和-0.90、-0.78、-0.74MPa。随着相对分枝级的增加,油松和侧柏的水势阈值增大,栓塞脆弱性变大。非限速区PLC大而Ks小,限速区PLC小而Ks大。油松和侧柏相对分枝级和茎段所在区域的栓塞脆弱性大小为2级1级0级,限速区非限速区,且油松大于侧柏。油松和侧柏在不同干旱胁迫,不同相对分枝级,不同茎段所在区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适应由水势降低而引起的栓塞变化。其采取的生态策略包括:保持较高的水分安全性;减轻安全性而对有效性的折衷;同时降低有效性和安全性但不终止任何生产力或树高的组织生长所需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0.
对5.5年生21种耐寒桉树的53个种源在闽西山地的保存率和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在树种/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经聚类分析可将参试树种/种源分为5类,适宜在闽西山地推广种植的树种包括巨桉(Eucalyptus grandis)、邓恩桉(E.dunnii)、柳桉(E.saligna)、边沁桉(E.benthamii var.benthamii)、道里格白桉(E.dorrigornsis)和赤桉(E.camaldulensis)等,其中巨桉的最优种源是来自Near Coffs Harbour NSW的20116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71.03 m3hm-2,邓恩桉的最优种源是来自NSW的20633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58.61 m3hm-2,边沁桉的最优种源是来自NSW的18788号,5年生时材积生长量达110.96 m3hm-2。原产地海拔对桉树的适应性影响不大,而降雨的分布类型是引种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子,最优树种/种源是来自南纬26°~30°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南部、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北部内陆夏雨型树种/种源,邓恩桉、巨桉、边沁桉和柳桉可耐-4~-4.5℃的低温,适宜在闽西山地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