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8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458篇 |
专业分类
8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1篇 |
2016年 | 41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4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34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GIS支持下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防治水土流失和维护景观整体生态优化为目标,选择我国滇西南地区亚热带山地为典型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和GIS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采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资源利用格局整体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和生态格局组分,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途径.结果表明:(1)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成本距离加权"制图分析工具,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的土地资源空间格局生态优化方法是可行的;(2)将水平生态过程作为一种对景观的控制过程来对待,以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为保护源,基于最小累积阻力面(MCR)模型,构建了对土地资源整体生态功能起维护作用,对源内物种的迁移或扩散过程具有关键作用的廊道、辐射道和战略点等生态格局组分;(3)基于MCR阻力值建立的频率序列及拐点图,拐点两侧的土地利用类型异质性较大,可以作为划分土地功能分区的临界点,以此划分出有利于生态安全的核心源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过渡区、生态边缘区、农业耕作区和居民生活区等6类土地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2.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发生骤变。自2013年以来,济宁市连续多次出现雾霾天气,部分时段、路段最小能见度仅50米。气象部门发布了大雾预警信号,交通等部门也启动应急机制,以此来应对雾霾天气带来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严重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天气,长此以往,将会给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对济宁市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雾霾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湖北省恩施市“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恩施城郊和利川柏杨基地单元新整治区域的土壤属性和速效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并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其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土地整治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异和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程度可能与地形地貌特征和整治程度有关;土地整治对土壤pH值的影响较小,但是柏杨土壤酸化严重(pH<5.5).77.6%的城郊土壤具有较低的SFI,而柏杨和清江源分别仅有17.1%和31.4%的土壤具有较低的SFI.柏杨需要重点解决土壤酸化问题,城郊需要重点解决整个区域土壤培肥和肥力均衡化问题,而清江源则需解决SFI较低区域的培肥问题. 相似文献
24.
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是人地矛盾作用下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或结果,石漠化不仅带来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还会带来贫困落后等一系列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已经成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必由之路,通过近40年来的石漠化治理使得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面向生态文明新时期的建设目标,石漠化脆弱区仍存在人地矛盾难以全面消除、治理成果可持续性亟待提升等问题,石漠化防治需要从多年来石漠化治理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中汲取有益于促进人地和谐、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治理经验与做法。因此,本文以石漠化治理典型区域调研资料与文献资料为数据基础,从石漠化治理目标、技术、措施和模式四个层面梳理石漠化治理经验与做法,归纳总结出石漠化综合治理四点配置原则:(1)以治理目标与预期周期为导向,确立石漠化治理采取的措施;(2)针对解决的关键生态退化问题,结合区域特征遴选石漠化治理技术;(3)针对石漠化退化阶段的差异,确定石漠化治理途径措施;(4)结合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的共性特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的选择与构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以期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选择具备区位适宜性和机理明晰性的生态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基于乡镇尺度的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评价研究——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但大多针对流域或县级以上行政单元,乡镇尺度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甚少。因此,选择地处我国西北干旱生态脆弱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研究区,以"3S"技术和数学统计方法为支撑,结合研究区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构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乡镇级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s,P-S-R)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并对其土地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特征及成因进行诊断性分析。结果表明:(1)2014年博州土地生态安全较2011年有所恶化,Ⅲ级向Ⅳ级转化的面积最大,高达2555.33 km~2,主要在温泉县境内,其次是Ⅴ级区域向Ⅳ级转化1356.53 km~2,主要发生在精河县的茫丁乡和托托乡;(2)博州大部分乡镇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处于Ⅲ级水平,区域生态结构不稳定,亟待调整;(3)博州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具有明显地域性分布的特征,低值区多集中于博州东部荒漠地区,高值区多集中在博州中部绿洲区域和湖区。研究结果可为乡镇级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为区域生态保护协调推进与乡镇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6.
在3S技术支持下,比较分析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成因区域的沙地景观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近20年来,以人为活动干扰为主的区域(八仙筒镇),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较大,各种沙漠化土地的转化主要表现在沙漠化土地中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转化、固定沙地向农田和林地转化;以自然干扰为主的区域(苇莲苏乡),沙漠化土地变化幅度较小,主要表现为各种沙地类型之间的转换;在人为活动为主的区域固定沙地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1985—1995年固定沙地的联合度降低,人为活动干扰较强,而1995—2005年联合度增高,人为活动干扰相对较弱;在自然干扰为主的区域,同一时期空间格局的变化明显的是流动沙地,在1985—1995年,流动沙地斑块破碎度减小,流动沙地发育显著,在1995—2005年,流动沙地的破碎度继续减小,但其面积得到控制,表明治沙效果在这一时期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7.
试论云阳县人口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其它任何东西不可代替的生产资料。离开了土地,人就不能生存下去,这是众所周知的真理。但是,目前人口的激增与土地锐减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78—1988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3.66×10~6ha,与此同时全国人口又猛增1.33亿,给农业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8.
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碳循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到大气与土壤间的碳交换。本研究以苏北沿海地区农田、杨农复合经营、杨树纯林以及草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OC-VCPN总有机碳仪测定了4种不同土地方式下土壤WSOC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土壤WSOC与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及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WSOC和TOC、土壤全氮(TN)、ROC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pH、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WSOC的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与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一致,在各个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W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农田和草地的WSOC含量在0~10cm土层与10~25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杨农复合经营的WSOC含量在10~25cm土层与25~40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3种类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辽代历史文献记载,在赛罕乌拉地区(今天的赛罕乌拉生物圈保护区境内)曾经有一个称为兴国湖的水泡子,它是辽代皇帝专门进行秋猎仪式的地方.1985年夏,我终于有了一次机遇专程考察这心仪已久的湖泊.夏日的赛罕乌拉绿草如茵,百花争艳,远处的群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霭,在我想象中兴国湖该是一泓碧水,鱼翔浅底,水鸟嬉戏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但是想象与事实的落差却带给我莫大的失望……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胆囊切除术中抗菌治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和开腹胆囊切除(OC),每组25例,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前及术后使用抗生素的例数及使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硝基咪唑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甙类.结论:根据病情发展,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