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7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人工红树林湿地系统净化污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咸淡水交接处这种特殊的生境造就了红树植物“抗污”和“降污”的功能,但能否将自然红树林湿地作为污水处理场所目前仍有争议。按照构建的人工红树林湿地的类型,分为三大类:模拟潮汐湿地系统、人工红树林污水处理系统以及红树林种植-养殖生态耦合系统。第一类系统模拟了自然海滩上的潮涨潮落的情形,第二类系统与一般人工湿地相类似,而第三类系统是指在养殖塘种植红树植物以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盐。不同的类型反映了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展现了红树林湿地净化污水从理论探索向实际应用不断靠近的过程。应用人工红树林湿地净化污水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92.
工业污水对多刺裸腹溞心率、体长和抗氧化酶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业污水的急性毒性试验,统计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的死亡个数,用概率单位法得出污水对多刺裸腹溞24 h、48 h的半致死剂量(LC50)分别为17.68%和14.56%,污水属于极毒性。通过半致死剂量设定对照组和5个浓度组(1%、2%、4%、8%、16%),测定污水对多刺裸腹溞的心率、体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污水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心率和体长均先升高后降低,SOD、CAT和GST 3种酶活性总体呈现“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当污水浓度为1%时,SOD活性的变化大于CAT和GST,故SOD酶是机体抵制外界不良环境中重要的酶,为水质监测提供更为敏感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93.
沈阳市四种乔木树种BVOCs排放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颖  史奕  何兴元 《生态学杂志》2009,28(12):2410-2416
采用热解析与气相色谱联用技术对沈阳市4种主要乔木树种--银中杨、垂柳、榆树和皂角的BVOCs排放特征进行了观测.实验发现,不同树种排放BVOCs的组成情况明显不同,银中杨和垂柳以释放异戊二烯为主,且二者的BVOCs排放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树种;榆树和皂角以释放柠檬烯为主.4种乔木树种BVOCs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各树种的BVOCs排放速率日变化曲线多表现为单峰型,排放高峰一般出现在中午或下午,且夜间几乎均不排放异戊二烯.季节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夏季最高,春、秋季较低.  相似文献   
94.
通过大田试验和室外盆栽试验,采用人工增加紫外辐射的方法模拟UV-B辐射增强,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N_2O排放通量,研究地表UV-B辐射增强对土壤-大豆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措施下,UV-B辐射增强没有改变土壤-大豆系统N_2O排放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但从植株结荚到成熟,UV-B辐射增强降低了土壤-大豆系统N_2O排放通量,进而降低了N_2O的累积排放量.收割实验发现,在分枝开花期,UV-B辐射增强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明显,降低了土壤N_2O排放通量;从结荚至鼓粒期,UV-B辐射增强主要通过降低植株地上部分N_2O排放通量来降低土壤-大豆系统的N_2O排放.UV-B辐射增强显著降低了植株的生物量,并影响到植株的氮代谢和土壤NH_4~+-N与微生物氮.UV-B辐射增强可能会导致农田生态系统N_2O排放量降低.  相似文献   
95.
王晓 《生命世界》2009,(2):20-21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量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来说,2008-2010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以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基于这个原因,《京都议定书》纳入了3个合作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6.
水培经济植物对污水中磷的吸收利用及去除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13种经济植物在污水水培条件下净化污水中磷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芹(Oenanthe stolonifera)、莴苣(Lactuca sativavar.angustana)、酸模(Poly-gonum iapathifolium)、生菜(Lactuca sativa)、小葱(Allium ascalonicum)、五月慢青菜(Brassica chinen-sis)等品种具有较高的净化能力。在4个半月的水培中,TP的去除量分别达到10.27、10.35、6.5~6.896、.91、5.72、5.46和6.19 g.m-2;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95.2%、93.6%~99.3%、99.6%、99.5%、95%和89.2%。植物吸收作用是最主要的污水磷去除机制,沉淀在污水磷净化中的作用较小。污水中磷的去除与植物的生长期密切相关。黑麦草、水芹等7种植物适宜作为苏南地区冬季化粪池污水水培植物。  相似文献   
97.
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特征及对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2年的野外定位观测,研究了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以及土壤温度对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的影响,并对CO2排放的季节性变化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随融冻作用开始,沼泽湿地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不断增大,根层土壤温度与气温间呈显著指数关系(R2=0.94,P<0.01),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小,土壤温度对气温的响应强度减弱.沼泽湿地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与根层土壤温度有关,二者呈显著指数相关关系(R2=0.84,P<0.01),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出沼泽湿地2003年生长季植物 土壤系统CO2排放通量平均值为664.5±213.9 mg·m-2·h-1,野外定位观测值为634.0±227.7 mg·m-2·h-1,二者之间差值不大,表明利用此方法可以对沼泽湿地生长季CO2排放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98.
探明蚂蚁巢穴对热带次生林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过程及机理,对于理解土壤动物活动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西双版纳高檐蒲桃热带次生林群落为研究样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干湿季动态,探讨蚂蚁巢穴引起土壤功能微生物多样性及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甲烷的排放,蚁巢排放量是非蚁巢土壤的2.6倍。2)蚁巢与非蚁巢土壤甲烷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干湿季变化,干季为碳汇,其通量变幅为(-0.29±0.03)~(-0.53±0.02)μg·m-2·h-1;湿季为碳源(0.098±0.02)~(0.041±0.009)μg·m-2·h-1;蚁巢甲烷通量均大于非巢地,蚁巢干湿季变幅(-0.38±0.01)~(0.12±0.02)μg·m-2·h-1小于非巢地(-0.65±0.04)~(0.058±0.006)μg·m-2·h-1。3)蚂蚁巢穴显著促进土壤产...  相似文献   
99.
淡水排放对杭州湾湿地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湿地5个断面(S1-S3为排水区, S4-S5为非排水区)的高潮位和中潮位分别进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 共发现浮游动物38种(轮虫15种, 枝角类4种, 桡足类19种)。排水区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88.89 ind./L, 生物量0.41 mg/L, 非排水区平均密度仅4.21 ind./L, 生物量0.10 mg/L。排水区轮虫和桡足类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而非排水区第一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S2-S3断面中潮位的水体营养盐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明显大于高潮位。淡水排放、潮沟径流和潮汐决定了滩涂湿地群落的时空格局, 后两者还解释了排水区中、高潮位间群落结构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4):776-781
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 在大气中的浓度以每年1%的速率增加, 是CO2增加速率的4倍, 其在100 a的时间尺度上, 具有25倍于CO2的增温潜力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化石燃料燃烧是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来源, 最近的研究发现自然水体和人工水库均可以排放甲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