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贝壳珍珠层颜色的遗传规律,为珍珠层颜色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三角帆蚌紫色和白色选育品系进行自交和正反杂交,建立了白色♂×白色♀、白色♂×紫色♀、紫色♂×白色♀和紫色♂×紫色♀4个交配组合,统计分析了每个交配组合子代的珍珠层颜色分离情况.结果显示,白色自交组合的子代贝壳珍珠层颜色全部表现为白色,没有发生颜色分离;杂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发生分离,且紫色和白色个体比例符合1∶1的比例关系;紫色自交组合的子代珍珠层颜色也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全部表现为紫色,二是颜色分离出紫色和白色,且比例符合3∶1的比例关系.结果表明,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受遗传基因控制,可以稳定遗传,属质量性状.珍珠层紫色性状对白色性状为显性,两种颜色性状均不存在母性遗传.白色个体为隐性纯合体,选育纯化较为容易,而紫色个体既有显性纯合体又有杂合体,选育纯化相对较困难.  相似文献   
42.
作者于1981年8月进行四川省贝类资源调查时,在蒲江支流采到尖嵴蚌属一新种——四川尖峭蚌 Acuticosta sichuonica sp.nov.该种壳小,壳长26.5mm,壳高14.5mm,壳宽10.1mm;外形星卵圆形;前背缘短而低下,后背缘平直,与腹缘近于平行;壳面从壳顶至壳中部有五条似同心状的凹槽,最下一条较长,粗大。  相似文献   
43.
三角帆蚌瘟病的研究I.一种新的病毒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角帆蚌瘟病的暴发性死亡发生在夏、秋两季,只侵害2龄以上的三危帆蚌,死亡率葛,病程较长,并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病蚌的消化腺及多种上皮细胞水泡变性,内质网高度扩张,胞浆内出现包裹着病毒样颗粒的层卷状结构。接种病蚌的除菌材料或提取的病毒可使健蚌罹病。发病症状、病程、组织病理均与自然发病蚌相一致,并可连续传代。从不同疫点的、具致病性的人工感染材料以及病蚌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均检出形态相似的球形、类球形病毒,对照标本中则未发现。  相似文献   
44.
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石安静  张兵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3):i003-i004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外套膜细胞的超徽结构。外套膜内表皮细胞中,有具纤毛的柱状细胞,顶端具小分泌泡的杯状细胞,胞质中含大分泌泡以及线粒体聚集成群的柱状细胞四类。各类表皮细胞的细胞质电子密度和内含物均有差异。细胞核呈椭圆或棒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多分布在细胞核上方细胞的游离端。各类细胞游离表面都密生微绒毛,其中内表皮的柱状细胞还着生有纤毛,但无分泌泡。其余几种表皮细胞在细胞顶部都具有大小不等,电子密度不同的分泌泡。在外表皮中只观察到一般的柱状表皮细胞和胞质中具有成群线粒体的细胞两类。另外,外表皮细胞中具有较多的溶酶体。从三角帆蚌外套膜表皮细胞超微结构来看,内、外表皮都具有分泌和吸收机能。内表皮的纤毛柱状细胞有运动功能,而外表皮细胞有较强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45.
过氧化物还原酶6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磷脂酶A2的双重活性,在机体抗氧化保护及肺表面活性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克隆和分析了褶纹冠蚌Prx6(CpPrx6)基因的cDNA序列特征。结果表明CpPrx6基因的cDNA全长1617 bp;其中5′端非翻译区为71 bp,3′端非翻译区为889 bp,开放阅读框为657bp,可以编码218个氨基酸。CpPrx6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已知贝类Prx6的同源性为70%—72%。CpPrx6蛋白含有1-Cys型Prx共有的保守催化中心"PVCTTE"和脂肪酶基序"GKSWA",三级结构中包含6个α螺旋、12个β折叠,催化中心位于第5个α螺旋内。CpPrx6基因在褶纹冠蚌血细胞、外套膜、闭壳肌、肝胰腺、鳃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鳃的表达量最大。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6h和12h时CpPrx6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明显增加(6h,P<0.05;12h,P<0.01),在血细胞和鳃组织中12h的表达量增加,24h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将CpPrx6基因亚克隆到pET-32a(+)质粒中构建了重组质粒,SDS-PAGE分析发现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DE3中获得了表达。  相似文献   
46.
三角帆蚌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YP是一类以血红素为辅基的末端加氧酶,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中,参与许多外源性物质(药物、毒物和环境污染物质等)和内源性物质(激素、脂肪酸等)的代谢,在碳源同化、激素合成、外源物质降解和致癌物质消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亦对维持生物体  相似文献   
47.
本研究以背角无齿蚌为材料,利用嗜水气单胞菌为诱导刺激物,对背角无齿蚌进行注射感染,在注射后3、6、12 、24、48h分别取血淋巴、肝胰腺,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酚氧化酶 (PO)、酸性磷酸酶 (ACP)、碱性磷酸酶 (AKP) 及过氧化氢酶 (CAT) 的活力,并研究各项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3h肝胰腺外,实验组的SOD活力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对照组;血清实验组的PO活力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然后降低,而肝胰腺实验组的PO活力持续高于对照组;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血淋巴与肝胰腺的ACP、AKP和CAT活力在不同的时间段虽然有所增强,但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SOD、PO活性可以作为背角无齿蚌免疫抗病功能指标参数,而ACP、AKP及CAT活性能否作为该参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8.
背瘤丽蚌胚胎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表明,背瘤丽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分布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未受精的成熟卵在鳃腔内退化;胚胎发育期与胚胎、外鳃和内鳃颜色相关;怀卵母蚌胚胎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容易全部流产。分析认为背瘤丽蚌胚胎发育期的繁殖特征可指导人工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49.
背瘤丽蚌稚蚌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显微技术连续观察了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稚蚌发育、行为、生长和壳型变化等重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08.5μm,在水温23.9~32.8℃条件下,经过75 d生长发育,进入幼蚌阶段,此时幼蚌平均壳长10.12 mm。壳长(L)、壳高(H)与日龄(t)的关系分别为L=0.220 4 e0.051 2t(R2=0.993 5)和H=0.227 7 e0.041 8t(R2=0.994 2),壳高(H)与壳长(L)的关系为H=0.781 5 L0.814(R2=0.998 1)。以稚蚌行为特征变化为依据,将背瘤丽蚌稚蚌发育划分为爬行期和埋栖期,再以稚蚌壳形状变化为依据,将爬行期稚蚌发育分为稚蚌脱落期、背部平直期、壳顶突出期,反映了背瘤丽蚌稚蚌生长与发育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0.
不同pH值对三角帆蚌珍珠质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邱安东  石安静 《动物学报》1999,45(4):361-370
运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5种pH水环境(pH5、6、7、8、9)对三角帆砷外套膜珍珠质分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中性水环境中,贝体能积极地从外界水环境中吸收钙,并能旺盛地合成和分泌贝壳珍珠层及珍珠有机基质前体物质,持续的酸性水环境导致贝体的钙严重丢失,并引起珍珠质分泌细胞对有机基质前体物质的合成和分泌能力减弱,持续的碱性水环境虽能导致贝体对钙的积累,但珍珠质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