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31篇 |
专业分类
10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22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47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31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3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用荧光物质浸泡标记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荧光物质对重口裂腹鱼仔鱼浸泡标记表明,200~300 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12 h对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荧光和可见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100~150 mg/L的标记能检测到荧光标记环,但可见光下标记环较微弱.相同浸泡时间,随着浸泡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环强度增加;相同浸泡浓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环强度增加.3对耳石中,微耳石和矢耳石对茜素络合物较敏感,星耳石敏感性较低.盐酸四环素的标记效果很差,浸泡浓度为50~160 mg/L时,3对耳石上均不能检测到标记环,同时110~160 mg/L的盐酸四环素浸泡液对仔鱼有较高的致昏或致死作用.因此,茜素络合物是对重口裂腹鱼鱼苗进行化学标记比较合适的荧光物质,而盐酸四环素不适合于标记该鱼的耳石. 相似文献
52.
瓦氏黄颡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在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采集的瓦氏黄颡鱼标本,对其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以脊椎骨为年龄鉴定材料,胸鳍棘和耳石作为对照材料。透射光下,脊椎骨上较宽的暗带和较窄的亮带相间排列成同心圆环,一个暗带和一个亮带构成一个年轮。2—7月形成新年轮,脊椎骨上不存在幼轮。雌、雄鱼的脊椎骨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L_♀=6.95 131.46R-10.12R~2,L_♂=18.06 113.64R-1.70R~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_♀=1.85×10~(-5)L~(2.98),W_♂=1.69×10~(-5)L~(2.55)。雌鱼为等速生长,雄鱼为异速生长。雌、雄鱼的生长存在差异,1龄后雄鱼生长明显快于雌鱼。雌、雄鱼适宜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00.88e~(-1.67e~(-0.42t)),W_t=511.77e~(-4.98e~(-0.38t)),♂:L_t=415.15e~(-1.96e~(-0.33t)),W_t=777.53e~(-4.92e~(-0.32t))。雌鱼体长、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22龄和4.22龄,雄鱼分别为2.04龄和4.98龄。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讨水流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 利用自制的循环水槽装置, 以草鱼(Cten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在光照度为300 lx, 不同流速工况(0、0.1和0.2 m/s)下的趋光性行为, 同时设黑暗静水工况为对照组。结果表明: (1) 0.2 m/s的流速可完全激发草鱼幼鱼的趋流性, 使其游泳方向多数与顶流方向呈± 20°。(2)根据草鱼幼鱼在不同流速工况下随光照度衰减在水槽内的分布情况, 计算得其在3种流速工况下的光强期望值分别为: 52.45, 34.62和37.86 lx。(3)当照度为300 lx时, 静水工况下的实验鱼在水槽中呈现“两头高, 中间低”的分布情况, 并未表现出对某一光强范围的偏好行为; 在小于感应值的低流速下, 草鱼幼鱼的分布情况总体趋势与静水工况类似, 但在远离光源处的分布较多, 多呈“逆流后退”行为; 当流速值超过感应流速时, 在趋流性的作用下, 鱼类在尾部的聚集情况明显下降, 同时在水槽中的分布更加均匀, 其原有光环境的作用减弱。研究初步证明了略大于感应值的小流速所引发的草鱼趋流性即可对其光环境响应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4.
根据551尾标本研究了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圆筒吻(鱼句)的年龄与生长,并提出了资源合理利用建议.圆筒吻(鱼句)的鳞片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年轮形成期主要在2~5月.圆筒吻(鱼句)的体长与鳞长呈直线关系,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在1~2龄生长最快,为保护圆筒吻(鱼句)资源,应限捕体长200 mm以下的个体. 相似文献
55.
【目的】对进口竹荚鱼中分离的一株病原菌S1-2进行鉴定,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其鞭毛蛋白。【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革兰氏阳性菌鉴定卡进行生理生化反应测试,利用iap基因实时荧光PCR特异性扩增检测病原菌。通过PCR技术扩增病原菌S1-2的鞭毛蛋白flaA基因,克隆筛选和测序鉴定后,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2b-flaA,镍柱法纯化表达产物,通过免疫印迹鉴定其免疫原性。【结果】分离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生理生化特征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相似性为99%,协同溶血实验在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接种端溶血增强。SDS-PAGE结果表明融合表达产物分子量约为32 kD,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表达的鞭毛蛋白具有免疫原性。【结论】flaA基因的原核表达为制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及其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57.
从XY雌鱼雌核发育产生YY超雄黄颡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激素性逆转结合雌核发育技术,从XY雌鱼产生YY超雄黄颡鱼。与性逆转和后代测交选种技术比较,本文的方法可以缩短两代的育种时间,并提高超雄鱼的产出。通过测交证明,与正常的XY雄鱼一样,YY超雄黄颡鱼是能成活和有生育力的,其后代雄鱼占75.9%—100%,平均90.30%。从29尾雌鱼产生的雌核发育的后代294尾,只有11尾雄鱼,绝大多数是雌鱼;而在12尾YY超雄鱼测交的后代出现0—24.1%雌鱼。从上述结果可以推测,黄颡鱼的性决定体制是雌性配子同型(XX♀/XY♂),但常染色体性修饰基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本文还对超雄鱼在商业上大量生产全雄黄颡鱼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58.
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45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重(6.98±0.43)g;体长(9.11±0.25)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C1、C2、C3、C4、C5),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C1、C2、C3、C4、C5组分别投喂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8.29%,能量15.73 mJ/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0.08%的黄芪多糖制成5种试验饲料,养殖齐口裂腹鱼50d。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而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高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试验鱼的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0.31%、1.86%/d和182.07%),FCR最低(1.4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5%—0.074%;对齐口裂腹鱼机体组成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6%时机体粗蛋白最高,但与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无明显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黄芪多糖组血清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的增加而增强。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0.06%时最大;黄芪多糖添加水平应在0.06%—0.08%时,溶菌酶(LSZ)、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趋于稳定。这说明黄芪多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0.074%。 相似文献
59.
在(25±1)℃的条件下,测定瓦氏黄颡(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幼鱼体重(4.34±0.13)g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然后分别以临界游泳速度的不同百分比(20、40、60、80、100%Ucrit)将实验鱼分为5个速度处理组,另外设置静止对照组和高速力竭对照组。处理组实验鱼在不同游泳速度下分别游泳20min,在此过程中测定并计算运动代谢率(Activity metabolic rate,AMR),随后测定肌肉、血液和肝脏中的乳酸、糖原和葡萄糖含量。结果显示:实验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8.28±1.02)c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6.78±0.16)BL/s;随着游泳速度的提高AMR显著增加(Pcrit时肌乳酸和血乳酸含量显著高于80%Ucrit的水平(P0.05);100%Ucrit时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40%Ucrit的水平(P0.05)。经计算瓦氏黄颡幼鱼到达临界游泳速度时的无氧代谢功率比例仅为11.0%,表明其游泳运动主要以有氧代谢供能;实验鱼的无氧代谢大约在80%Ucrit才开始启动,与其他鱼类比较启动时间较晚,说明其游泳运动对无氧代谢的依赖程度较低。研究提示瓦氏黄颡幼鱼是一种有氧运动能力较强的鱼类,这一能量代谢特征可能与提高其生存适合度有关。
相似文献
60.
苏州地区野生黄颡鱼寄生虫多样性及其寄生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2~9月对苏州地区野生黄颡鱼寄生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其体内外寄生虫共有37种,分别隶属于5门11纲14目22科28属,其中原生动物门13种,占所有寄生虫的35.1%;扁形动物门15种,占40.5%;线形动物门5种,占13.5%;节肢动物门3种,占8.1%;环节动物门1种,占2.7%。从不同体长组黄颡鱼的寄生虫感染率和平均感染强度变化以及季节变化的结果表明,黄颡鱼对许多淡水寄生虫易感,而且吸虫与纤毛虫是苏州地区黄颡鱼的主要寄生虫。研究还发现,当黄颡鱼体长超过20cm时,寄生虫的感染程度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