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74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29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61篇
  2005年   369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485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387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305篇
  1997年   412篇
  1996年   354篇
  1995年   427篇
  1994年   382篇
  1993年   357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273篇
  1990年   244篇
  1989年   23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31.
叉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叉飞虱属Garaga Anufriev的种类,共记述6个种,其中包括1新种G. trifurca Guo et Liang,sp.nov和中国大陆1新纪录种G.pallida Yang,补绘了已知种荻叉飞虱G.miscanthi Ding的特征图,并编制了叉飞虱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932.
记述派伦螨属一新种:鞍山派伦螨Parholaspulusansha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辽宁省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新种与Parholaspulus bregetovae Alexandrov,1965相近,但新种雌螨螯肢动趾7齿,而后者动趾具齿10个以上;新种第3对肛前毛位于同侧第1、2对肛前毛着生点连线内侧,后者3对腹肛毛几乎在同一纵线上;新种头盖中突和侧突均有分叉,而后者不分叉;雄螨头盖形状两者也不同.正模♀,副模2♀♀,4♂♂,辽宁省鞍山市千山风景区土壤,副模14♀♀,17♂♂,辽宁省凤城市凤凰山土壤,2002-09,石承民和顾丽嫱采.  相似文献   
933.
记述了中国斑腿蝗科2新种:红股蹦蝗Sinopodisma rufofemoralis sp.nov.(正模♂,副模6♂♂,2♀♀,广西融安元宝山);钝齿卵翅蝗Caryanda obtusidentata sp.nov.(正模♂,副模4♂♂,2♀♀,湖南宜章莽山自然保护区泽子坪).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934.
迈尖蛾属世界共记录120多种,其中超过90种分布在澳大利亚,非洲区分布有10种,古北区和东洋区已知12种.包括本文记载的1新种和1新纪录种,中国已知6种.文中提供了新种和新纪录种的成虫和外生殖器特征图,给出了中国已知种的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南开大学生物系.宽迈尖蛾,新种Macrobathra latipterophora sp.nov.(图1,3~4)翅展17.0~20.0mm.正模♂,湖北五峰,1 000 m,1999-07-10,李后魂等采.副模1♂,4♀♀,1999-07-10~12,其他资料同正模.本种与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外部相似,但可通过下列特征区别:雄性背兜左侧突起端部不膨大,右抱器瓣末端圆尖;雌性前阴片中部深凹,两侧形成大的圆形具毛突起.栎迈尖蛾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1973中国新纪录(图2,5~6)Macrobathra quercea Moriuti, 1973. Trans. Lep. Soc. Jap., 23 (2):35, figs. 11-22.翅展15.0~16.5 mm.研究标本:l♂,1♀,浙江天目山,500~1 140 m,1999-08-16~17,李后魂等采;1♀,陕西宁陕县,880 m,1987-08-11,李后魂等采;1♀,湖南张家界,650 m,2001-03-07,李后魂、王新谱采;1♀,湖北利川,700 m,1999-03-29,李后魂等采.寄主:锐齿栎Quercus serrata Thunberg、Qtereus glauca Thunberg(Moriuti,1973).分布:中国;日本.  相似文献   
935.
记述采自湖北咸丰趋流摇蚊属1新种,命名为缢尖趋流摇蚊Rheocricotopus(Psilocricotopus)constrictus sp.nov.,新种隶属Psilocricotopus亚属的orientalis群.与R.(P.)orientalis Wang,R.(P.)calviculus Wang et Saether和R.(P.)villiculus Wang et Saether 3种近缘,主要区别为:下附器极长,棒状,并具有长毛;肛尖中部收缢;下唇须第3节仅具1簇感觉棒.迄今本群只记录于中国南方(东洋区),该群具有若干可以认定为亚属或属级阶元的特征,但尚需幼期虫态的发现加以确认.文中同时提供了世界本群雄成虫检索表.  相似文献   
936.
记述了新花托摇蚊属1新种,即四叶新花托摇蚊N.quaternaria sp.nov.本属已有记录4种,分布于新北区的N.reissi Caldwell、非洲区的N.abnormis(Lehmann)以及古北区的N.thienemanni Reiss和N.pilosa Reiss.四叶新花托摇蚊N.quaternaria sp.nov.正模♂,内蒙莫尔道嘎,1988-07-08,卜文俊采.新种生殖节构造与分布于土耳其的N.pilosaReiss近似,主要区别为:上附器内缘下凹,具有3根顶刚毛和3根侧缘毛,中附器具有4根粗壮的叶状刚毛.文中提供了本属世界雄成虫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37.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根据新近调查资料及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出重庆市金佛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资料。到目前为止,金佛山共分布有种子植物183科1256属4 764种,其中野生植物达160科(其中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53科)1111属4093种。野生植物中单种科17个,少型科(2~5种)33个,多种科(6~50种)87个,大科(51~100种)14个,特大科(101种以上)9个,分别占金佛山野生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0.625%、20.625%、54.375%、8.75%和5.625%;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最多,达72科,占金佛山种子植物总科数的45.00%,其次为温带和世界分布型,分别为41科和33科,分别占25.625%和20.625%,特有成分仅17科(统计分析数据以14科计),其中东亚特有科13科,中国特有科4科。属的区系成分按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东亚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五种成分分别为73属、483属、332属、174属和49属,分别占金佛山种子植物总属数的6.57%、43.48%、29.88%、15.66%和4.41%。金佛山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具备了全国种子植物区系15个分布类型及31变型的10型及10变型,属的区系成分具备14型及24变型。本文还就金佛山与邻近的神农架和壶瓶山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总体结论为金佛山在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物种分布数量上都较为丰富,证明了金佛山地区为我国亚热带植物的自然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938.
互叶梅科系统位置评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索志立 《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81-2384
互叶梅科 Amborellaceae 一属一种 .形态学研究显示互叶梅 Amborella tricopoda Baill. 具有许多原始性状 .大多数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显示 ,互叶梅科是现存被子植物的最基部类群 .但有关互叶梅科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 .被子植物 有花植物 的起源和辐射一直是植物学家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对该科系统位置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939.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前胡属Peucedanum L.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属花粉为三棱长球形;三孔沟,边孔;外壁两层,层次分明。根据花粉形态可归为:矩形型和赤道收缩形型二个类型,其演化趋势为矩形型→赤道收缩形型。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前胡属在伞形科中是一个较自然和较进化的类群的观点。本文从孢粉学角度还初步分析了该属的属下系统,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40.
野鸦椿酯类化合物抗炎症活性与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野鸦椿(Euscaphis japoneca Kantiz)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结构相似的酯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为7-hydroxy-2-octen-5-olide(Euscapholide,1),3,7-dihydfoxy-5.octanolide(2),和methy15,7-dihydroxy-2(Z)-octenoate(3)。化合物1和3具有较强的抗炎症活性,而结构相似的化合物2却不显示抗炎症活性;通过对这些化合物及诱导体的抗炎症活性的测定,初次确定野鸦椿酯类化合物的抗炎症活性与其结构中的α、β不饱和羰基密切相关,而且有可能是通过抑制体内的环氧酶的活性来实现抗炎症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