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0篇
  1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选取宁夏东部盐池县苜蓿-荒漠草地交错带为研究样地,以距离梯度形式,利用巴氏诱罐法对步甲科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步甲昆虫1944头,分属11属22种。结果表明,直角通缘步甲Pterostichus gebleri个体数量占总个体数的67.90%,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沿苜蓿草地、边缘到荒漠草地依次升高,步甲个体数量沿苜蓿草地、边缘到荒漠草地则依次降低,且显著差异。主成分PCo A排序表明边缘与苜蓿草地和荒漠草地都有部分相似,苜蓿草地内部和荒漠草地间的步甲群落组成差异较大,反映了苜蓿草地内部与荒漠草地内部的群落组成开始明显分化。从季节动态看,苜蓿草地和边缘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季节变化相似,荒漠草地和苜蓿草地的优势度季节变化相似,3种生境步甲物种丰富度、活动密度季节变化相似。边缘效应强度分析呈现边缘正效应。多元回归分析说明植被密度是影响步甲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优势度,植被密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整个群落步甲和优势种直角通缘步甲活动密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2.
毛乌素沙化景观内斑块间的多种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  言时空异质性是自然系统的普遍特征 ,陆地景观镶嵌体由许多不同的具有内部相对同质性的斑块组成 .因此 ,当考虑整个景观时 ,相邻斑块之间的边界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景观组分[13 ] .长期以来 ,与边界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在基础和应用生态学研究的不同领域中备受关注[5,9,10 ,15] .Wiens等[16]提出一个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空间斑块性的概念框架———边界动态 ,通过对景观镶嵌体中相邻斑块间的边界的研究 ,来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的空间结构 .为了增强对形成和维持生态学边界的各种过程的理解 ,首先应确定边界的空间位置[6] .因此许多确…  相似文献   
113.
探究干旱栗钙土土壤长期施肥的施肥效应,揭示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性的演变特征,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地区农田合理培肥和科学评估施肥效果提供依据。依托内蒙古武川旱作试验站的长期轮作定位施肥试验(2004—2019年),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牧交错带栗钙土耕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而不平衡施肥(如NP、NK、PK、N处理)和不施肥处理土壤容重有增加趋势;与不施肥处理相比,不同施肥方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所提高,土壤养分均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化肥>有机肥施用>化肥平衡施用>化肥不平衡施用>不施肥;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细菌数量显著提高108.36%~118.92%,真菌数量提高27.68%~50.46%,放线菌数量提高35.43%~40.25%;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平衡施用化肥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尤以有机肥与化肥两者配施联用效果最好。以合理氮、磷、钾多元素配比施用对农牧交错带干旱栗钙土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不平衡施肥土壤性...  相似文献   
114.
农牧交错带农牧复合系统的可持续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乃平  卞莹莹  王磊  陈林  杨新国  王昫  王兴  曲文杰 《生态学报》2020,40(21):7931-7940
农牧复合系统具有综合资源、兼顾生态与生计、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农牧交错带脱贫富民的必由之路。目前,农牧复合实践迫切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针对于此,运用农户调查、土地养分测定和农牧测产、分室模型等方法,对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农牧复合系统的资源支持、农户农牧复合生产方式、农牧复合系统的物质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促进农牧复合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资源基础和耕地、灌木林地、草地系统耦合的生产方式。目前主要生产饲草料的水浇地和柠条林地的水资源可持续性是农牧复合系统能否长期持续的关键。加强水土资源、饲草料生产和滩羊养殖之间的系统调控和整体协同,是农牧交错带农牧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5.
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主要人工植物细根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择位于水蚀风蚀交错带强烈侵蚀中心的神木六道沟流域,通过分层挖掘法调查了6种典型人工植物细根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树、草种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即浅层土壤中细根分布较多,深层土壤少;(2)细根密度(Fine root density,FRD)垂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0-2 m土层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总FRD为1.195 m2·m-2,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为0.927 m2·m-2,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为0.941 m2·m-2,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1.248 m2·m-2,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0.446 m2·m-2,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0.631 m2·m-2;(3)细根垂直分布与土壤水分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6.
放牧是天然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不同放牧强度可能通过影响家畜的选择性采食、凋落物输入和微生物的组成及结构等影响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本研究通过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一个连续3年(2017-2019年)的生长季放牧试验,测定了土壤全碳(T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氮(DN)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  相似文献   
117.
宁夏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盐池县分别选取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样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技术指标,阐明中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粗砂粒表现为弃耕地和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农田、人工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细砂粒表现为杨树林地显著高于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和人工柠条林地(P<0.05),土壤极细砂粒和土壤黏粉粒均表现为农田和人工柠条林地显著高于弃耕地、天然草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表现为农田显著高于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弃耕地和柠条林地显著高于农田、天然草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农田显著高于弃耕地、天然草地、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P<0.05)。(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杨树林地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天然草地次之,农田、柠条林地较低,而弃耕地最低。(3)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农田>弃耕地>0>草地>柠条林地>杨树林地。研究表明,对水浇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和精细管理,并且农田弃耕后自然恢复成草地,有利于宁夏农牧交错带沙地土壤质量改善,但天然草地和人工林建设样地土壤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18.
碳源和淹水时间对水稻土微生物Fe(Ⅲ)还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维洁  曲东  王庆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133-3140
以我国6个省的水稻土为供试样品,采用厌氧恒温培养方法,研究了分别以葡萄糖、丙酮酸盐、乳酸盐和乙酸盐为惟一碳源时不同淹水时间土壤微生物群落对Fe(Ⅲ)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淹水时间对Fe(Ⅲ)还原特征值Vmax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淹水20 d > 30 d > 12 d > 1 d > 5 d,不同淹水时间下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是导致Fe(Ⅲ)还原能力不同的主要原因.不同碳源对微生物铁还原过程有显著影响,葡萄糖和丙酮酸盐在不同淹水时间中始终为优势碳源,其Fe(Ⅲ)还原率分别为88.1%~99.9%和58.0%~97.9%;不同土壤铁还原微生物群落对乳酸盐的利用差距较大,湖南和浙江水稻土在整个淹水周期中Fe(Ⅲ)还原率达到87.1%~100%,而其他土壤则表现为淹水前5 d为5.0%~49.4%,12 d后增加到52.2%~99.9%;乙酸盐处理在不同淹水时间中都表现为随时间推移Fe(Ⅲ)还原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浙江水稻土的变化最大,在5.3%~75.8%.  相似文献   
119.
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和环境梯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揭示了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结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群落梯度和交错带环境梯度的相关规律,并结合交错区环境梯度分析这些群落特征形成机制,为维持、保护与经营管理这一交错带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将长白山地区森林和高、中、低位沼泽所形成的三大类型过渡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的调查方法,并应用系统软件分析方法建立了经验回归模型,研究了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建群种径级结构与年龄结构、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及其随生态交错带环境梯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均随着交错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格局.沿着沼泽至森林方向的交错区环境梯度,群落建群种发生更替现象;群落种类数目呈现指数递增趋势;群落的径级结构呈现双曲线分布规律性;年龄结构一般呈三次式分布规律;植物多样性呈二次式递增分布趋势;群落生物量均呈现三次式函数曲线递增趋势,表现出群落梯度和环境梯度的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0.
采用样带网格、树干解析和经验模型方法,研究了长白山毛赤杨和白桦.沼泽交错群落生物量分布格局。揭示群落建群种生长过程、器官生物量分布、群落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性,结果表明,毛赤杨和白桦在生长过程及适宜生境方面存在差异.毛赤杨生长速度是白桦的2~3倍,随交错区环境梯度旱化。其生长呈减缓趋势,而白桦生长呈加快趋势,故白桦是耐水湿树种,毛赤杨是喜湿树种,毛赤杨和白桦个体营养器官生物量表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两者营养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为树干1/2、树根1/4、树枝1/10、树皮1.5/20、树叶1/20,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87%~90%、灌木层占7%~9%、草本层占2%~3%,群落生物量沿沼泽到森林交错区环境梯度呈显著线性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