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2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557篇
  497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53篇
  2002年   252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5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溶解性有机碳在红壤水稻土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及pH值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DOC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不同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相同浓度下,DOC吸附量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最大,第三纪红砂岩风化物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次之,两种高肥力水稻土最小.土壤对DOC的吸附过程分为快、慢两个阶段,0-0.25 h内DOC的吸附速率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率渐小,2-4 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描述供试土壤对DOC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一级扩散方程,其次为Elovich方程和抛物扩散方程.粘粒含量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降低,DOC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相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的转育后代B5 (高抗褐飞虱 (NilaparvatalugensSt l) )与感虫品种明恢 6 3(OryzasativaL .)为亲本 ,构建了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抗褐飞虱鉴定 ,筛选出极端抗虫株系和极端感虫株系 ,运用分群分析法 (bulkedsegregantanalysis ,BSA)分别建成了极端抗虫集团 (resistantbulk)和极端感虫集团 (susceptiblebulk)的蛋白质池。利用双向电泳技术 ,分别分析了极端抗虫集团和极端感虫集团受虫害与未受虫害的秧苗蛋白质的变化。结果发现 ,虫害 48h后 ,感虫集团的一个分子量为 40kD的蛋白质P40 (pI=6 .3)的表达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而在抗虫集团中 ,P40的表达未受影响。与褐飞虱为害后抗虫株系和感虫株系不同的生理反应相联系 ,推测P40与水稻受褐飞虱虫害后引起的应答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米脂肪含量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在籼粳杂种中,脂肪含量的遗传表达主要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以前者为主.基因型X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显性(包括直接显性和母体显性)X环境以及细胞质X环境工作.直接近传率和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此外,根据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条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方荣祥研究组联合中国农科院和福建农林大学的科学家在PLo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了他们对植物病毒介体昆虫的卵传机制的研究结果(Transovarial Transmission of a Plant Virus Is Mediated by Vitellogenin of Its Insect Vector)。植物病毒大都由介体昆虫传播,该传播过程并非简单地携带和制造侵染伤口,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即某种病毒只能由某种或某几种昆虫传播,而某种昆虫只能传播某种或某几种病毒。根据昆虫传播  相似文献   
15.
水稻条纹病毒两个分离物RNA4基因间隔区的序列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RT-PCR扩增了我国水稻条纹病毒(RSV)山东济宁(JN)、云南宜良(YL)两个分离物RNA4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region,IR)序列,并克隆于pGEM-T easy载体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JN、YL两分离物RNA4 IR均由654个核苷酸组成,两者之间的同源率为92%.JN、YL两个分离物RNA4 IR在AU碱基富集处可形成两个明显的发夹结构,其中一个序列比较保守,形成的发夹结构稳定;但另一个由于碱基变异导致所形成的发夹结构的稳定性在各个分离物中差异较大.这些结果说明了我国水稻条纹病毒存在明显的分子变异.  相似文献   
16.
周俭民 《植物学报》2021,56(5):513-515
近年,我国学者在水稻(Oryza sativa)广谱抗病机制、抗性与产量协调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最近,何祖华和杨卫兵团队在水稻抗病性研究中再次取得突破,发现1个以钙感应蛋白ROD1和过氧化氢酶CatB为核心的信号轴,通过负调控水稻免疫反应,保证正常生长条件下维持低水平的免疫反应,促进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谷粒重量是构成产量的三要素之一, 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水稻大粒种质资源的现状, 同时对粒重基因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粒重是一个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目前定位的粒重数量性状位点至少达89个、精细定位1个粒重基因gw3.1和1个长粒基因Lk-4(t)以及克隆1个粒重基因GS3,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粒重在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水稻体细胞培养中胚性细胞出现与IAA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水稻体细胞培养中胚性细胞出现与IAA的关系陈以峰1周燮2汤日圣2张金渝2梅传生1(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关键词水稻,胚性细胞,IAA,2,4二氯苯氧乙酸,2,3,5三碘...  相似文献   
19.
超级稻的研究与应用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超级稻超高产形成的光合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超级稻光合株型特征与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超级稻的育种与栽培.然而,目前的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对新一代超级稻超优1000等材料的光合研究很少,对超级稻群体的光合及逆境下的光合研究相...  相似文献   
20.
褐飞虱对抗性水稻品种Mudgo个体致害性指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亦红  韩召军 《昆虫学报》2003,46(3):305-310
在28±1℃下,观测了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羽化24?h内短翅型雌成虫在敏感水稻品种TN1及抗性品种Mudgo上的寿命及体重增量。结果表明,取食抗性品种时,试虫的平均增重与寿命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寿命在7天内的个体,存活期间平均体重增量为负值,而存活7天以上的个体则平均增重明显。进一步研究了初羽化的褐飞虱长翅型雌成虫在TN1及Mudgo上取食第1~4天的体重增量、寿命及产卵量,结果发现试虫在Mudgo上的这3个生物学参数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其中,寿命及体重增量较好地反映出害虫个体对抗性品种的致害能力,可作为个体致害性指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将羽化后在Mudgo上存活7天以上或最初4天内体重增量大于0.1mg的雌成虫定为能够致害该抗性品种的个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